
篇一:回顧歷史,傳承紅色廬陵精神
高二(2)班 方博
文化是歷史留下的寶貴財富,亦是我們世代傳承的“基因”。今天,讓我們共同欣賞眾多文化中一顆璀璨明珠——“廬陵文化”,感受先輩們身上的熱血精神。
中華民國后期,北洋軍閥割據(jù)統(tǒng)治,致使國家四分五裂,戰(zhàn)火不斷,并且受到西方國家大肆侵略,為了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愛國之士涌現(xiàn)出來,共同商討建立新的政權(quán)。于是在百年前的七月一日,浙江嘉興南湖上的一艘小船見證了這一偉大組織的成立,這便是引領著人民走向和平與幸福的團體——中國共產(chǎn)黨。
不過新中國的建立卻并不是嘴上夫,中國共產(chǎn)黨沿著蜿蜒曲折的路走來,不懼痛苦與磨難,他們始終將人民的幸福放在第一位,并不斷為前進的道路做出一次次嘗試。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建立,是一項明智的決策,在井岡山上,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工農(nóng)割據(jù),武裝奪取政權(quán)”等重大的決定,成功點燃了星星之火。之后,他引導共產(chǎn)黨與國民黨進行了艱苦的抗爭,不過,共產(chǎn)黨隊伍的不斷壯大,已經(jīng)形成燎原之勢,最終掌握了國家主權(quán),建立了新中國。而后,共產(chǎn)黨領導著中國從一個面臨外來侵略威脅的落后國家發(fā)展成為如今的東方雄獅,在世界享有重要的話語權(quán)。
革命時期,大批的先烈都來自這片廬陵大地,這些英雄人物展現(xiàn)出了熱血的革命精神,為中國人民的幸福付出了畢生的精力,身為新時代的廬陵青年,我們要深刻領會到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學習中國共產(chǎn)黨為人民著想的偉大精神,不枉祖國在這片廬陵大地上孕育的紅色文化,成為具有不懼艱險、為人民服務的高尚精神的新青年!
篇二:承廬陵精神,揚帆起航
高二(2)班 王文華
時間之河川流不息、廬陵文化經(jīng)歷史的淘洗和蘊養(yǎng),底蘊愈加深厚,在這長河中熠熠生輝。一顆紅星,以其燎原之勢,點燃每位廬陵人心中的革命星火,使紅色成為廬陵文化的主色調(diào)之一。
廬陵,江西吉安的古稱,自古以來,廬陵人便是有著堅定不屈的氣節(ji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文天祥用他的氣節(jié),他的愛國和無畏詮釋廬陵文化。這種浩然正氣流淌在每個廬陵人的血液里。
憂國憂民、忠義節(jié)烈、凜然正氣……這些不正是廬陵文化的精神嗎?在近代風雨飄搖的中國,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專制的腐朽,早已將愛國和不屈刻進骨子里的有志廬陵人,投入到這愛國浪潮中去。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將自身投入到保家衛(wèi)國的偉大革命事業(yè)中去。正是因為他們,才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
堅忍執(zhí)著,吃苦耐勞,崇文重教,這些不正是廬陵的性格嗎?在抗日期間,江西境內(nèi),袁玉冰、趙醒農(nóng)、方志敏等愛國志士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精神,建立江西地方黨團組織,給予廣大廬陵青年前進的方向,跟隨邊界紅色區(qū)域內(nèi)的人民群眾,更是傳承廬陵文化的精神,學習馬克思主義,并將傳播到更遠的地方,帶去光明。他們將廬陵文化與國家革命偉大 事業(yè)相結(jié)合,懷揣著救國救民的理想,在黨的領導下,成為革命烈火中的一份子。
處于新時代中國的廬陵,正堅定地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完成全面小康的目標后,正向著建設現(xiàn)代化中國的道路上奮勇前進,努力將我國建設為富強文明、和諧美麗的現(xiàn)代化強國。
我們相信,我們將傳承廬陵精神,在這新時代的大海中再次揚帆。
篇三:弘揚廬陵紅色精神
高二(2)班 廖為
江西吉安,古時又稱廬陵,位于贛江中游,是廬陵文化的發(fā)源地。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在廬陵誕生了許多優(yōu)秀文化,涌現(xiàn)了許多優(yōu)秀人才,可以說是鐘靈毓秀之地。作為廬陵人,應對廬陵文化有所了解。
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如今秀麗的廬陵風光。這里的山,層巒疊嶂、連綿不絕,優(yōu)美不陡峭、高大不險峻,沒有奇巖,只有一片綠蔭。這里的水,清澈透明、水平如鏡,逶迤不污濁,漣漪不激蕩,沒有波濤,只有一片明凈。如此和諧的山水,怎能不沉醉其中?
“崇文重教,人才輩出”是廬陵文化的顯著特征。憑借地理位置優(yōu)越,資源豐富的優(yōu)勢,廬陵人大力進行教育辦學,書院遍及城鄉(xiāng),勤學苦讀蔚然成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出生于吉州,以“廬陵歐陽修”自居。歐陽修的仕途可謂曲折坎坷,但他作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醉翁亭記》,雖然被貶滁州,但他卻于山水之間作出此千古名篇,豁達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賦予文章無盡的感染力。歐陽修成為后人學習的榜樣,進一步深化了廬陵的文化精神。
民族精神是廬陵文化的重要部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林宋敗亡之時,毅然決然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命運關聯(lián),雖身陷敵手卻不畏懼,不屈服。曾經(jīng)的他,在惶恐灘頭為國家命運深憂遠慮,如今卻在零丁洋里感嘆自己的孤苦無依。自古以來,人都免不了一死,但那一片忠心會流芳百世。
這就是廬陵。雖然這些先賢早已離去,但他們的精神長存于世,為后人照亮前行的路。我們要去發(fā)掘,去領略,在探索中前行,在前行中學習,這也正是廬陵文化的真諦所在。
如今我們迎來了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 100周年紀念日,作為中國人,我們應心系祖國,銘記歷史,不忘崢嶸歲月;作為廬陵人,我們應傳承弘揚廬陵文化,使廬陵文化在這片土地上流轉(zhuǎn)千年、生生不息。
篇四:品讀廬陵文化,慶祝建黨一百周年
高二(19)班 趙書月
滄海桑田,神州巨變。100年征程歲月崢嶸,100年征程星光燦爛,穿越血與火的歷史煙云。歷經(jīng)建設與改革的風雨洗禮,中國共產(chǎn)黨迎來了她100歲的生日。
我們,生在紅旗下,沐浴著黨的雨露,乘著開放的春風,走進知識的海洋;我們,生長在吉安,被稱為廬陵的土地,是星火燎原之鄉(xiāng),也是人文淵藪之鄉(xiāng),紅色、古色在這里交相輝映。
吉安,古稱廬陵,歷史悠久,人文厚重,是贛鄱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這里山川競秀,贛水環(huán)繞,兩千多年的積淀粹煉出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其耀眼光芒生發(fā)于巍巍井岡之上,散落在滔滔贛江之濱。新干青銅王國、吉州陶瓷古窯、白鷺洲古書院、青原山凈居寺等眾多遺址古跡,足以見證廬陵的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
吉安,民間素有“一門六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九里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兩尚書”“父子探花狀元,叔侄榜眼探花”等歌謠和美譽。明《永樂大典》中有這樣的記載:“天下多舉子,朝中半江西,翰林多吉水。”時代更迭,歲月變換,這方熱土卻因文化的浸潤愈顯人杰地靈,成為“三千進士冠華夏”的名士薈萃之地、文章節(jié)義之邦。
特別是近現(xiàn)代代以來,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鑄造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廬陵大地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是千千萬萬的生命、千千萬萬的呼喚、千千萬萬的信念構(gòu)成了井岡山。它就像一支巨大的火炬,昨日里燃的是紅色的火焰,今天燃的是綠色的蔥蘢。
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國夢的魂與根。我們青年學子應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腳踏實地、志存高遠,自覺傳承先輩風骨,始終保持奮發(fā)有為的精神,將廬陵文化基因轉(zhuǎn)化為內(nèi)生不竭的動力,在新的歷史舞臺上展現(xiàn)出新一代吉安人的風采,為實現(xiàn)中國夢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再次祝福百歲中國共產(chǎn)黨,祝愿祖國繁榮昌盛!
篇五:廬陵事,廬陵韻
高二(2)班 張詩晨
古典的豫章故郡,瑰麗的廬陵文化。
在廬陵的土地上,有“江南三大書院”之一的白鷺洲書院;有“洞天福地”的峽江玉笥山;有“江西七祖家”的青原山;有“青山曲折天水平”的萬安;有“山間茅屋書聲響”的深厚學養(yǎng)。出現(xiàn)了“十四入朝門”的解縉;出現(xiàn)了“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的歐陽修;出現(xiàn)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出現(xiàn)了“荷花蕩里柳行間”的楊萬里……
廬陵,也有橫貫長空的肝膽豪情,有永不泯滅的錚錚鐵骨。高唱革命凱歌,譜寫壯麗詩篇,經(jīng)過戰(zhàn)爭的磨礪和鮮血的洗禮,將一幅幅悲壯而又絕美的畫面,匯聚出了星星之火。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是革命的搖籃。在井岡山上,毛澤東同志提出了“敵進我退,敵駐我駐,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決”。從此,“十六字決”成為紅軍克敵制勝的法寶,載入了中國革命的史冊。
“去年摘山初弄兵,永新縣前戈劍腥”。永新,在此地進行了三灣改編三灣改編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標志著毛澤東同志建設人民軍隊的思想開始形成。此后,在毛澤東同志的堅強領導下,僅存不多的部隊繼續(xù)向井岡山前進,最終建立了全國第一個農(nóng)村革命根據(jù)地——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
“泣鬼驚神第一槍,從來弱小變強梁。”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第一支軍隊由此誕生。一聲槍 響劃過夜空,宣告了中國共產(chǎn)黨獨立領導革命武裝斗爭的開始和人民軍隊的誕生,開創(chuàng)了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的新篇章,中國歷史從此改變。在此之后,紅色之火逐漸蔓延至整個廬陵。
近年來,廬陵大地老樹綻新花---井岡山努力做好“紅色最紅、綠色最綠、脫貧最好”,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不久后,廬陵多個地區(qū)實現(xiàn)脫貧,為全國脫貧攻堅戰(zhàn)的勝利貢獻了力量。
廬陵兒女,建設廬陵。廬陵,將會有新的跨躍;廬陵,將會有錦繡前程;廬陵,將會更加美麗富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