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箭在弦上的意思
箭已搭在弦上。比喻為形勢所迫,不得不采取某種行動。
近義詞:矢在弦上、如箭在弦、不得不發(fā)、一觸即發(fā)
出處
三國·魏·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李善注引《魏志》:“琳謝罪曰:‘矢在弦上;不可不發(fā)。’”
譯文:
三國·魏·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李善注引《魏志》:“陳琳謝罪并說道:‘當時箭就在弓弦上,不得不發(fā)。’”
2、箭在弦上的故事
東漢末年,由于土地兼并越加尖銳,地主豪強擁有自己的兵馬,再加上朝廷內(nèi)部政治腐朽黑暗,外戚宦官干政,又無力管轄地方勢力,因而造成群雄割據(jù)的局面。
在北方,袁紹的勢力強大,傭兵數(shù)十萬。袁紹四世三公,初平元年(190年),擔任關東聯(lián)軍首領,帶兵討伐董卓,自號車騎將軍。勵精圖治,先后占據(jù)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地區(qū),統(tǒng)一河北地區(qū),交好北方少數(shù)民族,勢力達到頂點。
北方的另一個軍閥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在黃巾起義時,結果大破黃巾軍,威望甚高。曹操挾持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風頭無兩,勢力發(fā)展很快。曹操對袁紹的威脅越來越大,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袁紹決定先下手為強,在曹操還未壯大時先討伐曹操。但是出兵也要有個好的理由,于是打算先列取下曹操的罪狀。
在袁紹手下,有一位掌管文書工作的大才子名叫陳琳。有一天,袁紹把陳琳找來,讓他寫一篇聲討曹操的戰(zhàn)斗檄(xí)文。于是,陳琳就按照袁紹的意思起草了一篇名為《為袁紹檄豫州》的檄文。在這篇文章里,陳琳不但歷數(shù)了曹操本人的各種罪狀,連曹操的祖宗三代也辱罵了一番。
曹操經(jīng)常犯頭痛病,每次都是頭痛欲裂。這天,正犯病時,曹操看到了手下人送來的這篇討伐自己的檄文。由于文章寫得生動精彩,曹操竟然越看越興奮,連頭也不疼了。雖然曹操對陳琳在文章中痛罵自己和自己的祖輩也非常氣憤,但是他還是非常欣賞陳琳的才華,并為陳琳服務于袁紹感到惋惜。
后來曹操打敗了袁紹,陳琳歸順了曹操。有一天,曹操問陳琳:當初你寫檄文聲討我,只罵我一個人就行了,為什么連我的祖宗三代也罵呢?陳琳說:那時我在袁紹手下做事,他命令我寫,我就寫了。這就好像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啊。曹操理解陳琳當時的處境,就沒有責罰他,以后也再沒有提起這件事。
3、箭在弦上舉例
這次行動醞釀了很久,到今天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
我覺得以文字結怨于小人,是不值得的。至于我,其實乃是箭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