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中午,太陽高高地掛在天上。長勺郊外的戰(zhàn)場上,魯國和齊國士兵正隔著幾十米的距離互相對峙。魯國大王——魯莊公親自登上戰(zhàn)車,看著對面足足十萬的齊國大軍,嘆了一口氣,心想:
魯莊公:唉,我們的人數(shù)只有齊國的十分之一,這仗該怎么打
魯莊公十分擔(dān)心,偏巧這時,齊國將軍鮑叔牙下令:
鮑叔牙:擂鼓!
戰(zhàn)場上頓時鼓聲震天,齊國的將士們?nèi)缋撬苹ⅲ艉爸?/p>
齊國將士們:沖啊!
眼見齊國士兵們像潮水一般朝自己涌來,魯莊公嚇得手腳冰涼,他趕緊命令手下:擂……擂鼓!
就在此時,一個中年人攔住了他:
曹劌:大王,不可輕舉妄動啊!
這個中年人叫做曹劌,他是一個平民,幾天前說有辦法打敗齊國,魯莊公才帶上了他。此刻軍情緊急,眼見齊國的先頭士兵已經(jīng)沖到了眼前,魯莊公嚇得六神無主,趕緊問道:那——那現(xiàn)在該怎么辦?
曹劌胸有成竹,他對魯莊公說:請大王按兵不動,只命令弓箭手射箭,敵軍自然會退后。
魯莊公將信將疑,但他也沒有什么辦法,只好采取曹劌的意見,命令士兵:射箭!
齊刷刷的箭矢如雨般朝齊國士兵們飛去,一連倒下了十幾個士兵。眼見魯國士兵們紋絲不動,他們只好后退。齊國將領(lǐng)鮑叔牙見此,心頭納悶:
鮑叔牙:這魯國到底怎么回事?難道是想要用弓箭殺光我們十萬齊軍不成?哼,真是笑話。
于是鮑叔牙又下命令:
鮑叔牙:擂鼓!
齊國士兵聽到鼓聲,再次毫不猶豫地往前沖——
魯莊公見到齊兵像洪水一般涌來,心里嚇得噗通噗通直跳,他顫抖地問旁邊的曹劌:這次該擊鼓了吧?
曹劌還是搖了搖頭:大王,還不到時機,請繼續(xù)射箭。
魯莊公:還射箭?
曹劌:對,繼續(xù)射箭。
魯莊公:射……射箭。
又一陣箭雨朝齊軍飛去。魯國將領(lǐng)們見大王兩次不應(yīng)戰(zhàn),按耐不住了:
將軍 :再不應(yīng)戰(zhàn),我們可要丟大人了!
士兵們:是啊,是啊。
聽見士兵們的議論,魯國大王看向曹劌,曹劌堅持:大王,再等等,現(xiàn)在還不是時候。
果然,沒過多久,齊軍堅持不住,又退了回去。
齊國將領(lǐng)鮑叔牙又急又氣,他心想:居然還不應(yīng)戰(zhàn),我看你們還有多少箭!擊鼓!
齊國士兵聽令,想起剛剛的兩次箭雨,心里有些害怕,但是迫于軍令,又不得不向前進攻,于是一個個縮著脖子,弓著腰,生怕被弓箭射到。
曹劌站在戰(zhàn)車上看到了這一幕,哈哈一笑:是時候了,大王,進攻吧!
魯莊公聽到這話,心頭大喜,趕緊拿起鼓槌,對著戰(zhàn)鼓“咚、咚、咚、咚”一連敲了好幾下。
等待許久的魯國士兵終于聽到鼓聲,一個個咬緊牙關(guān),像猛虎下山一樣朝著齊軍撲去。齊國士兵以為魯國這次還像前兩次一樣不會進攻,沒想到魯國士兵像餓虎撲食一般,真得撲了過來。沒做好心理準備的齊國士兵們嚇得丟盔卸甲,四處逃竄。
士兵 :他們真的來了,快跑啊!
就這樣,魯國以少勝多, 打敗了齊軍。魯莊公見此,喜笑顏開,忍不住問曹劌:為什么一開始你不讓我進攻,非要等齊軍敲了三次鼓,才讓我進攻呢?
曹劌:哈哈,大王,打仗最重要的是勇氣。齊軍前兩次擊鼓,我們不應(yīng)戰(zhàn)是為了削弱他們的勇氣。到第三次擊鼓時,齊軍的勇氣已經(jīng)大不如我軍的,因此我們才能一鼓作氣打敗齊軍!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必須一鼓作氣、把握機會。正所謂“氣可鼓,不可泄”,只有一鼓作氣,保持高度的熱情,并學(xué)會借力、借勢,才能將事情做好。凡事拖延,就不能夠快速地掌握要點。其次,在做事情時,策略永遠比蠻拼重要,好的時機也必不可少,并且應(yīng)該注意觀察。
一鼓作氣,漢語成語,拼音是yī gǔ zuò qì,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出自《左傳·莊公十年》。
原文:“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釋義:第一次擊鼓振作了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勇氣就枯竭了。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一往直前。比喻趁勁頭足時,一舉把事情辦成。
近義詞:一氣呵成、趁熱打鐵。
反義詞:一敗如水、一敗涂地、偃旗息鼓。
舉例:我們得一鼓作氣來渡危機,完成大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