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思是一個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來源于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分三級考試,包括省城舉行的鄉(xiāng)試、禮部舉行的會試、以及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會試的第一名叫做“會元”,鄉(xiāng)試的第一名叫做“解(jiè)元”,殿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因此稱為“三元”,“連中三元”就是在這三級考試中均取得第一名。現(xiàn)用來比喻在一項考試或比賽中接連取得三科或三次優(yōu)異成績,或在三次考試或比賽中連續(xù)獲得優(yōu)勝。
出處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八:“論他的志氣,便象馮京商輅(lù)連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東西,真?zhèn)€是足躡風云,氣沖斗牛。”
簡介:
馮夢龍,明代文學家、戲曲家。字猶龍,又字子猶,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等。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最有名的作品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三言與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三言兩拍”,是中國白話短篇小說的經(jīng)典代表。
“連中三元”是用于形容古代科舉考試中的一種情況,指某個考生參加考試過程中,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次考試中均考得第一名,接連考得“解元”、“會元”、“狀元”。這種說法大致出現(xiàn)在宋代。宋代及以后的科舉考試中,讀書人先在縣、府參加考試,通過考試的稱為“生員”,俗稱“秀才”。考得“秀才”之后,才算獲得了參加正式考試的資格。接下來,首先是參加每三年一次由省府主持舉行的“鄉(xiāng)試”,又稱“秋闈”。此考連考3場,每場3天。鄉(xiāng)試考中,稱為“舉人”。“舉人”便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中舉者正式跨入士大夫階層。清代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段說的便是鄉(xiāng)試中舉的情形。在“鄉(xiāng)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中“舉人”,則稱為解元。
通過鄉(xiāng)試的舉人,次年三月參加在京師的“會試”和“殿試”。會試由禮部在貢院舉行,也稱“春闈”,同樣是連考3場,每場3天,由翰林或內閣大學士主考。會試考中者,稱為“貢士”,貢士第一名稱“會元”。貢士”可以參加接下來的四月份的“殿試”,殿試是科舉考試的最后一級,由皇帝親自主持和出題,并定出名次,第一名稱為狀元。自古言:“文不稱第一,武不稱第二。”客觀地說,要在文科考試中做到“連中三元”,確實相當難。據(jù)史料記載,歷代數(shù)下來,總共出現(xiàn)過17次“連中三元”的情形,另外還有2次武科舉的“連中三元”。
趙三元,單從這名字上看,就知道父親對兒子的希望有多深,希望他能連中三元。
自科舉實行以來,連中三元者,不過區(qū)區(qū)十幾人而已。
祝愿莘莘學子金榜題名,連中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