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興八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慶市奉節(jié)縣)時創(chuàng)作的以遙望長安為主題的組詩,是杜詩七律的代表作。本文介紹的是杜甫秋興八首其六,第六首懷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華盛況,在無限惋惜之中,隱含斥責(zé)之意。

qiū xīng bā shǒu · qí liù
秋興八首·其六
táng dài:dù fǔ
唐代:杜甫
qú táng xiá kǒu qū jiāng tóu , wàn lǐ fēng yān jiē sù qiū 。
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fēng)煙接素秋。
huā è jiā chéng tōng yù qì , fú róng xiǎo yuàn rù biān chóu 。
花萼夾城通御氣,芙蓉小苑入邊愁。
zhū lián xiù zhù wéi huáng hú , jǐn lǎn yá qiáng qǐ bái ōu 。
珠簾繡柱圍黃鵠,錦纜牙檣起白鷗。
huí shǒu kě lián gē wǔ dì , qín zhōng zì gǔ dì wáng zhōu 。
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譯文
諳練一種時空的分身術(shù),瞿塘峽、曲江頭,距離被心靈無限地縮短。十五年前我寫《樂游園歌》,花萼樓、芙蓉園歷歷在目。安祿山的鐵蹄已使一切煙消云散。那時,黃鵠還在亭院內(nèi)高飛,成群的白鷗被游人的舟楫驚起。——而今,一切都消逝了,消逝了……沒有任何留戀的事物。
解釋
瞿塘峽:峽名,三峽之一,在夔州東,為三峽門戶。曲江:在長安之南,名勝之地。
萬里風(fēng)煙:指夔州與長安相隔萬里之遙。素秋:古人以秋屬西方,其色白,故稱素秋。
花萼:即花萼相輝樓,在長安南內(nèi)興慶宮西南隅。夾城:復(fù)道。據(jù)《長安志》記載,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從大明宮依城修筑復(fù)道,經(jīng)通化門,達(dá)南內(nèi)興慶宮,直至曲江芙蓉園。通御氣:此復(fù)道因系方便天子游賞而修,故曰“通御氣”。
芙蓉小苑:即芙蓉園,也稱南苑,在曲江西南。入邊愁:傳來邊地戰(zhàn)亂的消息。唐玄宗常住興慶宮,常和妃子們一起游覽芙蓉園。史載,安祿山叛亂的消息傳到長安,唐玄宗在逃往四川之前,曾登興慶宮花萼樓飲酒,四顧凄愴。
珠簾繡柱:指曲江行宮別院的樓亭建筑,極寫其富麗華美。黃鵠:鳥名,即天鵝。《漢書·昭帝紀(jì)》:“始元元年(前86)春,黃鵠下建章宮太液池中。”此句是說因曲江宮殿林立,池苑有黃鵠之類的珍禽。
錦纜牙檣:指曲江中裝飾華美的游船。錦纜,彩絲做的船索。牙檣,用象牙裝飾的桅桿。此句說曲江上舟楫往來不息,水鳥時被驚飛。
歌舞地:指曲江池苑。此句是說昔日繁華的歌舞之地曲江,如今屢遭兵災(zāi),荒涼寂寞,令人不堪回首。
秦中:此處借指長安。帝王州:帝王建都之地。

賞析
《秋興八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慶市奉節(jié)縣)時創(chuàng)作的以遙望長安為主題的組詩,是杜詩七律的代表作。這首是杜甫秋興八首其六。
第六首,從瞿塘峽口到曲江頭,從目前的萬里風(fēng)煙,想到過去的歌舞繁華。第七首懷想昆明池水盛唐武功,回到目前“關(guān)塞極天惟鳥道”的冷落。
本篇慨嘆安史之亂以來,長安城滿目瘡痍。詩人在萬里之外的瞿唐峽口,回想往日玄宗游幸曲江的盛況,對自古帝王州的今昔盛衰變化,不勝感慨。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yuǎn)。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j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