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句可以理解為把一個事物比作另一個事物,二者之間某一特質(zhì)是十分相近的,目的是使抽象或陌生的事物便于理解。需要本體和喻體。例如把大象的耳朵比作扇子,但實際上大象的耳朵是不可能是扇子,這就是比喻。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結(jié)構(gòu)分為三部分: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詞(表示比喻關(guān)系的詞語)和喻體(打比方的事物)。
比喻一種常用修辭手法比喻句的含義 比喻句,通俗地說,就是為了讓讀者更明白你要說的意思,把一個很平常的東西說得不一樣一點,另類一點,就是把不是的東西比做是的。用另類而形象的句子來打一比方,這樣的句子就是比喻句,一般有本體,喻體和比喻詞組成,又有明喻、暗喻、隱喻之分。
一、兩類事物,一點相似運用比喻時,先要明確想表現(xiàn)本體的什么特點,然后根據(jù)這一特點積極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尋找一個和本體相似而又完全不同類的事物來作比.如果沒有相似點,那就不能構(gòu)成比喻.例如有個學生在作文里寫她的同學:“她笑得真甜,像個哈密瓜.”這位同學沒弄清“甜”的不同含義,“笑得甜”指面部表情舒展姣好,而不是味覺的甜,和“哈密瓜”不相似,因此鬧出了笑話.
二、通俗易懂,貼切生動喻體應(yīng)該是大多數(shù)讀者、聽眾熟悉的事物,而且與本體顯得貼切才好,才能引起讀者、聽眾的想像,產(chǎn)生趣味.“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的典故就說明了這個道理.同是以《好大一場雪》為題作文,有位同學寫的“我輕輕踩著這潔白的海綿”就比較貼切;另一位同學把雪地比成“凍豆腐”就不夠貼切;還有一位同學寫“到處都是白色的,就像一場戰(zhàn)爭,每一塊陣地都被雪給占領(lǐng)了”,這就更不恰當了.
1、中午,水面靜的像一面鏡子,湖水清澈見底
2、陽光灑在河面上,河面亮閃閃的猶如長長的錦緞。
3、鄉(xiāng)的水是淺綠的,像一塊完美無暇的玉石,純天然的;又像是一條柔軟的綠腰帶,蜿蜒盤旋在群山之中。
4、水是蔚藍色的,沒有風的時候水像一面明亮的大鏡子,風一吹水庫的水就泛起波瀾。
5、水清得像一塊晶瑩的寶石;水清得像一塊璀璨的水晶;水清得像一塊透明的玻璃。
6、彎彎的月亮像1條小船掛在夜空中。
7、幾次滲地雨下過,玉米苗像氣吹似的長起來,沒多久,一年一度的青紗帳又出現(xiàn)了。
8、這幾天的天氣真是太冷,寒風吹在臉上好像刀割一樣。
9、田壟里的麥苗稀稀拉拉的,像是在翹首苦盼著下雨。
10、她那張皺紋縱橫的臉,舒展得像綢緞一般,光閃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