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遺物,懷念死者的悲傷心情,常用來比喻對知己、親友去世的悼念之情。亦作“人琴俱逝”、“人琴兩亡”。
近義詞:睹物思人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弦既不調(diào),擲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譯文: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琴弦怎么也調(diào)不好,就把琴扔到地上說:‘子敬,子敬,人和琴都不在了!’說完就悲痛得昏了過去,很久才醒過來。過了一個多月他也去世了。”
東晉時期,有一位名士、書法家叫王徽之,字子猷(yóu),是東晉時著名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自幼追隨其父學(xué)書法,在兄弟中惟有“徽之得其(王羲之)勢”。
他有個弟弟叫王獻之,字子敬,書法英俊豪邁,饒有氣勢,與父親王羲之齊名,歷史上并稱為“二王”。并有“小圣”之稱。
徽之、獻之兄弟倆感情非常好,年輕時同住在一個房間里。平時,徽之很佩服自己的弟弟。有一天,家里失火。徽之嚇得連鞋也來不及穿,慌忙逃走;獻之卻神色不變,泰然地被仆人扶出。
一天半夜,他們家里鉆進來一個小偷,打算把凡能拿走的東西都偷走。王獻之發(fā)覺后,就慢吞吞地說:“偷兒,那青氈(zhān)是我家祖?zhèn)髋f物,就把它留下來吧。”小偷一聽,驚慌地逃跑了。兄弟倆還常在晚上一起讀書,邊讀邊議,興致很高。
后來,兩兄弟都得了重病,你想著我,我想著你,可是雙方都沒有把自己病重的真實情況告訴對方,生怕對方為自己著急、擔(dān)心。沒過多久,王獻之先去世。噩耗傳到王徽之家中,王徽之的家人怕他過于悲痛,沒有把這件事告訴他。
兩家人雖然住得很近,可在奔喪的人群中不見王徽之的身影。大家只以為王徽之病重不能前來,不了解王徽之根本不知道這件事。
一連好幾天過去了,王徽之老是聽不到弟弟王獻之的消息,他實在憋不住了,便向家人詢問:“子敬(王獻之的字,古人稱字,不稱名)的病怎樣了?為什么許久沒有聽到他的消息?莫非出了什么事?
家人支支吾吾,不肯吐露真情。王徽之終于明白過來,悲哀地說:“唉,看來子敬已經(jīng)不在人世了。
家人知道再也瞞不住了,只好跟他道出實情。王徽之聽了也沒哭,只是掙扎著下了病榻,吩咐仆人準備車輛到弟弟家去奔喪。
子敬平時喜歡彈琴,王徽之便一直進去坐在靈床上,對王獻之的家人說:“把子敬的琴取來。”
琴拿來后,王徽之打算彈首曲子寄托自己的哀思。由于過于悲傷,彈了幾次都彈不成曲調(diào)。他舉琴向地上擲去,悲痛地說道:“子敬啊!子敬啊!你的琴也和你一起死亡了!!”說完這句話,他悲痛得昏過去了。一個多月以后,他也離開了人世。
后來人們就用“人琴俱亡”這個成語表示看到遺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在我們的眼中,他們曾經(jīng)擁有的美好,也隨著他們的離去而一并消失了,正如王徽之所說的“人琴俱亡”。
每次看到他的遺物,都有人琴俱亡之感。
看到那熟悉的物件,仿佛又見那鮮活的身影,但如今人琴俱亡,好不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