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義:違反正義的事。斃:撲倒,倒下去。意思是壞事干多了,一定會自取滅亡。
近義詞:作繭自縛、作法自斃、自食其果
出處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譯文: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不道義的事情做多了,必然會自取滅亡。你就等著看吧!”
春秋時期,鄭國君王鄭武公有兩個兒子,一個稱“莊公”,一個稱“共叔段”。生鄭莊公的時候,他是腳先出來的,這讓他的母親武姜很受了驚嚇。所以也就給他取名叫“窹(wù)生”,武姜也因此不喜歡這個兒子,而寵愛共叔段。
武姜想讓武公廢長立幼以共叔段為太子,武公沒有答應(yīng)。等到鄭莊公即位,武姜為共叔段請求把京邑作為他的封地,莊公答應(yīng)了。
這時候有一個叫祭仲的臣子說話了。認(rèn)為京邑的大小已經(jīng)越制,違反了先王的制度。而縱容共叔段的勢力發(fā)展,就很難對付了。
莊公淡淡地說了句:“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讓他作吧,不作死就不會死!——平靜中又透著堅定,似乎成竹在胸,一切都在他的算計之中。
共叔段果然沒閑著,不久就命令他邊上的兩個邑歸他管轄。這時候又一個叫公子呂的臣子站出來說:“一山不容二虎,一個國家不能有兩個君王,您打算怎么辦?如果您想把國家交給他,就請允許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給,就請除掉他,不要使百姓產(chǎn)生二心。”
莊公說:“用不著,他會自食其果。”——莊公依然淡定。
不久,共叔段又侵吞了兩個邑。公子呂說:“可以動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會得到百姓擁護(hù)。”
可莊公到現(xiàn)在仍不著急,說:“做事不仁義就不會有人親近,地方再大也會崩潰。“
共叔段在這一系列的試探性舉動沒有得到遏制之后,終于決定鋌而走險,欲兵襲國都,取莊公而代之了。長久受共叔段壓迫的農(nóng)民們也參與戰(zhàn)斗,使共叔段兵敗,逃亡他處,而莊公出軍追殺,最后使共叔段走投無路,被逼自殺。
“多行不義必自斃”,這是有史以來的天經(jīng)地義。
這個害人精終于收到法律的制裁,真是天公地道,這就叫多行不義必自斃。
發(fā)戰(zhàn)爭財已是不義,更兼貪心!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