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思指集中群眾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
近義詞:博采眾長、博采眾議、廣開言路、群策群力
反義詞:閉門造車、固執(zhí)成見、獨斷專行、一意孤行
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yuàn)屬》:“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
譯文:
三國·蜀·諸葛亮《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yuàn)屬》:“在政府里參與政事的人,為了集中眾人的智慧和意見,廣泛地聽取各方面有益的建議。”
三國時期,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quán),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后劉備病重,召集諸葛亮與李嚴(yán)一起托付后事,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劉禪(shàn)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地說:“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jié)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
不久,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侯,開設(shè)官府辦公。處理、決定蜀漢的大小政事。為了履行對先主的承諾,諸葛亮殫精竭慮,全心全意地輔佐后主劉禪,事必躬親,任勞任怨。
當(dāng)時,丞相府里有一個辦理文書事務(wù)的主簿名叫楊颙(yóng),他看到諸葛亮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親自過問,覺得這樣太辛苦了,于是想勸他改變一下工作方法。
楊颙對諸葛亮說:“處理國家軍政大事,上下級之間應(yīng)該有不同的分工,不需要一切事情都親自過問處理。”隨后,楊颙列舉出一些歷史上著名的例子,來勸導(dǎo)諸葛亮不必親自處理一切文書,少插手一些瑣碎的小事,對下屬應(yīng)有所分工,從而節(jié)省時間和精力著重抓國家軍政大事。
諸葛亮很感謝楊颙的勸告和關(guān)心。但他總覺得重任在身,許多事情不得不親自處理。后來,楊颙去世,諸葛亮十分悲痛,連續(xù)流淚三天。并認(rèn)為楊颙之死是蜀漢朝廷的一個損失。
為了鼓勵下屬參與政事,諸葛亮寫了一篇《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qū)佟返奈母妫栒俅蠹抑鲃影l(fā)表政見。文告中的一段話大意是:“丞相府里讓大家都來參與議論國家大事,是為了集中眾人的智慧和意見,廣泛地聽取各方面有益的建議,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光憑一人之力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所以要集思廣益,團(tuán)結(jié)合作。
只有走群眾路線,集思廣益,才能辦好這些事。
我們開始時,是讓全公司的工程師們每隔幾周會面,一起集思廣益。
好處是合伙人可以集思廣益,聚集人才和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