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后面是隋朝。隋朝(581——619)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tǒng)朝代。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統(tǒng)稱。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
南朝(420年—589年)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南北兩方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勢,故稱為南北朝。
南北朝前期仍是士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士族、齊民編戶、依附戶及奴婢,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南到東南亞與南亞。
此時也出現(xiàn)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進一步加速少數(shù)民族封建化(漢化)的步伐。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于楊堅,北周覆亡。隋文帝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今西安)。隋文帝于公元589年南下滅陳朝,統(tǒng)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并勵精圖治,開創(chuàng)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即位后,營建并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又修建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因內外舉措過度消耗國力,引發(fā)隋末民變和貴族叛變。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fā)動兵變,殺隋煬帝;李淵亦逼隋恭帝楊侑禪讓,建立唐朝。619年王世充擁立的皇泰主楊侗也被廢,隋朝徹底滅亡,享國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