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是什么樣的?今天這5本書的作者,都是老外,但是看他們筆下的中國,小編簡直覺得,他們可能比中國人更懂中國!
1、《江城》

彼得·海斯勒
豆瓣評分:9.0(25708人評價)
彼得·海斯勒,其實他還有個我們更熟悉的中國名字,叫何偉。
1996年,從牛津碩士畢業(yè)的何偉來到中國,一住就是十幾年,還寫了好幾本關于中國的書,累計銷量過百萬!
簡直是一個“比中國人更懂中國的美國人”!
《江城》是何偉在重慶涪陵(對,就是涪陵榨菜的涪陵)教書時寫下的見聞感悟。
何偉用不帶偏見的視角,記錄了平凡又動人的人世百態(tài)。
比如何偉多次寫到當?shù)厝说?ldquo;笑”。
后來他明白了,在那笑容之下,藏著中國人骨子里的含蓄和隱忍。再多的不幸、勞累,都只能用笑來表達。
讀《江城》,對我們中國讀者來說,是一種非常奇妙的感覺,一切都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
小編覺得,這種“旁觀者清”的新視角,更能幫助我們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
2、《尋路中國》

彼得·海斯勒
豆瓣評分:9.0(32351人評價)
《尋路中國》是何偉的第二本書,它緣起于2001年到2008年何偉在中國的一次自駕車旅行。
視野比《江城》更大,也更深入。
從內蒙到南方,從農村到城市,何偉穿行了大半個中國,他想從農村尋找中國的過去,在城市探尋中國的未來。
而不管寫農村還是城市,最打動何偉的,永遠是最普通最廣大的平民百姓。
懷柔農家樂小老板的奮斗史,工廠打工妹的艱辛路,都被何偉寫得幽默親切,揪心又感人。
何偉的文字是有溫度的,他真正走進了這些普通人的生活,結下真摯的友誼。
小編也被何偉筆下的中國深深震撼了!
何偉這個老外,幫我們睜開了雙眼,帶我們游覽了一個,中國人都難以看到全貌的,真實的中國。
3、《東北游記》

邁克爾·麥爾
豆瓣評分:8.2(1457人評價)
“很多中國人的民族特征并不明顯,然而在東北,這些特征清清楚楚,映在臉上,流在血液里。”
這本書的作者,一個東北農村的“洋女婿”,真的把東北最近的百年歷史,以及東北人的種種特質,濃縮在了這本書里。
本書彌漫著一股東北的“大碴子味兒”,簡直就像是一個老外誤入了《鄉(xiāng)村愛情故事》。
看他和東北妻子的異國戀情,他和東北二舅盤坐炕頭喝小酒扯閑篇兒,都非常生動溫暖!
光是最原始的日常生活就能讓小編哈哈大笑。
而干貨部分也是誠意十足。
曾經作為“天下糧倉”和工業(yè)重鎮(zhèn)的東北,是如何帶著沉重的歷史包袱,發(fā)展到了今天這個樣子?
這本書能讓你對東北的昨天和今天都有了新的了解,更讓你破除對于東北的種種誤解。
4、《再會,老北京》

邁克爾·麥爾
豆瓣評分:8.4(1626人評價)
這本書寫于08年奧運之前,可以看作是一封寫給老北京的憂傷情書。
因為作者在北京胡同里一住就是三年,親眼目睹了北京的舊城改造運動。
北京胡同的消失,大柵欄的拆遷工程,再到風風火火的奧運籌備……
書中的這些記錄,不再是新聞里的畫面和數(shù)據(jù),而是一群升騰著煙火氣,有著喜怒哀樂,飽含七情六欲的普普通通的人。
我們能看到北京的新地標每天都在變,但失去的,又何止是拆掉的老建筑、消失的胡同和古城墻?
一個老外能把北京寫得這么獨特、這么親切,連小編看了都覺得鼻子一酸。
而無論你有沒有在北京生活過,看過這本書之后,一定會想要去好好地看一看這座古老的城市!
5、《在中國屏風上》

毛姆
豆瓣評分:7.8(1140人評價)
很多人可能沒想到,大名鼎鼎的毛姆,當年也來中國旅行過,而且還寫下了這本游記。
那是在1920年的時候,毛姆在中國登過長城,跨過長江,下過稻田,進過古寺。
彪悍的蒙古首領、酒樓上的文人、鴉片館里的煙民、拉船喊號子的纖夫……這些一百年前的中國場景都在毛姆筆下復活,栩栩如生。
更令小編嘆服的是,毛姆并不像一般游客那樣走馬觀花,他竟然能帶著一種文化的同情心來看待當時的舊中國。
比如他在街上看到一匹騾子,拉著一輛轎車,他就想象那車里坐的可能是位飽學之士去拜訪友人,“共同追憶那一去不返的唐宋盛世”。
他又寫江邊拉船喊號的纖夫,他說“那聲音是靈魂在無邊苦海中有節(jié)奏的呼號”。
看毛姆的游記,盡管仍然是毒舌的,辛辣的,但他那種敏感細膩到不可思議的觀察,仍然讓小編讀得渾身舒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