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愷之吃甘蔗的理論,這個(gè)典故出自《世說新語》。
顧愷之是晉朝最著名的畫家。顧愷之愛吃甘蔗。他每次吃甘蔗,都是先從甘蔗尾吃起,慢慢才吃到甘蔗頭。這正好和一般人的吃法相反。有人問他為什么這樣吃,顧愷之回答說:“這樣吃才能漸至佳境呀!”這里的“漸至佳境”,是指“越來越有味道”。
現(xiàn)在常常用“倒吃甘蔗”來形容事物“漸漸進(jìn)入美好的狀況”,就是從顧愷之這件趣事開始的。

擴(kuò)展資料
1、顧愷之(348年— 409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晉陵無錫人(今江蘇省無錫市)。杰出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顧愷之博學(xué)多才,擅詩賦、書法,尤善繪畫。
精于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shí)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癡絕。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diǎn),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
2、《世說新語》又稱《世說》《世說新書》,卷帙門類亦有不同。因?yàn)闈h代劉向曾經(jīng)著《世說》(原書亡佚),后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取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后才改稱。
《世說新語》依內(nèi)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xué)”“方正”等三十六類(先分上,中,下三卷),每類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shù)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