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出自唐朝詩人王昌齡所作《出塞(其二)》中的一句詩,表達了作者思念名將衛(wèi)青和李廣,以及痛恨匈奴人入侵的思想感情。

chū sài
出塞
táng dài:wánɡ chānɡ línɡ
唐代:王昌齡
qín shí míng yuè hàn shí guān , wàn lǐ cháng zhēng rén wèi huán 。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
dàn shǐ lóng chéng fēi jiàng zài , bù jiào hú mǎ dù yīn shān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guān),守邊御敵鏖戰(zhàn)萬里征夫未回還。
只要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注釋
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guān)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zhàn)爭。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龍城,匈奴城堡,這里指名將衛(wèi)青,他曾攻打到匈奴的龍城城堡。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里泛指英勇善戰(zhàn)的將領(lǐng)。
胡馬:指侵?jǐn)_內(nèi)地的外族騎兵。
陰山: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古代常憑借它來抵御匈奴的南侵。
關(guān):關(guān)塞。

簡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思念名將李廣和痛恨匈奴人入侵的思想感情。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xiàn)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guān)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guān)。這里是秦、漢、關(guān)、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guān)。詩人暗示,這里的戰(zhàn)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yuǎn)。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nèi)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給人帶來的災(zāi)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衛(wèi)青、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名將衛(wèi)青和李廣,他們英勇善戰(zhàn),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后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jié)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創(chuàng)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王昌齡所處盛唐,所以在其邊塞詩中,多能體現(xiàn)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但是頻繁的邊塞戰(zhàn)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fù),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愿望。
作者簡介
王昌齡,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屬山西)人。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晚年貶龍標(biāo)(今湖南黔陽)尉。因安史亂后還鄉(xiāng),道出亳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擅長七絕,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diào)高昂;也有憤慨時政及刻畫宮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昌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