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是南宋女詩人朱淑真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直露惜花之情,并借惜花來表達她對人世間不平的憤慨和對美的呼喚。前兩句寫象征邪惡力量的橫雨狂風侵襲著象征美好事物的花;后兩句寫呼喚青帝為落花做主,莫讓風雨欺凌花,隱含著詩人對人間幸福和美的呼喚。詩寫得含蓄而深情。

luò huā
落花
sòng dài:zhū shū zhēn
宋代:朱淑真
lián lǐ zhī tóu huā zhèng kāi,dù huā fēng yǔ biàn xiāng cuī。
連理枝頭花正開,妒花風雨便相催。
yuàn jiào qīng dì cháng wéi zhǔ,mò qiǎn fēn fēn diǎn cuì tái。
愿教青帝常為主,莫遣紛紛點翠苔。

譯文
連理枝頭艷麗的鮮花正在盛開,但風雨嫉妒鮮花的美麗,時時刻刻想要催促鮮花凋謝。
我真想讓掌管春天的神長久做主,不讓嬌嫩可愛的鮮花落到碧綠的青苔上。
注釋
連理枝:兩棵樹連生在—起,枝葉交纏。詩人常以之比喻夫妻恩愛。
催:催促。
愿:希望。青帝:傳說中的春神,主管春季節(jié)令。
莫遣:不要讓。點翠苔;指花瓣飄落,點綴在翠綠的苔蘚之上。

賞析
惜春和憐花的情感中,不僅僅是對自然美的珍惜,而且包含著一種自憐、對人生短促的嘆惜、對生命不能圓滿的茫然。也就是所謂的寫景以自況,借花以自憐。《紅樓夢》中林黛玉之憐花、葬花最明顯也最強烈地表現(xiàn)了這種心態(tài)。
這首詩直露惜花之情,并借惜花來表達她對人世間不平的憤慨和對美的呼喚。前兩句寫象征邪惡力量的橫雨狂風侵襲著象征美好事物的花;后兩句寫呼喚青帝為落花做主,莫讓風雨欺凌花,隱含著詩人對人間幸福和美的呼喚。詩寫得含蓄而深情。
唐代的孟浩然曾寫過一首有名的“惜花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詩人在春眠中被歡快的鳥啼驚醒,想來當時還并未完全從夢中清醒,卻唯獨想起了昨夜的風雨和遭風雨的花。憐花之情寫得很是生動。而這首朱淑真的詩,惜花之情卻寫得更是直露。
起首兩句,展開的似乎是一種搏斗的場面,一方面是正在開的弱花,另一方則是滿懷妒意的橫雨狂風,作者用“正”和“便”兩個字突出了其間時間的緊迫,有搏擊的緊張感。“連理枝頭花正開,妒花風雨便相摧”,花開正好,風雨何急,但是在作者眼里,橫雨狂風夾著妒意向落花襲來時,已經(jīng)成為人間暴虐力量的化身,而那正當新鮮、美好而又嬌嫩的花枝則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作者眼中不僅僅只有落花,還有落花般不幸的人生、世事:人之無力掌握捉弄人的命運,而人間暴虐的力量往往占上風。這兩句實際上是對人世生活的一種概括。
詩人無力改變殘酷的現(xiàn)實和苦難重重的人生,只能從內(nèi)心發(fā)出呼喚:“愿教青帝常為主,莫遣紛紛點翠苔。”在乞求司春之神保護花兒,不要落下地成為塵埃的心情中,實際上隱含著詩人對人間幸福和美的呼喚。這種呼喚有點類似于晚清詩人龔自珍寫“我勸天公重抖擻”時的浪漫精神。整首詩的情花之情,并非是對自然景物的感慨,而是對人生的感溉,詩表達的主要是一種哲理,以落花來寫人世的風雨滄桑,以惜花來表達她對人世間不平的憤慨和對美的呼喚。
將這首詩與孟浩然的那首詩作以比較,孟詩的意象和情感更自然,更生動,形象和意念結(jié)合得更緊密,更飽滿,而這首詩則理大于象,理大于情,如果說孟詩更合于林黛玉所說的:“這是人心自然之音,做到那里就到那里”,那么朱淑貞的詩則是為理而作的詩。這也是唐詩與宋詩的基本區(qū)別。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chuàng)作年代已不可考。一個春日,作者看見了許多落葉落花,而這花葉寄托著作者的綿綿哀思,牽動著作者一顆痛苦而敏感自憐的心,詩人正是懷著這樣一顆痛楚感傷的心,對著脆弱的春景,寫下了這首《落花》。
朱淑真
朱淑真(約1135~約1180),號幽棲居士,宋代女詞人,亦為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時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縣),《四庫全書》中定其為“浙中海寧人”,一說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夫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終致其抑郁早逝。又傳淑真過世后,父母將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無定論。現(xiàn)存《斷腸詩集》、《斷腸詞》傳世,為劫后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