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魏救趙原指戰(zhàn)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jù)點以迫使進(jìn)攻之?dāng)吵吠说膽?zhàn)術(shù)。在句中作謂語、賓語、定語;用于軍事。圍魏救趙(拼音:wéi wèi jiù zhào)是一則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于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原指戰(zhàn)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jù)點以迫使進(jìn)攻之?dāng)吵吠说膽?zhàn)術(shù)。
近義詞:圍城打援、調(diào)虎離山、聲東擊西
反義詞:圍點打援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擊,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軍事家名叫孫臏,他是我國歷史上很有名的軍事家孫子的后代,也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有名的軍事學(xué)家。
公元前353年,魏國國君魏惠王派大將龐涓帶兵去攻打趙國,團團地圍住了趙都邯鄲。情況非常危急,趙國的國君趙成侯派使者到齊國去求援兵。
齊國的國君威王很痛快,立刻拜田忌為大將,拜孫臏為軍師,發(fā)兵去救趙國。田忌打仗非常勇敢,但智謀不足,又是個急性子,奉命之后,便想立刻趕到邯鄲去與魏兵廝殺,可孫臏不同意。
田忌很佩服孫臏。問孫臏為什么不同意趕赴邯鄲去與魏軍廝殺,孫臏說:"凡是要解開雜亂打結(jié)的繩索,一定要冷靜地找出它的結(jié)頭,然后慢慢去解,切不可心急地使勁去扯,或用拳頭猛捶;還有要排解開兩個人相互的斗毆,萬不可卷入去打,而要避開雙方拳來腳往的地方,尋找機會用拳猛擊其中一方空虛無備的腹位。待挨揍者雙手捧著肚子跪下,原來對打的形勢,便會有所改觀,而斗毆的局面,也會頓然停止。現(xiàn)在魏國出兵攻打趙國,魏國的精兵銳卒,一定傾巢開赴邯鄲,只剩一些老弱殘兵留守國內(nèi)。咱們?yōu)楹尾焕眠@個機會,帶兵直搗魏國都城大梁,占據(jù)他們的交通要道,襲擊他們守備空虛的地方呢?那樣,他們在外的大軍,必然會放下趙國趕回相救。這樣一來,我們豈不是一舉解決了趙國的危急,同時還叫魏國嘗嘗我們的厲害嗎?"
田忌認(rèn)為孫臏的話很有道理,便帶兵直搗魏國都城大梁。齊國大軍剛到桂陵(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北),孫臏便叫田忌下令停了下來。
孫臏說,當(dāng)魏軍從邯鄲往回的時候,一定要經(jīng)過桂陵。因此,應(yīng)該在此設(shè)伏,布下陣勢,到時好一舉把魏軍殲滅。田忌又依孫臏的計謀而行,很快地軍隊埋伏了下來。
齊兵要攻打大梁的軍情,很快,寵涓就知道了。他立刻命令從趙國退兵救大梁。魏軍久圍邯鄲,已經(jīng)非常疲憊。龐涓救大梁心切,又來了急行軍,這使魏軍更為疲憊不堪。魏軍進(jìn)入了齊兵埋伏的桂陵地帶。只聽一聲號令,齊軍從路的兩側(cè)一齊奮勇殺出。突遭襲擊,疲憊不堪的魏軍哪里還能抵擋得住?他們戰(zhàn)死的戰(zhàn)死,受傷的受傷,不多時,魏軍大敗,死傷2萬多人,齊軍大勝而歸。
孫臏、田忌這一仗打得好漂亮!既為邯鄲解了圍,又教訓(xùn)了魏國。
只有善于運籌帷幄,才能決勝千里,以圍魏救趙的計策打敗敵人。
你的想法這不是三國里的,是三十六計中的圍魏救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