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賊心虛,讀音:zuò zéi xīn xū,漢語成語,比喻做了壞事的人,總怕被人發(fā)覺而心里不安。作謂語、定語、狀語;指理虧心虛。成語出自:宋悟明《聯(lián)燈會要·重顯禪師》:“做賊人心虛。”

1、做賊心虛的意思
虛:怕。比喻做了壞事的人,總怕被人發(fā)覺而心里不安。
近義詞:賊人心虛、作賊心虛
反義詞:問心無愧、心安理得、若無其事、理直氣壯
出處: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權(quán)智》:“不為盜者,摸之則無聲。為盜者摸之則有聲。”述古自率同職,禱鐘甚肅。祭訖,以帷圍之,乃陰使人以墨涂鐘。
譯文: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權(quán)智》:“如果不是盜賊,摸了鐘,鐘不會響;如果是盜賊,摸了鐘,鐘就會響。”陳述古親自帶領(lǐng)縣衙的官員們十分嚴肅地向鐘祈禱,祭祀結(jié)束以后,用布幔將鐘圍起來,又暗地里派人用黑墨涂抹鐘壁。
2、做賊心虛的典故
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科學(xué)家沈括寫了一本書叫《夢溪筆談》,在《夢溪筆談》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樞密直學(xué)士陳述古在建州城當知縣時,有人丟失了東西,抓到一些人卻不知道哪個是真正的盜賊。于是陳述古騙他們說:“某某廟里有一口鐘,能辨認盜賊,特別靈驗。”
他派人把那口鐘抬到官署后閣,祭祀起來,把這一群囚犯帶到鐘前,自己對犯人說:“沒有偷東西的人,摸這口鐘,它不響,偷了東西的人一摸它,鐘就會發(fā)出聲響。”
陳述古親自率領(lǐng)他的同僚,在鐘前很恭敬地祈禱。祭祀完畢后,用帳子把鐘圍起來,并暗地里讓人用墨汁涂鐘,過了很久,鐘涂好以后,帶領(lǐng)被捕的犯人一個個讓他們把手伸進帷帳里去摸鐘,出來就檢驗他們的手,發(fā)現(xiàn)都有墨汁,只有一人手上無墨。陳述古對這個人進行審訊,于是他才承認自己是盜賊。原來這個人是害怕鐘響,沒有敢去摸。
“做賊心虛”這個典故告訴人們,陳述古善于抓住“為盜者做賊心虛”這一致命弱點,巧設(shè)機關(guān),很快破獲了一起盜竊案。后人用此詞指做了壞事怕人覺察出來而心里惶惶不安。
3、做賊心虛例句
由于做賊心虛,他老覺得有人在盯著他。
小明做了一件壞事,做賊心虛,結(jié)果還是給穿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