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生都在等父母說一句 “對不起” ,
可我們的父母一生都在等我們說一句 “謝謝” 。
最終,我們誰也沒有辦法得到自己想要的。
如今,“原生家庭” 這個名詞幾乎成了網(wǎng)絡熱詞,在探索與成長的過程中,總是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劇情模式與原生家庭有很大的關系。
美國著名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曾提過一個理論: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這種聯(lián)系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那么,什么是原生家庭呢?
人一生有兩個家庭:一個是自己成長、被撫育的家庭(包括主要養(yǎng)育人,不一定是親生父母)——我們稱之為原生家庭;另一個是進入婚姻生活后所建立的家,也就是自己“當家”的家。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深遠。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并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父母是孩子的世界,孩子從父母身上看到什么,就會習慣什么,未來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去對待這個世界。

原生家庭是個人情感經(jīng)驗與兩性相處方式學習的最初場所,打一出生,我們就受原生家庭系統(tǒng)成員的影響,特別是父母,他們的思想觀念、性格特點、行為方式、夫妻關系、教養(yǎng)方式等更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
因此當我們逐漸長大成人,獨立走向社會,有一天與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建立親密關系,或者組建自己的家庭時,才發(fā)現(xiàn)原生家庭的影響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間滲透到生命中的方方面面了。可以說,它決定了你的感情或者新家庭的走向。
曾經(jīng)口口聲聲說不要成為像父母那樣的人,卻在無意識地復制父母的相處模式。
一個沒有體驗過父母之愛的孩子,成年后想要獲得幸福的家庭,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為家庭的幸福對她們來說來自于想象,而非親身經(jīng)歷。
豆瓣社區(qū)上有一個著名的“父母皆禍害”小組,很多成員就將自己的人生困難和問題不分青紅皂白地歸咎于父母。他們不停地舉出“父母毀掉自己”的例子,拼命地嘶吼:“爸!媽!這一切都是你們害的!”
但是,原生家庭造成的傷害,并不是不能走出來,它根本無法決定你的一生。那些將原生家庭當作復仇子彈打在原生家庭身上,自己卻逃避所有責任的人,才是毀掉自己人生的罪魁禍首。
心理學學者唐映紅認為:“原生家庭對個體的影響主要反映在兒童期和青春期。進入成年期,個體面臨著自己選擇自身成長人生歷程的情形,此后的人生軌跡和狀態(tài)就不能簡單地歸咎于父母。即每個人在成年后都有著來自原生家庭的種種烙印,但如何對待以及發(fā)展就取決于每個人自己的態(tài)度和選擇。”
今天, 推薦書小編向大家推薦的這幾本書都與原生家庭有關,相信對大家如何走出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影響會有所幫助。
1、與父母和解:療愈關系中最初的隱痛

作者 / 許皓宜
>>> 內(nèi)容簡介
父母不只給你基因,也給你命運!
原生家庭帶來的種種,如同烙印刻在我們心底,塑造我們的性格,左右我們的感情。我們在社會關系中產(chǎn)生的各種沖突,即是我們早期與父母關系的投射。因為在每段關系里都有6個人:你、我和我們的父母。
與記憶中的父母和解的過程,就是我們學會接受社會和自我接受的過程,也是解決一切心理問題的第一步。若對原生家庭問題毫無意識或感受模糊,童年的創(chuàng)傷就會指引我們不自覺地把麻煩帶進每一段社會關系中,甚至延續(xù)到下一代身上。
能夠用語言表達,創(chuàng)傷才有了療愈的契機。作者許皓宜幫我們梳理愛恨糾纏的情緒,把我們說不出口的感受,用溫婉、清晰的文字呈現(xiàn)出來,帶領我們從理解父母到自我覺察。不再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的借口,改變我們的內(nèi)在,才能真正收獲外在順遂的關系。
>>> 精彩摘錄
當我們感受到別人不信任、不認同自己時,卻常常是因為:我其實也不夠相信自己和認同自己。所以當我們覺得做了一件很不錯的事情時,會因為別人沒有肯定自己而憤怒,根本原因可能是:我其實也不如想象中對自己感到滿意,而別人不如我預期的反應反而一針見血地戳破了我們自己設下的騙局。
父母對我們不好,是他們的問題、他們的責任,不是我的。念出這句話,一遍一遍,直到有所感受。再想象,如果父母就在眼前,想跟他們說什么呢?
2、《當我遇見一個人》
—— 母嬰關系決定孩子的一切關系

作者 / 李雪
>>> 內(nèi)容簡介
任何事物,如果你覺得它美,那么它一定暗合了某種美的規(guī)律。家庭教育也一樣,一個孩子從呱呱墜地到健康幸福地長大成人,他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的呵護一定暗合了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
母嬰關系決定人生的起點。孩子通過內(nèi)化與父母的情感關系來學習成長,童年的關系模式與長大后的事業(yè)、婚戀、養(yǎng)育等,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自己童年灰暗的父母,會把心理創(chuàng)傷傳遞給孩子,無論意識上多希望孩子不再受苦,但潛意識總在制造相同的陷阱。
愛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愛孩子,也是愛自己內(nèi)在“受傷的小孩”。
教育的本質(zhì),其實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 精彩摘錄
當我們完全不想改變對方時,才可能真正陪伴對方。沒有人喜歡被說教,沒有人喜歡被控制。當我們想要改變對方時,無論出發(fā)點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確,其實都是在傳遞:“我不喜歡你現(xiàn)在的樣子,你應該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這個改變本身就會讓對方感到抗拒。
父母看不到孩子本身,他們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價值。這不是一句指責父母有功利心的話,也許他們并沒有要求孩子必須功成名就。
但是,父母能否看到孩子本身的存在,而不是用外在價值去定義物質(zhì)性的“它”,這一點決定了孩子內(nèi)心能否直接感受到愛。
若孩子本然的存在不被看見,即使父母為孩子傾注一切,孩子也只是父母表達愛的道具。也許孩子頭腦里承認父母為自己付出很多,承認父母很愛自己,但他心里體會到的卻是一份恒久的孤寂。
3、 《跟家庭的傷說再見》
—— 與生命和解的故事療愈

作者 / 周志建
>>>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愿獻給在不完美家庭中勇敢受苦的你
不敢說出口的秘密,最需要被聽見。
別讓家庭的創(chuàng)傷“卡”住你
開口說自己的故事
讓自己被聆聽,被理解,也被療愈。
>>> 目錄
推薦序一 讓故事,超度你心靈的幽魂;讓愛,擁抱回完整的自己 | 蘇絢慧
推薦序二 唯有走出家庭創(chuàng)傷的陰影,才能成為真實的自己 | 張淑媚
推薦序三 生命透過故事,彼此相認 | 黃錦敦
自 序 真正的慈悲,是悅納自己的陰影
第一章 擁抱自己,認回每一個部分的自己
第二章 擺脫暴力陰影,拯救自己的內(nèi)在小孩
第三章 超度自己,療愈家庭創(chuàng)傷經(jīng)驗
第四章 打破家庭秘密,把自己拯救出來
第五章 寵愛自己,重新把自己愛回來
第六章 療愈自己,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結 語 與生命和解的時刻到了
致 謝 因為不完美,生命才精彩
讀者反饋
策劃手記 從今天起,活一個好故事
4、《走出恐懼》
—— 穿越內(nèi)在小孩的迷失,消融我們的傷與痛

作者 / 克里希那南達&阿曼娜
>>> 內(nèi)容簡介
我們無法面對挫折和任何不舒服的感覺,每當這樣的情況出現(xiàn),我們便會本能地反彈、不安、抱怨、妥協(xié)、放棄,或陷入某種上癮行為,或陷入有人會拯救我們餓幻象。殊不知在這些行為下面,隱藏的是我們早年受到創(chuàng)傷的內(nèi)心帶給我們的感受:自卑、不信任、空虛、悲傷和恐懼。
我們之所以會一再反復這些行為模式,是因為我們的內(nèi)在沒有足夠的空間,讓我們看到事實的真相。當我們借由簡單的觀照,與痛苦、不安和恐懼待在一起,不抗拒也不試圖改善它時,我們就能發(fā)展出一份覺知,從而擺脫情緒對我們的控制和驅策,開始有不同的選擇。
走出恐懼,是一條接觸自我內(nèi)在深層敏感脆弱空間,以及學習自我接納的道路。
>>> 精彩摘錄
我們會讓自己妥協(xié)的根源,事實上比單純地害怕被拒絕、否定或是攻擊還要復雜。
小時候,大多數(shù)的我們都與自己的原始照顧者無意識地訂下了契約。為了換得愛與認同,我們同意讓自己成為他們所要求的樣子。
每個人所形成的契約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它們通常都帶有生命的負面特征。
為了符合社會、父母和老師的期待,我們都無意識地以某種方式同意妥協(xié)自己的生命能量和本質(zhì)。因為這個原因,這樣的現(xiàn)象被稱作“負向的聯(lián)系”(negative bonging);為了與原始照顧者有所聯(lián)系,我們付出了代價。
當還是小孩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原始需求。如果這些原始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我們就會持續(xù)地生活在因需求被剝奪而導致匱乏的狀態(tài)中。這樣的匱乏是一種內(nèi)在能量上的黑洞,渴望著被填滿。
學習設定界限的階段:
第一階段:感受以及接受驚恐,并且覺知到侵犯行為。
第二階段:感受著內(nèi)在的火焰,或是反彈的能量。
第三階段:清晰度來自內(nèi)在中心的響應,愿意面對自己的孤獨,知道自己的需求。
5、《薩提亞治療系列4本套》

作者 / 維吉尼亞·薩提亞
>>> 內(nèi)容簡介
薩提亞是家庭治療創(chuàng)始人,美國著名的《人類行為雜志》(Human Behavior)稱她為“每個人的家庭治療大師”。她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五位治療師之一”,是西方世界十位評價最高的治療師中僅有的女性。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薩提亞治療實錄》、《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當我遇見一個人》這四本書是薩提亞的經(jīng)典著作,涵蓋了她的信念系統(tǒng)、對改變的洞察性方法,以及她三十多年工作在家庭治療前沿發(fā)展出的強有力的干預技術。
>>> 精彩摘要
嬰兒通常只會記住事情本身,因為不了解事情發(fā)生的背景,這件事情就成為了導致他們錯誤判斷的根源,也影響了今后的行為。
剛出生的嬰兒沒有過去,也沒有如何看待自己的經(jīng)驗,更沒有衡量自我價值的標準,因而只能通過與人接觸,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來形成價值觀。
在他們長到五六歲之前,孩子的自尊是通過家庭這個外界因素建立起來的。在上學之后,其他的因素也會有影響,但家庭的作用仍然很重要。
外力或增強或削弱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價值觀,自信的孩子可以經(jīng)受住挫折,不管是來自學校生活還是源自同齡人,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即便取得了許多成功之后,還是會自尋煩惱地懷疑自己的價值,一個小小的打擊也會讓他有天塌下來的感覺。
改變家庭就是改變世界。
家庭生活就像一座冰山,大部分人只意識到十分之一。有些人猜想剩下的是什么,但是他們不知道怎么去發(fā)現(xiàn)。這種不知道會讓家庭陷入危險之中。
當人們感到自己的價值很低時,他們總是覺得自己會受騙,會被別人羞辱、鄙視。
正是這樣,他們把自己推向了受害者的深淵。他們總是設想事情會變糟,最后也只能走進自掘的墳墓了。
為了保護自我,他們將自己封閉起來,不愿相信別人,寧愿獨自吞咽著孤獨和隔離的苦果。
因為與外界隔離,對周圍的一切人和事,他們都顯得麻木不仁、冷漠無情。他們不愿意去看不愿去聽也不會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而是習慣挖苦,藐視別人。
這類人在心里設道高墻,把自己隱藏起來,然后通過否定周圍的一切來尋求自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