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不旋踵,漢語成語,拼音是sǐ bù xuán zhǒng,意思是比喻不畏艱險,堅決向前;亦比喻極短時間內(nèi)即死去。出自《戰(zhàn)國策·中山策》。

1、死不旋踵的意思
旋踵:旋轉(zhuǎn)足跟,即后退。比喻不畏艱險,堅決向前。亦比喻極短時間內(nèi)即死去。
近義詞:勇往直前、一往無前
反義詞:貪生怕死
出處:《戰(zhàn)國策·中山策》:“當此之時,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譯文:《戰(zhàn)國策·中山策》:“在這個時候,秦國的士兵,把軍隊當作自己的家,把將、帥當作自己的父母。沒有經(jīng)過約定,大家都很親近;沒有經(jīng)過商量,大家都很信任。全軍上下同心同德。抱著必死的決心,至死也不回頭。”
2、死不旋踵的故事
東漢桓帝時代,宦官專權,與大官僚集團斗爭十分激烈。有一個著名的官員名叫李膺(yīng),字元禮,潁川郡襄城縣(今屬河南襄城縣)人。
李膺最初被舉為孝廉,后升任青州刺史,青州的郡守縣長害怕他的嚴明,大多棄官而去。歷任漁陽、蜀郡太守,又轉(zhuǎn)為護烏桓校尉,屢次擊破犯境的鮮卑,因公事免職。
公元156年,鮮卑犯境,桓帝起用李膺為度遼將軍,羌人聞訊畏服,他因而聲威遠播。后入朝為河南尹,因檢舉不法,被誣陷免官,得應奉援救而獲赦。出任司隸校尉時,能使宦官震恐。
李膺做司隸校尉時,宦官頭子張讓的弟弟張朔做野王(現(xiàn)在河南省沁陽縣)縣令,貪贓枉法,兇暴殘民,甚至殺戮孕婦。張朔害怕受到李膺的懲罰,于是畏罪逃到張讓家里,躺在一根空心的屋柱內(nèi)。李膺知道這個情況后,親率役卒,沖進張讓家里,砍破屋柱,把張朔捉來殺了。
張讓向桓帝告狀,桓帝召李膺進宮,責問他為什么不先請示就把張朔處以死刑。李膺回答說:“現(xiàn)在我到任已經(jīng)10天了,怕犯了積壓案件的過失,想不到竟得了辦案快的罪名。我自知有罪,死期就在眼前,但我并不懼怕(原文是“誠自知釁責,死不旋踵”),特請寬限5天,讓我把那些壞蛋懲辦完,卸了任再來受刑。”
桓帝聽了,回頭對張讓說:“這是你弟弟罪有應得,司隸校尉有什么過錯?”
“旋踵”是轉(zhuǎn)動腳后跟,即后退的意思,有時也比喻時間很短。后來,人們引用“死不旋踵”這個成語,來比喻不避艱險,即使死也不后退或死在眼前也不怕。
3、死不旋踵例句
抗美援朝,志愿軍戰(zhàn)士雄赳赳氣昂昂,為了新中國,赴火蹈刃,死不旋踵,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