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號稱“詩魔”,16歲憑一首詩名動京城;
他,寫詩力求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zāi)芙?rdquo;;
他,憂國憂民,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
他是情癡,“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他是摯友,“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他是矛盾綜合體,前半生鋒芒畢露,后半生縱情山水……
他,就是蘇東坡的偶像,
被日本人奉為文殊菩薩,人稱“長恨歌主”,
淚濕青衫的“江州司馬”——白居易。
讀詩如讀人。
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
白居易最經(jīng)典的10首詩,
品味驚艷千年的流彩華章之美。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zhì)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cè)。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fù)止,西出都門百余里。
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zhuǎn)娥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zé)o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jīng)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白居易《長恨歌》(節(jié)選)
唐朝最大的緋聞八卦——楊貴妃的愛情和死亡,成了《長恨歌》的靈感來源。
這首被譽為千古絕唱的長篇敘事詩,作于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十二月。白居易時年35歲,任今陜西周至縣尉。
一天,他與友人談起50多年前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及相關(guān)遺聞傳說,不勝感慨,于是為之作歌,由此被呼為“《長恨歌》主”。
長恨歌的“恨”,其實是恨相愛之人不能長相守,恨君王薄情不能忠于愛情。
可是,古往今來,誰的愛情故事里沒有遺憾?白居易和初戀湘靈,也擺脫不了兩兩相望的宿命。
沒有誰的人生是完美無瑕的,總有一些遺憾,那就隨它去吧。
惟愿我們想得到的都擁有,得不到的都釋懷。
珍惜此生,不負(fù)遇見,珍惜眼前人,不負(fù)心中愛。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白居易《問劉十九》
白居易算得上唐代大詩人中在世時最為顯達(dá)、仕途最為順?biāo)煺撸惨虼顺闪艘晃淮笊罴摇?/p>
寒冬臘月,暮色蒼茫,風(fēng)雪大作,家酒新熟、爐火已生,只待朋友早點到來。
全詩寥寥二十字,沒有深遠(yuǎn)寄托,沒有華麗辭藻,字里行間卻洋溢著熱烈歡快的色調(diào)和溫馨熾熱的情誼,表現(xiàn)了溫暖如春的詩情。
總有人會抱著一種樂觀的心態(tài)來看世界,哪怕寒風(fēng)徹骨,哪怕大雪將至。
彼時,有酒,有故事,圍爐而坐,促膝而談。即使天寒地凍,只覺溫暖如春。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白居易《賣炭翁》
白居易在長安時親眼目睹“宮市”(朝廷對人民的一種巧取豪奪)這類弊政,心情十分憤慨。
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斑白十指漆黑。
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干什么?換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
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里卻擔(dān)心炭不值錢,希望天更冷些。
原來,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光是活著,就已經(jīng)拼盡全力了。
也許生命的意義就是體會生活帶來的所有酸甜苦辣,而每一種味道上天早已分配好了份額。
世間薄涼,但只要還活著,我們就要勇敢地面對生活,走下去。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fù)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白居易《琵琶行》(節(jié)選)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已兩年,在潯陽江頭送別客人。
他偶遇一位年少因藝技紅極一時、年老被人拋棄的歌女,心情抑郁,結(jié)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體裁,創(chuàng)作出了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這世間有三種相遇,如同久別重逢:一種是遇見了一個很像故人的陌生人,一種是遇見了知己,一種是遇見了自己。
白居易跟琵琶女的相遇顯然是最后兩種。兩個不相識,但是也不必相識的天涯淪落人,用音樂和詩歌搭起了溝通的橋梁,互訴悲苦人生。
漫漫人生路,陌生會變成熟悉,是因為人與人之間有共同的生命的默契。
這種默契,足以在一剎那慰藉人的心靈。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fēng)吹又生。
遠(yuǎn)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這首詩是白居易的成名作。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fā)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頌,進(jìn)而是生命的頌歌。
從全詩看,原上草雖有所指,但喻意并無確定。"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卻作為一種"韌勁"而有口皆碑,成為傳之千古的絕唱。
狂風(fēng)能折斷一棵大樹,卻無法摧毀一株小草,它讓我們回憶起自己血液中的堅強。
野火燒不盡愛與希望,隨著春風(fēng)吹來新的生機(jī),每一棵平凡而又堅韌的小草,終將向上生長連接成茂盛的草原。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這首詩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記,也宛如一首飽含著自然融合之趣的優(yōu)美詩歌。
從孤山、賈亭開始,到湖東、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綠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詩人飽覽了鶯歌燕舞,陶醉在鳥語花香中。
最后,才意猶未盡地沿著白沙堤,在楊柳的綠陰底下,戀戀不舍地離去了。
時光流轉(zhuǎn),春亦匆匆。趁著這個最美好的春賞時節(jié),當(dāng)然要做最賞心愉悅的事,才不辜負(fù)好歲月。
春日不遲,日日是好日。

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
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
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
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
早晚復(fù)相逢!
——白居易《憶江南三首》
江南,遍布著多少如詩如畫的美景?江南,留存著多少文人的解藥?
相信不少人對江南水鄉(xiāng)最初的印象,就來自于白居易的《憶江南三首》。
白居易曾先后擔(dān)任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在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應(yīng)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dāng)?shù)牧私猓蚀私显谒男哪恐辛粲猩羁逃∠蟆?/p>
江南是隱隱青山,是迢迢碧水;是煙雨迷蒙的詩意,是小橋流水的精致;是文人氣的園林,是青石板的老巷……
江南,是一場不愿醒來的夢。

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
可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
——白居易《苦熱題恒寂師禪室》
中唐時,禪悅之風(fēng)風(fēng)靡士林,一大批文人領(lǐng)袖如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等均與禪僧過往甚密,“或師或友”。白居易喜愛佛法,當(dāng)時很多的詩詞中都透露著濃濃禪機(jī)。
憂則燒內(nèi)火,若想讓內(nèi)火熄滅,唯有心靜,即“心靜自然涼”。
白居易這首詩表面上說的是禪師,其實是他一生價值觀的寫照。
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心有多靜,福就有多深。
一個人只有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才能擁抱美好的生活。

夜來攜手夢同游,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衛(wèi)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
——白居易《夢微之》
唐代中期,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詩名相當(dāng),世稱“元白”。二人友誼深厚,唱和詩極多,白居易寫給元稹的詩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
在元稹去世九年后,有一次白居易在夢中夢到好友,寫下了這首《夢微之》。
你逝去后,埋在黃泉之下,泥土侵蝕著你的軀體,也許你的尸骨早已經(jīng)化成泥沙,而我也只是頂著滿頭白發(fā),暫時寄住在人間罷了。
這分明是世上對亡友最悲情的悼念,友情中生離死別的絕唱!
有一種友情,不是愛情,卻勝似愛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dāng)以同懷視之!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云無覓處。
——白居易《花非花》
說它是花不是花,說它是霧不是霧。半夜時到來,天明時離去。來時仿佛短暫而美好的春夢,離去時又像清晨的云彩無處尋覓。
此詩的意境看似"朦朧",其實表達(dá)的是,對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的感慨,一種對于生活中存在過、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沒有誰的生活一成不變,沒有誰的人生年年如一。
一年四季更迭,季季不同,一生悲歡離合,樣樣嘗盡。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一切順其自然,才可以在這無常的世界,保持內(nèi)心的平靜與安寧。
白居易,字“樂天”,取自《周易》里的“樂天知命故不憂”。
如果說前半生的樂天,是命運眷顧,上天垂憐;后半生的樂天,就是縱有風(fēng)波,依舊內(nèi)心淡然。
林清玄說:“樂來歡喜,苦來甘愿。”
經(jīng)歷過寒冬,才懂得春日的可貴;經(jīng)歷了苦難的人,才更懂得珍惜平凡的幸福,迎來人生真正的快樂。
詩寫得通透,不如人活得通透,白居易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