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書籍推薦:我知道古書讀起來不易,所以只推薦這幾部
即使你對古代、古人、古文都沒興趣,也一定要讀這幾部中國古書籍。但如果你對見識、思想、智慧也沒興趣,那我就不勉強了。
01.《左傳》——春秋·左丘明

總之,這個時代太有魔力了。
一個偉大的時代需要一個偉大的人來寫一部偉大的書來記錄它。這個人,叫左丘明;這部書,就叫做《左傳》。
也許孔子的粉絲會說:《左傳》再好,也是基于《春秋》的,沒有《春秋》,哪里來的《左傳》?我只想說,我看《左傳》的第一篇文章叫《曹劌論戰(zhàn)》,說的是“長勺之戰(zhàn)”的事。我知道了草根曹劌對于治國的看法——民心向背是治國的關鍵;我知道了曹劌對戰(zhàn)爭的看法——士氣,是取勝的法寶;我還知道了一個成語——一鼓作氣。然而我回過頭來讀《春秋》,我只看到這樣一句話:“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于長勺。”我連曹劌這個人都沒看到。
02.《戰(zhàn)國策》——西漢·劉向

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能從一個笨嘴拙舌之人變成一個靠嘴吃飯的人,或多或少,有這部書的功勞。
戰(zhàn)國是僅次于春秋的一個充滿魅力的時代。為什么說僅次于?因為幾百年的“春秋”已經(jīng)讓很多東西不那么原生態(tài)了,很多時候,越是毛茸茸的,越能引起人們的好奇。但戰(zhàn)國有它獨特的過人之處,這是一種進化過的優(yōu)勢。戰(zhàn)國時代有一群人,一群奇人、怪人、狂人、智人,這群人,叫做“策士”。
比如有個叫觸龍的大臣,他想勸趙太后讓長安君去齊國當人質,好讓齊國幫助趙國打秦國。
可長安君是趙太后的愛子,哪個當媽的能忍心讓自己的兒子去當人質呢?
觸龍只說了一句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把兒子留在身邊,是眼前計,秦國消滅趙國,兒子一定會死;把兒子送出去當人質,是長遠策,有了齊國的幫助,趙國才會太平,兒子也會無恙。
這一句話,打動了趙太后,也打動了我。
03.《史記》——西漢·司馬遷

司馬遷破天荒地抬高了人的位置,著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所謂“紀傳體”,便是以人為中心來記錄歷史。
這部書沒有以上帝的視角來審視這個世界,再讓世界來賦予人各種各樣的命運,仿佛世界是一個舞臺,而人,只是這個舞臺上木偶,受一根來自上天的繩子支配著。人在《史記》里第一次有了生命,是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社會的主宰者。
比如戰(zhàn)國末年的動亂,龐大而紛繁,司馬遷卻讓荊軻一個人挑了大梁。在這個故事里,荊軻不是被動接受上天賦予刺殺秦王任務的殺手,而是有感情、有血肉的一個人,他有他自己的選擇,有他自己的矛盾。但當你讀完荊軻的故事,戰(zhàn)國末年秦與六國的宏大局勢卻又如在眼前了。
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形容讀《史記》的感受,那就是——我在一只大雁的眼睛里看到了藍天。
04.《世說新語》——南朝·劉義慶

鎩羽而歸之后沒多久我就忘了這件事,直到大學,有一天我在圖書館里偶然翻開了《世說新語》。《世說新語》的第一篇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陳仲舉的言行可謂是讀書人的模范。他剛剛做官的時候,就立志要改革國家。他在擔任豫章太守時,一到任上就到處打聽徐孺子的住處,想先去拜訪他。
秘書對他說:“大家都認為你應該先去官府處理政務。”陳仲舉說:“周武王剛打敗商朝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表彰丞相商容,我去拜訪賢人有什么不對呢?”
陳仲舉是陳蕃。
這里有一群真正的貴族與名流,他們驚世駭俗的言行里,有一個你不知道的世界。
05.《古文觀止》——清·吳楚材、吳調侯

幸好,清人編出了《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里收錄了從春秋到明朝歷代的名人名篇。我知道你讀過李白的《將進酒》和《行路難》,但你未必讀過他的《春夜宴桃李園序》;你一定讀過韓愈的《師說》,但你未必讀過他的《雜說》;我還猜你一定讀過蘇軾并能侃侃而談,但蘇洵和蘇轍呢?他們的文章也太多耐人尋味的妙處。還有宋濂、劉基、王世貞、歸有光……
去讀吧,這里有你真正需要的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