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美學者夏志清教授曾這樣說過:
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潛心自己藝術(shù)進步,想為當今文壇留下幾篇值得給后世朗誦的作品的,有兩位:於梨華和白先勇。后者更是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五四以來,藝術(shù)成就上能與他匹敵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五、六人而已。
在來看《樹有如此》中的一小段:
冬去春來,我園中六七十棵茶花競相開發(fā),嬌紅嫩白,熱鬧非凡。我與王國祥從前種的那些老茶,二十多年后,已經(jīng)高攀屋搪,每株盛開起來,都有上百朵。春日負喧,我坐在園中靠椅上,品茗閱報,有百花相伴,暫且貪享人間瞬息繁華。美中不足的是,抬眼望,總看見園中西隅,剩下的那兩棵意大利柏樹中間,露出一塊楞楞的空白來,缺口當中,映著湛湛青空,悠悠白云,那是一道女媧煉石也無法彌補的天裂。
一副閑情逸致卻又借樹思君。
今天推薦書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書單便是白先勇的五本著作,我想至少會有一本打動你,讓你認識并愛上他。
01
《臺北人》

豆瓣:8.9分(12208人評價)
這是一部由14篇短篇小說組成的短篇集,這本書曾入選了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可見此書的精彩程度。14篇小說相互間沒有關聯(lián),隨便單拿出一篇足夠令人喝彩,當14篇做成合集,帶給我們的震撼絕不是其中一篇所能單獨營造的。
在這里你會看到社會的眾生相,囊括了臺北都市的各個階層,來自大陸不同地區(qū)的“大人物“、“小人物”。他們貧富有差距,階層有差距,可是他們·無不是背負著一份沉重的往事,在這個都市努力著過著自己的“新生活”,可那些往事卻又難以忘卻。這些人都帶著一顆鄉(xiāng)愁之心。
02
《紐約客》

豆瓣:8.6分(7225人評價)
《紐約客》是白先勇在六十年代就已著手創(chuàng)作的小說系列,其中《謫仙記》和《謫仙怨》寫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夜曲》和《骨灰》發(fā)表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Danny Boy》和《Tea for Two》則是最近幾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
白先勇細膩的筆觸將生活中的瑣事寫的撩人心弦,從繁華到落魄,動容之處總能令人感傷落淚。或許和他的經(jīng)歷有關。感情的沉淀注定了書中的情感更加細膩、真實。
書摘
淹沒在這個成千上萬的大城中,我覺得得到了真正的自由:一種獨來獨往,無人理會的自由。
不過初戀那種玩意兒就像出天花一樣,出過一次,一輩子再也不會發(fā)了。
03
《孽子》

豆瓣:9.0分(5441人評價)
這是白先勇唯一一部的長篇小說。這是一本以“同性戀”為主題的小說,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臺灣公園中一些同性戀的悲喜生活。一群被“拋棄”只能夜間活動的人群,他們在世人冷眼譏諷不解厭惡中尋求自己的“生活”。家庭的溫暖對于他們來說遙不可及,甚至趕不上同人的抱團來的溫暖。他們也在努力嘗試著生活,嘗試著更好的生活,他們有錯么?或許錯的只是生不逢時。
在這里有必要提一句,白先勇曾公開說明自己的性取向問題,身為“同志”的他更能了解、體會這群人的真實生活和其心態(tài),所以角色雖小,但是更真實更能打動讀者。
04
《樹猶如此》

豆瓣:8.6分(2333人評價)
《樹猶如此》是白先勇的散文自選集。主要收錄他回憶個人經(jīng)歷、親友交往的文章。其中紀念亡友的《樹猶如此》將至深痛楚沉淀六年,被稱為“以血淚、以人間最純真的感情去完成的生命之歌”。另收兩篇寫友人的新作:畫家奚淞修佛之旅《尋找那一棵菩提樹》,救助上萬艾滋孤兒的杜聰《修菩薩行》。可見白先勇近年心中所系。
很多人因為這本書愛上了白先勇的文字,生活雖不易,猶有希望在。有一種哀而不傷,通達明理之感情深所致,愜意已達。
05
《寂寞的十七歲》

豆瓣:8.3分(1802人評價)
《寂寞的十七歲》收入白先勇早期、中期的短篇小說多篇。白先勇早期小說可分兩類 :一類是或多或少憑借自己切身經(jīng)驗改頭換面寫成的小說:《金大奶奶》 、《我們看菊花去》、《玉卿嫂》、《寂寞的十七歲》,多少表露出作者童年、少年時代的自己。第二類, 幻想(fantasy)的成分較重,最顯著的例子是《青春》,此外,《悶雷》、《黑虹》、《小陽春》、《藏在褲袋里的手》,也多少是幻想的產(chǎn)物。
書摘
我曉得我不討人喜歡,脾氣太過孤怪。沒有什么人跟我好,只要有人肯對我有一點好處,我就恨不得想把心掏出來給他才好。自從魏伯飏那天送我回家以后,我不知道怎樣對他感激才好。我這個人呆呆的,一點也不懂得表示自己的感情。
陌上人如玉,翩翩公子世無雙,說的或許就是白先勇這樣的人,豐厚的經(jīng)歷沉淀成細膩的情感化作筆下的鉛墨,講述著感人淚下的故事。在他的世界我們或許能找到尋求已久的避風塘,有溫暖,有哀傷,但是卻能治愈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