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神演義》小說簡介、作者_封神榜小說讀后感
《封神演義》一般俗稱《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封神傳》,是明代許仲琳(一說陸西星)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約成書于隆慶、萬歷年間。
《封神演義》全書一百回,寫武王伐紂的故事。前三十回著重寫紂王的暴虐,姜子牙歸隱,文王訪賢,得姜子牙之輔佐,武王才完成討伐紂王的大業(yè)。后七十回主要寫商、周兩國的戰(zhàn)爭,并且摻雜有宗教的斗爭,闡教幫助周,截教幫助商,各顯道術(shù),互有殺傷,結(jié)果截教失敗,紂王兇而自焚,武王奪取天下,分封列國,姜子牙回國封神,使有功于國的人和鬼各有所歸。
該小說,以歷史觀念、政治觀念作為支撐全書的思想框架,摻雜了很多宏大的想象,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于仁君賢主的擁護和贊頌以及對于無道昏君的不滿和反抗。
《封神演義》小說推薦理由
《封神演義》(作者許仲琳)是中國古代優(yōu)秀的神話文學作品之一。它以周武王起兵伐紂的復雜曲折的斗爭為主線,描寫了許多仙道斗法的故事,塑造了兇殘暴虐的紂王、神機妙算的姜子牙、三頭六臂的哪吒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藝術(shù)形象。作品充分發(fā)揮神話傳說的想象特長,幻想奇特,情節(jié)引人入勝,創(chuàng)造了一個色彩斑斕的奇妙世界。幾百年來,一直在讀者中廣為流傳。
《封神演義》(作者許仲琳),俗稱《封神榜》, 又名《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封神 傳》,中國神魔小說,為明代陳仲琳(一說是許仲琳) 所作,約成書于隆慶、萬歷年間。《封神演義》共一 百回。《封神演義》的原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的《武 王伐紂白話文》,可能還參考了《商周演義》、《昆 侖八仙東游記》,以姜子牙輔佐周室討伐商紂的歷史 為背景,描寫了闡教、截教諸仙斗智斗勇、破陣斬將 封神的故事。包含了大量民間傳說和神話。有姜子牙 、哪吒等生動、鮮明的形象,最后以姜子牙封諸神和 周武王封諸侯結(jié)尾。
《封神演義》小說內(nèi)容簡介
《封神演義》又名《封神榜》,全書共一百回。
《封神演義》的原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的《武王伐紂平話》,可能還參考了《商周演義》《昆侖八仙東游記》,全書以武王伐紂、商周易代的歷史為框架,敘寫天上的神仙分成兩派卷入這場斗爭,支持武王的為闡教,幫助紂王的為截教。雙方祭寶斗法,幾經(jīng)較量,最后紂王失敗自焚,姜子牙將雙方戰(zhàn)死的要人一一封神。
《封神演義》是在神話式世界觀指導下,向人們訴說上古的民族之戰(zhàn)—商周戰(zhàn)爭。它所涉及的許多重要文化現(xiàn)象,不是某個文人獨立完成,而是屬于民族的意識與心理。它由平話到寫定再到以鼓詞的形式在民間流傳,在這個意義上,它具有史詩的性質(zhì)。《封神演義》將武王伐紂這一查諸史典的重大歷史事件神話化,借此重塑上古諸神的形象,恢復神話英雄的威名,再造神祗譜系,使歷來雜亂無章的神仙道有了一個完整的體系:上層為仙道,中層為神道,下層為人道。可以這么說,《封神演義》是在文化反芻的背景下,誕生于人類成年期的神話史詩。
本書以內(nèi)容篇幅巨大、幻想之奇特而聞名于世。其內(nèi)容依托商滅周興的歷史背景,用武王伐紂為時空線索,從女媧降香開書,到周武王姬發(fā)封列國諸侯結(jié)束。其中的哪吒鬧海、姜子牙下山、文王訪賢、三搶封神榜、眾仙斗陣斗法等情節(jié),展現(xiàn)了古人豐富的想象力:騰云駕霧、呼風喚雨、搬山移海、撒豆成兵、水遁、土遁、風火輪、火尖槍等。日本江戶時代本書已出現(xiàn)翻譯全本,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也有介紹。
在《封神演義》中分成為仙山洞府和三界。仙山洞府是由仙道組成的昆侖山「闡教」和海外仙士、方外術(shù)士或得道獸禽化形的「截教」。三界是由玉皇大帝統(tǒng)治的天庭和商(殷朝)的紂王的統(tǒng)治的人間和女媧統(tǒng)治的妖界。在一次祭祀時,紂王對美麗的大地之母女媧作出了無禮行動(作了首淫詩),紂王的瀆神使女媧異常憤怒,命令軒轅墳三妖——千年九尾狐貍精、玉石琵琶精、九頭雉雞精迷惑紂王,使殷商毀滅。狐貍精使用冀州侯蘇護女兒蘇妲己的身體,進入后宮迷惑紂王。此后,九頭雉雞精稱自己是妲己的義妹“胡喜媚”也進入宮廷。玉石琵琶精先被姜子牙識破以三昧真火逼回原形,后又復活化作王貴人,與其他兩妖一起禍亂朝綱。
昆侖山仙道由于犯了紅塵之厄,殺罰臨身(大致的意思就是修行時遇到了岔路,體內(nèi)陰陽之火相犯,只有斬卻三尸方能歸于正途),又因為玉帝命仙首十二稱臣,仙首自然不肯,故此闡、截、人道三教共簽押封神榜,編成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共分八部,上四部:雷、火、瘟、斗;下四部:群星列宿、三山五岳、布雨興云、善惡之神。道行低者榜上有名。紂王與武王相對的是截教和闡教,國家天下之爭神仙道統(tǒng)之爭。
封神演義大概可以分成四個部分:
1.紂王亂政。從第一回女媧宮進香到黃飛虎反商。
2.殷商伐西岐。從張桂芳伐西岐一直到洪錦歸順西岐,其中高潮部分當屬聞太師的部分。
3.武王伐紂。從戰(zhàn)孔宣到紂王自焚。
4.歸國封神,分封諸侯。
《封神演義》小說作者爭議
關(guān)于《封神演義》的作者身份,一直以來都存在很大爭議。最常見的說法是許仲琳,因為明朝一個版本的《封神演義》中出現(xiàn)了許仲琳的署名。許仲琳的生平事跡不詳,只知道他生活在明朝中后期,是應天府(今江蘇南京)人士,號“鐘山逸叟”。除許仲琳外,有關(guān)其作者還有陸長庚、陸西星、王世貞等說法,至今未有定論。
《封神演義》小說創(chuàng)作背景
姜子牙斬將封神之說,早就傳聞于說詞者之口,元刊《武王伐紂平話》,伐紂斬將的故事已具雛形。從《武王伐紂平話》到《封神演義》有個中間環(huán)節(jié),就是明代萬歷年間余邵魚編集的《列國志傳》,采用了大量的民間傳說,對故事進一步做了推演、擴大。《武王伐紂平話》和《列國志傳》為《封神演義》提供了情節(jié)總構(gòu)架和部分人物形象、情節(jié)單元。許仲琳、李云翔在前人創(chuàng)作、民間傳說基礎(chǔ)上寫定了《封神演義》。
《封神演義》小說后世影響
中國內(nèi)地、港臺地區(qū)分別以該小說原本為題材,改編了多個版本的影視劇。
內(nèi)地地區(qū)早在1927年,由夏赤鳳導演、吳翰儀編劇的電影《楊戩梅山收七怪》便已上映,展示了楊戩與猿、豬、牛、狗、羊、蛇和蜈蚣七種畜類修煉而成的妖精在梅山的生死決斗,最后以姜子牙用陸壓道人所賜七寶飛刀殺死袁洪而告終;1990年,由郭信玲導演,傅藝偉、達奇、藍天野等主演的36集電視劇《封神榜》,一經(jīng)播出后受到廣泛關(guān)注;2006--2009年,中國內(nèi)地拍攝了新版《封神榜》,共分為上下兩部,上部為《封神榜之鳳鳴岐山》,下部為《封神榜之武王伐紂》。與舊版相比,另一亮點就是將妲己重新定位,認為真正使商滅亡的是紂王本人,所以將蘇妲己和狐妲己人性化;2013年,浙江華策影視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王偉廷導演了的70集電視劇《封神英雄榜》。
在中國香港地區(qū),主要以兩個版本為主。1981年,香港無線電視出品了13集劇集《封神榜》,由余子明、林建明、譚炳文、陳欣健等主演;2001年,由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出品、劉仕裕執(zhí)導的40集古裝神話劇《封神榜》,加入了大量的動作、搞笑等元素,使整部劇顯得更加生動活潑。
在中國臺灣地區(qū),1986年,由中華電視公司出品,梁家樹導演了34集電視劇《封神榜》。
《封神演義》讀后感
《封神演義》想必大家也曾聽說過。書中的楊戩,哪咤通過《西游記》的宣傳更是成為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人物。雖了解這兩位,但眾多人對《封神演義》的了解卻只有“姜太公釣魚”,實在是太膚淺了。
其實,真正的《封神演義》并不只是封封神那么簡單。主要劇情大概是這樣的:紂王被狐妖妲己迷惑,終日飲酒作樂,不顧國家安危。姜子牙下山接榜,得罪紂王,被一次又一次圍攻……在付出慘重的代價之后,兵伐朝歌,除暴安良,終于大獲全勝。而各路被殺害的魂靈也在封神日前“復生”成神……
這本《封神演義》是明朝許仲琳的杰作。別看我把內(nèi)容概括得如此簡單,其實這整本書充滿了殘酷和血腥。紂王被妖妃妲己迷惑,發(fā)明了烙炮、肉林等極其殘忍的手段來判死刑,看得讀者心驚肉跳。而且,就連他的國家也將也繼承了這種風格。什么太陽神針啊,瘟黃大陣啊,都是用最血腥的辦法讓人當場斃命!而西岐居然要面對這樣可怕的武器,真是太麻煩了。幸好有姜元帥和十二大弟子的鼎力相助,整個西岐才得以安寧。
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朝歌城雖派出了各種厲害的武將,但各自也會有西岐的對手,且每次都是姜子牙獲勝。雖然各路仙人本不該大開殺戒,見鬼殺鬼,見人殺人,但他們也是被逼無奈。因為對手都是封神榜上的名將。而沒上封神榜的,也會自動歸降。
我想,這本書中的一些事,肯定也包含了勞動人民自己的心愿。紂王是個 暴君,幾乎沒人敢招惹他,而姜子牙卻大膽地提出反抗。這代表:無論邪惡勢力有多強大,都不會在世間永存,正義必定會憤然而起,不顧生死安危,勇敢地去打敗邪惡,獲取光明。紂王的軍馬強大,但必定也會失敗;而光明雖弱小,卻因順從民心,會變得越來越亮,越來越有希望。在《封神演義》里,在劇情的不斷發(fā)展中,我們無處都會感到勞動人民的這種“渴望光明,憎恨黑暗;相信正義,不畏邪惡”的心態(tài)。
正義對抗邪惡——誰會贏?正義!這,才是《封神演義》中真正想要表達的真理!
《封神演義》讀后感
當我剛拿到《封神演義》這本書的時候,光樂是它的名字就很吸引我,可是我有個地方不懂是什么意思,就是封神這兩個字,不過,我相信等我把這本書看完就明白了。
我剛開始看就知道這肯定是非常有趣的一本書。爸爸告訴我這是一本神話故事,是由真實改編的。很多人物都是神仙、道士。爸爸還說:文中的姜子牙等,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姜子牙。因為他為人正直、正義、而且他了推翻商朝,經(jīng)歷了很多困難,都沒有放棄,反而一直堅持。他還經(jīng)過了多次死而復生。聞太師和姜子牙一戰(zhàn),聞太師用金鞭打得姜子牙等人只得鳴金收兵。姜子牙總結(jié)經(jīng)驗:這次戰(zhàn)敗是因為他們太大意了。他們雖然輸了,但是他們決定要在夜晚還要去偷襲。夜晚時分來臨,戰(zhàn)爭正在水深火熱之時,聞太師又使出他的金鞭,姜子牙一直等著聞太師出手,這個好機會他怎么可能會錯過呢?果然,還沒等聞太師出手,姜子牙就使出了神鞭,只聽空中一個霹靂響過,聞太師的金鞭就斷成了兩截了。聞太師被打得十分狼狽,他突然想起可以找道兄幫忙,聞太師的道兄們早已知道了。他們說:“師兄,我人的十絕陣已練成。”他們在西岐城外擺好了十絕陣,喊到:“讓姜子牙出來破陣!”姜子牙為了不讓他們看不起自己,假裝能破陣,最后在眾道士的幫助下成功破了陣,我最討厭的人是紂王,因為他為了自己的一時之樂,殺害百姓、忠臣,弄得民不聊生,而且紂王還貪圖美色,惹惱了女媧娘娘。姜子牙經(jīng)過了重重了困難之后,來到紂王的宮殿外,紂王出了宮殿來應戰(zhàn)。紂王看見他,二話不說,拿起劍,要殺姜子牙,姜子牙的各個將領(lǐng)們看見紂王來殺他,也都沖了上去。可是才打了幾個回合,就開始力不從心了,手忙腳亂了,身上還被砍了幾刀。他知道自己一個人打不過這么多人,他急忙逃回了宮殿。妖怪兩姐妹去出戰(zhàn)了。可惜最后被女媧娘娘給收服了。紂王看到倆姐妹死了,哭了好長時間,他叫人堆好木柴堆,點了火。這火足足燒了一天。最后紂王也被燒死了。我現(xiàn)在終于明白封神是什么意思了。是封為神仙的意思。
讀了《封神演義》這本書,將軍們戰(zhàn)斗的場面在我的腦里揮之不去。我知道:正義是永遠能戰(zhàn)勝邪惡的。
《封神演義》小說中的十大經(jīng)典語錄
小說《封神演義》不光幻想奇特、場面奇譎瑰麗,其中還有許多的經(jīng)典的語句讓人回味,今天就來和大家說一說我心目中《封神演義》的十大語錄。
第十名,所謂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而遁一去,截教的教義就是截取這一線生機。
“闡”有闡發(fā)、闡明、開辟之意,“截”,是指洞悉天道的意思,以此為基礎(chǔ),截滅與天道相背離的事物。這遁去的一,就是截教所要截取的一線生機。

第九名,有志不在年高,無謀空言百歲
《封神演義》第二十三回:“樵子撫掌大笑不止,對子牙點頭嘆曰:‘有志不在年高,無謀空言百歲。’”這是說姜子牙只要有志向,歲數(shù)大了,也可以干出一番事業(yè)。
第八名,胡說!天下無有不是的父母
木吒上前喝一聲:“慢來!你這孽障好大膽!子殺父忤逆亂倫,早早回去,饒你不死。”哪吒把翠屏山的事,細細說了一遍:“這個是李靖不是,是我不是?”木吒大喝曰:“胡說!天下無有不是的父母。”
暫且不去糾結(jié)李靖與哪吒誰對誰錯,“天下無有不是的父母”,其實小說即是現(xiàn)實的折射。

第七名,寧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非為錦麟設(shè),專釣王與侯。
這是姜子牙說的話,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凡事要堂堂正正,不能因為名利而委曲的謀求。這也正是"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自信。
第六名,人言不足信,天命不足畏
這句話是聞太師死后托夢與紂王說的話。“諫曰:‘老臣奉敕西征,屢戰(zhàn)失利,枉勞無功,今已絕于西土。愿陛下勤修仁政,求賢輔國;毋肆荒淫,濁亂朝政,毋以祖宗社稷為不足重,人言不足信,天命不足畏,企反前愆,庶可挽回。老臣欲再訴深情,恐難進封神臺耳。臣去也!’”
這是聞仲對紂王的愚忠天地可鑒,死后還要告誡認為“社稷為不足重,人言不足信”的紂王。

第五名,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東西
出自《封神演義》 第五回,紂王問云中子:“那道者從何處來?”道人答曰:“貧道從云水而至。”王曰:“何為云水?”道人曰:“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東西。””
云中子的話其實就是一種自由的心態(tài),隨心所欲,無拘無束。
第四名,你與我西方有緣。
其實西方教準提和接引二位臉皮厚到?jīng)]法說了,不論是想收伏人家還是寶物出世,他準會來一句,和我西方有緣呢,不過這理由確實不錯。

第三名,寶貝請轉(zhuǎn)身!
這是陸壓的話,只要說了這句話,就說明他要動用大殺器。“見陸壓精神百倍,手中托著一個葫蘆,葫蘆內(nèi)有一線毫光,高叁丈有馀,上邊現(xiàn)出一物,長有七寸,有眉有目,眼中兩道白光,反罩將下來,釘住了白天君泥丸宮,白天君不覺昏迷,莫知左右,陸壓在火內(nèi)一躬:“請寶貝轉(zhuǎn)身。”那寶貝在白禮頭上一轉(zhuǎn),白禮首級早已落下塵埃,一道靈魂往封神臺去了。”
第二名,米粒之珠,也放光華
這是老子說的話,面對多寶道人,簡直無視,霸氣。
“多寶道人見師父受了虧,大呼:“師伯我來了!”仗劍飛來,直取老子。老子笑曰:“米粒之珠,也放光華!”把扁拐架劍,隨取風火蒲團祭起空中,命黃巾力士:“將此道人拿去,放在桃園,俟我發(fā)落。”黃巾力士將風火蒲團把多寶道人卷去了。”

第一名,道友請留步!
這一句排第一,估計是眾望所歸了。申公豹嫉妒姜子牙手掌封神大權(quán),故此挑動大批高人對付姜子牙,申公豹就是用這句話邀請了無數(shù)道友,然后他們都去送人頭了。一句“道友請留步”將無數(shù)同門修士送上封神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