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心作品《哥倫比亞的倒影》簡介主要內容、讀后感
《哥倫比亞的倒影》是著名作家木心的作品。《哥倫比亞的倒影》是木心的第一部簡體中文版作品,內中選編《九月初九》、《哥倫比亞的倒影》、《上海賦》等最能表現(xiàn)木心行文風格的散文13篇。
木心作品《哥倫比亞的倒影》推薦理由
現(xiàn)在回想起來,真是可怕的預言,我的一生中,確實多的是這種事,比越窯的盌,珍貴百倍千倍萬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脫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那時,那浮氽的盌,隨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一位年近八旬的中國作家,其作品成為美國大學文學史課程范本讀物。作為唯一的中國人,與福克納、海明威作品編在同一教材中。但是這位作家的名字對于大多數(shù)國內讀者而言,非常陌生。這位老人,叫做木心。作為木心先生的學生,作家陳丹青這樣評價道:木心先生可能超越了魯迅構建的寫作境界,是我們時代惟一完整銜接古典漢語傳統(tǒng)與五四傳統(tǒng)的文學作者。我稱木心先生是一個大異數(shù),是一位五四文化的“遺腹子”,他與傳統(tǒng)的關系,是彼此遺棄的關系……
有時一段詞語、一句話,就能透射光芒,直指人心,木心先生正是這樣的作家。翻閱這些我在20多年前就閱讀過的無數(shù)次的散文,再次感到先生是一個無解的謎——他有來路,但沒有師承,他秉承內在的意志,但沒有同志,他與文學團體和世俗地位絕緣,因此沒有讀者,沒有知音,沒有掌聲……這是他所追求的嗎?(陳丹青)——中華讀書報
木心作品《哥倫比亞的倒影》內容簡介
姍姍來遲,畢竟還是來了。木心,被陳丹青(《退步集》作者)尊稱為“吾師”的前輩,《南方周末》專版評論并由陳子善、陳村、何立偉等名家共薦的文學大師。木心是個“異數(shù)”,雙重性質的“異數(shù)”。木心自身的氣質、稟賦,落在任何時代都會出類拔萃,而偏偏落在最宿命地湮沒個人才具的歷史時期,本是注定了要枯萎夭折的,但他存在,而且成熟,沉默幾十年,終于揚名海外。專題評論木心的文學活動,是后事,是大事,是盛事。
他的文字,是那么樣的一種富有人類感情與文化表情的中國漢字,優(yōu)雅、從容、洗練、蘊藉,極為講究。洋粹他也懂,國粹他也懂,但他不是簡單的中西合璧,弄出個“三明治”來,就像他用水墨來描畫他的風景,他是用純粹的中文書寫思維,來表述他對世界的體認與感懷。
木心寫過一則談張愛玲的隨感,因為沒有點名,只寫“她”,不大為人知。“她是亂世的佳人,世不亂了,人也不佳了。”起首就石破天驚,木心對張愛玲的點評可謂一針見血。
驚異于他的熨帖。他也用漢賦般的奇字,但不怪。他的文字有節(jié)奏,一讀就發(fā)現(xiàn)標點的重要。他可以東一個棋西一個棋地走,到后來平平服服。
我這輩子讀過無數(shù)中文,結識許多作家,至于業(yè)余愛好寫作的文友更知道得無邊無際,毫不夸張地說,木心先生的文章在我見到的依然活著的中文作家中最是優(yōu)美、深刻、廣博。一不留神,堆積在我們周圍的“大師”太多了,時不時還要諾貝爾一下。真正熱愛中文的朋友,讀讀木心吧,他們立刻矮下去癟下去并好笑起來。我日前破例看電視,拍的是上海的作家。看的時候不由嘆氣,如果木心仍在上海,哪里輪得到我等說嘴?——陳村
木心作品《哥倫比亞的倒影》作者簡介
木心,1927年生,原籍中國浙江烏鎮(zhèn)。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畢業(yè)。一九八二年定居紐約。重拾被中輟十余年的文學寫作,并陸續(xù)刊載于美國東部地區(qū)的《中國時報》、《世界日報》、《華僑日報》、《北美日報》、《中報》。1984年,臺灣《聯(lián)合文學》創(chuàng)刊號推出“木心散文個展”專刊,震動彼岸文壇。該刊編者按:如此描述:“木心作品在文壇甫一出現(xiàn),即以迥然出塵拒斥流俗的風格,引起廣大讀者強烈矚目,人人爭問木心是誰,為這一陣襲來的文學狂飆感到好奇。”著名詩人痖弦并在臺北文學會議中親自擊鼓朗誦木心先生的篇章。此后及至1990年代,臺灣相繼出版木心先生文集共十二冊。著作:散文集《瓊美卡隨想錄》、《散文一集》、《即興判斷》、《素履之往》、《馬拉格計畫》、《魚麗之宴》、《同情中斷錄》;詩集《西班牙三棵樹》、《巴瓏》、《我紛紛的情欲》、《會吾中》;小說集《溫莎墓園》、《The Windsor Cemetery Diary 》。
哥倫比亞的倒影讀后感
也許,你不知道木心是誰,但他的作品你一定聽說過。這首《從前慢》風靡了微信微博多年,至今仍然處處能夠看到。
我讀木心的作品并不多,但他時而猖狂俏皮,時而嚴肅中正的筆調,著實像一個任性妄為的孩子在眼前撒潑。
正在讀的是《哥倫比亞的倒影》,剛讀完前4章,木老的性格躍然紙上,帶著點唯心主義的目中無人。但他有那個資本,豐富的閱歷和驚人的知識儲備,他早到了"看山還是山"的境界。
也許是夜讀的緣故,感受比白日里要多不少。周圍靜靜的, 讀著其中的某個段落,就回想起了自己,忍不住記錄下來。
音符
記憶中的小時候,冬天總是非常非常的冷。那時候一夜的雪,是真的可以將大地掩蓋,粉妝玉砌也不只是作文里的夸張詞匯。
冬雪初霽的早晨,幾乎家家都會在打開房門的一剎驚嘆:"哇,下雪了!"小孩子們則是飛奔回屋,翻箱倒柜地找出自己藏的那些小玩意兒,而后便是與雪為伍。
不用上學的時候,起得也就稍稍晚些。穿著厚厚的衣裳,里里外外裹了一層又一層。但我那時是絕對不肯戴帽子和圍巾的。雖然那時年紀小。但玩也是自有一套的。
老家的門前曾有不少樹,也會開些花兒,結些棗兒什么的。不過冬天嘛,只有枯枯的枝干,顯得瘦骨嶙峋。好在還有雪,只是一夜的妝扮,它們就都變得魁梧粗壯了。
那會總是裹得像個球,咯吱咯吱地走在雪上,頑皮的時候,挑一棵不是那么魁梧,好欺負的雪樹,或是拼命地搖,或是調皮地踹上一腳,總歸是要狠狠地虐待它們一下。
作為回報,它們通常會指使身上的那些雪兒順著我的領口偷偷跑進我的衣服里取暖。若是一點點也就罷了,一個轉身也就沒了。
但有的時候它們報復心很強,大塊大塊地往里鉆。每每這個時候,總會涼得我一邊哇哇地喊著涼涼涼,一邊在雪地里像個四腳獸一樣大跳。
時常,在我還沒來得及把那些雪從衣服里請出來的時候,他們就已經(jīng)開始融化,冰得人忍不住打寒顫。不過好在,捂一會也就不再覺得冰,只是里面的襯衣濕噠噠的,特別難受。
這種事是絕對不能跟媽媽說的,弄清楚原委后,她可不會有半分的同情和憐惜。一般是手邊有什么順手抄起來就打,沒有的話就直接用巴掌。好在那會衣服穿得多,不會很疼。
想必那時候媽媽也是知道這一點,所以下手的時候從未留過情。不過嚇唬孩子嘛,戲自然就得做的足點,得把孩子的悔悟之心嚇出來才算數(shù)。
然而那時的我是斷然沒有這種覺悟的,甚至想著要問她的手有沒有打疼。聰明的孩子自然知道不能問,遺憾的是我不聰明。所以,只能看著媽媽滿屋子地找可以用來打我的家伙。
唉,現(xiàn)在想想,大抵還是我那時過于年幼,不懂變通罷了,沒能明白她心底所想,也記不住一次次挨打的教訓。于是,一旦到了冬天雪花飛揚的時候,就不再記得曾經(jīng)挨的打,該怎樣與樹為伴,找樂子,還是怎樣。
于是,這種挨打的鬧劇,那些年每到冬天都得上演幾次
到了今天,是很多年很多年也沒有見過那么大的雪了,也再不可能有當年那即便挨打也要擁有的快樂。
就如木心在《哥倫比亞的倒影》中所說:在都市中,更寂寞。路燈桿子不會被雪壓折,承不住多少雪,厚了,會自己掉落。
然而,也是真的沒有那么大的雪了。
哥倫比亞的倒影讀后感
讀后感,在鍵盤上緩慢的敲下幾個字,又被無情的刪除,不知如何寫,回想書中的內容,只記住7個字:哥倫比亞的倒影。為什么取"哥倫比亞的倒影",作者或許在書中有提及,他的文字描述不知罵人還是贊人,可能過幾天才明白這是在罵我,這就是文學的深意,話中有話、正話反說、虛虛實實,這就是文學對于人的影響,政治場和生意場的高手文學造詣一定很深。寫著寫著怎么批判文字了,內心兩個小人在打架。
焦慮于讀不懂。在閱讀時,注意力會時不時跑到天涯海角?,然后被有意識的拉回來:你要認真的讀書,不要開小差了; 我真的讀不懂,太累了; 你讀不懂也要讀; 好吧,我讀懂讀不懂不管啊; 好的,你讀完總能讀到些什么的。兩個小人在對話,苦了我的肉身。木心如果知道會怎樣,會不會搖頭,這個讀者水平太差。我猜他不會,他有"讀者觀念",定會鼓勵我:沒事的,多讀幾本我的書,多讀幾次,一定會懂的,我也能多收幾本版費。不懂也是人生,還是要感謝木心,在杭州環(huán)城北路309號木心咖啡館已開業(yè),有時間去坐坐。
多學習書的用詞,本書的用詞?多文言、多僻字、行文古奧。閱讀要有些文學積累的,或許會輕松些,學習用詞是閱讀的最大收獲,理解了每個用詞后,積少成多,會自然理解,這就是我的美好愿望。
名句摘要:
1.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2.古老的國族,街頭巷尾亭角橋堍,無不可見一閃一爍的人文劇情,名城宿跡,更是重重疊疊的往事塵夢,郁積得憋不過來了,幸虧總有春花秋月等閑度地在那里撫恤紓解,透一口氣,透一口氣,已是歷史的喘息。
3. 從前一直有人認為癡心者見悅于癡心者,以后會有人認知癡心者見悅于明哲者,明哲,是癡心已去的意思,這種失卻是被褫奪的被割絕的,癡心與生俱來,明哲當然是后天的事。明哲僅僅是亮度較高的憂郁。
4. 美貌是一種表情。別的表情等待反應,唯美貌無為,無目的,使人沒有特定的反應義務的掛念,就不由自主被吸引,其實是被感動…人老去,美貌衰敗,就是這種表情終于疲憊了。老人化妝、整容,是"強迫"堅持不疲憊,有時反顯得疲憊不堪…美貌的廢墟不及石頭的廢墟,羅馬夕照供人憑吊,美貌的殘局不忍卒睹…唯有極度高超的智慧,才足以取代美貌。也因此報償了年輕時期不怎么樣的哲學家科學家藝術家,老了,像樣起來了,風格起來了,可以說好看起來了--到底是一件痛苦的事。
5. 另外(難免有一些另外),中國人既溫暾又酷烈,有不可思議的耐性,能與任何禍福作無盡之周旋。在心上,不在話下,十年如此,百年不過是十個十年,忽然已是千年了。
6. 生活,是安于人的奴性和物的奴性交織。
就以上幾句,每句都要讓我想上一年,學習是人生正道?.
寫完以上文字,心情也舒暢了,懂得了什么是人生:無非是不懂、學習、懂得,反復運轉,運轉出一個平靜?
木心作品《哥倫比亞的倒影》經(jīng)典語錄
1、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2、我明知生命是什么,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所以聽憑風里飄來花香泛濫的街,習慣于眺望命題模糊的塔,在一頂小傘下大聲諷評雨中的戰(zhàn)場——任何事物,當它是去第一重意義時,便有第二層意義顯出來,時常覺得是第二重意義更容易由我靠近,與我適合,猶如墓碑上倚著一輛童車,熱面包壓著三頁遺囑,以致晴美的下午也就此散步在第二重意義中而儼然迷路了,我別無逸樂,每當稍有逸樂,哀愁爭先而起,哀愁是什么呢,要知道哀愁是什么,就不哀愁了——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這樣的,有些事情還沒有做,一定要做的……另有些事做了,沒有做好。明天不散步了。——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3、人害怕寂寞,害怕到無恥的程度。換言之,人的某些無恥行徑是由于害怕寂寞而做出來的。——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4、是我的謬見,常以為人是一個容器,盛著快樂,盛著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導管,快樂流過,悲哀流過,導管只是導管。各種快樂悲哀流過流過,一直到死了,導管才空了。瘋子,就是導管的淤塞和破裂。 …… 容易悲哀的人容易快樂,也就容易存活。管壁增厚的人,快樂也慢,悲哀也慢。淤塞的導管會破裂。真正構成世界的是像藍衣黑傘人那樣的許許多多暢通無阻的導管。——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5、古老的國族,街頭巷尾亭角橋堍,無不可見一閃一爍的人文劇情,名城宿跡,更是重重疊疊的往事塵夢,郁積得憋不過來了,幸虧總有春花秋月等閑度地在那里撫恤紓解,透一口氣,透一口氣,已是歷史的喘息。——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6、枯萎的花,比枯萎的葉子更難看。——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7、從前一直有人認為癡心者見悅于癡心者,以后會有人認知癡心者見悅于明哲者,明哲,是癡心已去的意思,這種失卻是被褫奪的被割絕的,癡心與生俱來,明哲當然是后天的事。明哲僅僅是亮度較高的憂郁。——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8、美貌是一種表情。別的表情等待反應,唯美貌無為,無目的,使人沒有特定的反應義務的掛念,就不由自主被吸引,其實是被感動…人老去,美貌衰敗,就是這種表情終于疲憊了。老人化妝、整容,是“強迫”堅持不疲憊,有時反顯得疲憊不堪…美貌的廢墟不及石頭的廢墟,羅馬夕照供人憑吊,美貌的殘局不忍卒睹…唯有極度高超的智慧,才足以取代美貌。也因此報償了年輕時期不怎么樣的哲學家科學家藝術家,老了,像樣起來了,風格起來了,可以說好看起來了--到底是一件痛苦的事。——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9、生活,是安于人的奴性和物的奴性交織。——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10、野果成全了果園,大河肥沃了大地,牛羊入欄,五糧豐登,然后群鶯亂飛,而且幽階一夜苔生——歷史短促的國族,即使是由衷的歡哀,總嫌浮佻庸膚,畢竟沒有經(jīng)識過多少盛世兇年,多少鈞天齊樂的慶典、薄海同悲的殤禮,尤其不是朝朝暮暮在無數(shù)細節(jié)上甘苦與共休戚相關,即使那里天有時地有利人也和合,而山川草木總嫌寡情乏靈,那里的人是人,自然是自然,彼此尚未涵融尚未鐘毓…… 海外有春風、芳草,深宵的犬吠,秋的丹楓,隨之綿衍到煎魚的油香,鄰家嬰兒的夜啼,廣式蘇式月餅。大家都自言自語:不是這樣,不是這樣的。心里的感喟:那些都是錯了似的。因為不能說“錯了的春風,錯了的芳草”,所以只能說不盡然、不完全……——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11、另外(難免有一些另外),中國人既溫暾又酷烈,有不可思議的耐性,能與任何禍福作無盡之周旋。在心上,不在話下,十年如此,百年不過是十個十年,忽然已是千年了。——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12、容易悲哀的人容易快樂,也就容易存活。——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13、綿綿的信都是上等的散文,火漆封印隨馬車絕塵而去,風磨轉著轉著,羊群低頭嚙草,騎士挺槍而過,盔鎧縫里汗水涔涔如小溪,劍客往往成三,獨行俠又是英雄本色,云雀叫了一整天,空地上晾著剛洗凈的桌布和褥單,小窗打開又關上又打開,兩拍子的進行曲,銅管樂隊走在大街上,早安,日安,一夜平安——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14、莫干山以多竹著名,挺修、茂密、青翠、蔽山成林,望而動衷。尤其是早晨,繚霧初散,無數(shù)高高的梢尖,首映日光而搖曳,便覺眾鳥酬鳴為的是竹子,長風為竹子越嶺而來,我亦為看竹子乃將雙眼休眠了一夜。——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15、美貌是一種表情。——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16、少年兒郎的貪睡是珍貴的,無咎的,因為后來求之不得。——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17、深厚的教養(yǎng)所集成的勇猛,遠遠勝過無知無情者的魯莽。——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18、Un Teatro uincd al Mondo(世界獨一無二的劇場)那我也是啊,我是世上獨一無二的聽眾。——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19、雅典人平時溫文逸樂,一旦上戰(zhàn)場,英銳不可抵擋,深厚的教養(yǎng)所集成的勇猛,遠遠勝過無知無情者的魯莽。——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20、常以為人是一個容器,盛著快樂,盛著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導管,快樂流過,悲哀流過,導管只是導管。——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21、“魏晉風度”寧是最令人三唱九嘆的了;所謂雄漢盛唐,不免臭臟之譏;六朝舊事,但寒煙衰草凝綠而已;韓愈李白,何足與竹林中人論氣節(jié)。來元以還,藝文人士大抵骨頭部軟了,軟之又軟,雖具須眉,個個柔若無骨,是故一部華夏文化史,唯魏晉高士列傳至今擲地猶作金石聲,投江不與水東流,固然多的是巧累于智俊傷其道的千古憾事,而世上每件值得頻頻回首的壯舉,又有哪一件不是憾事。——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22、采采景云 照我明堂
樽中叆叇 堪息彷徨
理易昭灼 道且惚恍
惚兮恍兮 與子頡頏
有風東來 翼彼高岡
巧智交作 勞憂若狂
并介已矣 漆園茫茫
呼風喚麟 同歸大荒——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23、我不能荏弱得像個被遺棄的人。——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24、美貌的廢墟不及石頭的廢墟,羅馬夕照供人憑吊,美貌的殘局不忍卒睹。——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25、思想是卷著的錦毯,語言是鋪開的錦毯。思想愈卷愈緊,語言愈鋪愈大。——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26、那些天才,當時都曾與上帝爭吵,要美貌!上帝不給,為什么不給,不給就是不給(這是上帝的隱私,上帝有最大的隱私權——拆穿了也簡單,美貌是給蠢人和懶人的),爭得滿頭大汗力竭聲嘶(所以天才往往禿頂,嗓子也不太好),只落得悻悻然拖了一袋天才下凡來。——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27、粉飾出來的太平,自然并不認同,深諱不露的歹毒,自然每作昭彰,就是這么一回事,就是這么兩回事。——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28、人害怕寂寞,害怕到無恥的程度。——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29、往后再不勸人歸正,所謂無底深淵,走下去,也是前程萬里。——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30、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做作是不會快樂的。——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31、現(xiàn)在回想起來,真是可怕的預言,我的一生中,確實多的是這種事,比越窯的盌,珍貴百倍千倍萬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脫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32、生活,是安于人的奴性和物的奴性的交織。更有畫竹,詠竹,用竹為擔,為篙,為斗械,為刑具——都已必不可少,都已可笑,都已寂寞,是我在寂寞。——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33、棄,才能顧。——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34、美貌是一種表情。 別的表情等待反應,例如悲哀等待憐憫,威嚴等待懾服,滑稽等待嬉笑。唯美貌無為,無目的,使人沒有特定的反應義務的掛念,就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其實是被感動。——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35、然而日本人之對櫻花、俄羅斯人之對白樺、印度人之對菩提樹、墨西哥人之對仙人掌,也像中國人之對梅、蘭、竹、菊那樣的發(fā)呆發(fā)狂嗎——似乎并非如此,但愿亦復如此則彼此可以談談,雖然是各談各的自己。——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36、話說人際關系,唯一可愛的是。映照”,映照印證,以致曰月光華,旦復旦兮,彪炳了一部華夏文化史。——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37、到唐代,花濺淚鳥驚心,“人”和“自然”相看兩不厭,舉杯邀明月,非到蠟炬成灰不可,已豈是“擬人”、“移情”、“詠物”這些說法所能敷衍。宋詞是唐詩的“興盡悲來”,對待自然的心態(tài)轉入頹廢,梳剔精致,吐屬尖新,盡管吹氣若蘭,脈息終于微弱了,撓下來大概有鑒于“人”與“自然”之間的絕妙好辭已被用竭,懊惱之余,便將花木禽獸幻作妖化了仙,煙魅粉靈,直接與人通款曲共枕席,恩怨悉如世情。——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38、樂其樂亦宣泄于自然,憂其憂亦投訴于自然。——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39、誰都驚絕了,然而誰也不露驚絕之色。——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40、儒家既述亦作,述作的竟是一套“君王術”;有所說時盡由自己說,說不了時一下子拂袖推諉給“自然”,因此多的是蛾冠博帶的耿介懦夫。格致學派在名理知行上辛苦湊合理想主義和功利主義,糾纏瓜葛把“自然”架空在實用主義中去,收效卻虛浮得自己也感到失望。釋家凌駕于“自然”之上,“自然”只不過是佛的舞臺,以及諸般道具,是故釋家的觀照“自然”遠景終究有限,始于慈悲為本而止于無邊的傲慢——粗粗比較,數(shù)道家最乖覺,能脫略,近乎“自然”;——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41、精煉于“生”者必精煉于“死”。 誰都悲慟摧割,然而誰也沒有泄漏摧割的悲慟。——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42、當美貌者摒拒別人的愛時,其美貌卻仍是這個意思:愛——所以美貌者難于摒拒別人的愛。往往遭殃。——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43、有人會撈得的,就是沉了,將來有人會撈起來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進艙來喝熱茶……這種事以后多著昵。” 最后一句很輕很輕,什么意思? 現(xiàn)在回想起來,真是可怕的預言,我的一生中,確實多的是這種事,比越窯的盌,珍貴百倍千倍萬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脫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時,那浮汆的盌,隨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44、這黝黑多折角的石屋,古老的楠木家具,似熄非熄的大壁爐,兩枝白禮氏礦燭,一個披棉被的人,如果……如果什么,我是說非常適宜于隨便來個鬼魂,談談。既然是鬼,必有一段往事,就是過去的世事,我們談談。我無邪念,彼無惡意,談談是可以的,任何一個朝代都可以談談——這種氛圍再不出現(xiàn)鬼魂,使我絕望于鬼的存在。——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45、金魚和菊花,是人的意志取代了自然的意志,是人對自然行使了催眠術。中庸而趨極的中國人的耐性和滑癖一至于此。——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46、楚辭是統(tǒng)體蒼翠馥郁,作者似乎是巢居穴處的,穿的也自愿不是紡織品——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47、某些年輕時期不怎么樣的哲學家科學家藝術家,老了,像樣起來了,風格起來了,可以說好看起來了——到底是一件痛苦的事。——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48、古老的國族因此多情、多謠、多臟話、多軼事、多奇談、多機警的詛咒、多傷心的俏皮絕句。茶、煙、酒的消耗量與日俱增……——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49、還有那些跳蚤,它們咬過“良”,也可能咬過“梅”,有詩人曾描寫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血,一跳蚤的身體為黑色的殿堂,借此融合,結了婚,真是何等的精致悲慘——我的血也被混了進去,我是無辜的,不是良和梅的證婚人。——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50、用美貌這個先驗的基本表情,再變化為別的表情,特別容易奏效(所以演員總是以美貌者為上選。日常生活中,也是美貌者盡占優(yōu)勢),那變化出來的別的表情,既是含義清晰,又反而強化美貌。——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51、后來,許多后來,那是現(xiàn)代了,現(xiàn)代的思想和語言,卷也卷不攏,鋪又鋪不開,不再是錦毯,倒是檻樓不堪的破毯,據(jù)說是非常時髦的,披在身上,招搖過市,不都是頂兒尖兒的天之驕子驕女么。——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52、當竹子值錢時,功能即性能。生活,是安于人的奴性和物的奴性的交織。——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53、孩子的知識圈,應是該懂的懂,不該懂的不懂,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54、莫干山的竹林,高接浮云,密得不能進去踱步。使我詫異的是竹林里極為干凈,終年無人打掃,卻像日日有人潔除;為什么,什么意思呢,神圣之感在我心中升起……繼而淡然惋惜了——那山上的居民,山下來的商客,為的是吃筍,買賣筍干,箬葉可制鞋底,斫伐以筑屋搭棚,劈削而做種種篾器,當竹子值錢時,功能即奴性。生活,是安于人的奴性和物的奴性的交織。更有畫竹,詠竹,用竹為擔,為篙,為斗械,為刑具——都已必不可少,都已可笑,都已寂寞。——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55、試想“先天下之憂而憂”大有人在,怎能不跫然心喜呢,就怕”后天下之樂而樂”一直后下去,誠不知后之覽者將如何有感于斯文——這些,也都是中國的山川草木作育出來的,迂闊而摯烈的一介鄉(xiāng)愿之情。沒有離開中國時,未必不知道——離開了,一天天地久了,就更知道了。——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56、自然中只有鮒、鯽,不知花了多少代人的寶貴而不值錢的光陰,培育出婀娜多姿的水中仙侶,化畸形病態(tài)為固定遺傳,金魚的品種嘆為觀止而源源不止。野菊是很單調的,也被嫁接、控制、盆栽而籠絡,作紛繁的形色幻變。菊花展覽會是菊的時裝表演,尤其是想入非非的題名,巧妙得可恥——金魚和菊花,是人的意志取代了自然的意志,是人對自然行使了催眠術。——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57、“唉唉,地下天上,瘸子只要漂亮,還是值得偷看的!——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58、美貌是一種表情。別的表情等待反應,例如悲哀等待憐憫,威嚴等待懾服,滑稽等待嬉笑。唯美貌無為,無目的,使人沒有特定的反應義務的掛念,就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其實是被感動。 其實美貌這個表情的意思,就是愛。 這個意思既蘊藉又坦率地隨時呈現(xiàn)出來。 擁有美貌的人并沒有這個意思,而美貌是這個意思。 當美貌者摒拒別人的愛時,其美貌卻仍是這個意思:愛——所以美貌者難于摒拒別人的愛。往往遭殃。——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59、中國古代藝術家每有道家氣息,或一度是道家的追慕者、旁觀者。道家大宗師則本來就是哀傷到了絕望、散逸到了玩世不恭的曝日野叟,使藝術家感到還可共一夕談,一夕之后,走了。(也走不到哪里去,都只在悲觀主義與快樂主義的峰回路轉處,來來往往,講究姿態(tài),仍不免與道家作莫逆的顧盼)然而多謝藝術家終于沒有成為哲學家,否則真是太蕭條了。——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60、”... 這種事以后多著呢。” 最后一句很輕很輕,什么意思? 現(xiàn)在回想起來,真是可怕的預言,我的一生中,確實多的是這種事,比越窯的夗,珍貴百倍千倍萬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脫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時,那浮氽的夗,隨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61、漢賦好大喜功,把金、木、水、火邊旁的字羅列殆盡,再加上禽獸鱗介的譜系,仿佛是在對“自然”說:“知爾甚深。”——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62、釋家的觀照“自然”遠景終究有限,始于慈悲為本而止于無邊的傲慢——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63、我怕作文章,出來的題是“大勇與小勇論”,“蘇秦以連橫說秦惠王而秦王不納論”。現(xiàn)在我才知道那是和女人纏足一樣,硬要把小孩的腦子纏成畸形而后已。我只好瞎湊,湊一陣,算算字數(shù),再湊,有了一百字光景就心寬起來,湊到將近兩百,“輕舟已過萬重山”。等到卷子發(fā)回,朱筆圈改得“人面桃花相映紅”,我又羞又恨,既而又幸災樂禍,也好,老夫子自家出題自家做,我去其惡評謄錄一遍,備著母親查看——母親閱畢,微笑道:“也虧你胡謅得還通順,就是欠警策。”我心中暗笑老夫子被母親指為“胡謅”,沒有警句。——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64、舉杯邀明月,非到蠟炬成灰不可——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65、第三篇論文寫到最后一句,又像死了伴侶。半年死三個。狄更斯可是死得多。——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66、寧的額頭消失,普希金的頰須永存!試想“先天下之憂而憂”大有人在,怎能不跫然心喜呢,就怕”后天下之樂而樂”一直后下 去, 誠不知后之覽者將如何有感于斯文——這些, 也都是中國的山川草木作育出來的, 迂闊 而摯烈的一介鄉(xiāng)愿之情。 沒有離開中國時,未必不知道——離開了,一天天地久了,就更知 道了。《哥倫比亞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