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紅的作品《生死場》簡介主要內(nèi)容_生死場讀后感
《生死場》是中國作家蕭紅創(chuàng)作的中篇小說。在《生死場》故事中,作者描述了一些女人在男權(quán)世界里卑微而無助的生活和死亡。
從文本的實際構(gòu)成來看,事件的發(fā)生與演進則大半是在家庭的“平臺”上——全書共分17章節(jié),去掉極短的過渡性的兩節(jié),15章節(jié)中有11章節(jié)描寫的是家庭中的故事。該作品的總體結(jié)構(gòu)看似散漫,實則別有匠心在。貫穿全書的是三個家庭的變遷。開篇與收尾寫二里半與麻面婆的家庭,“套”在結(jié)構(gòu)第二層的是王婆與趙三的家庭,“套”在里面一層的,則是金枝家庭的故事。全篇首尾呼應(yīng),一層套著一層,在三個家庭的空間里演進著生與死的故事 。“生死場” 的“場”,既可以說就是那塊災(zāi)難深重的黑土地,又是那塊土地上一個個痛苦的家庭。
同名話劇《生死場》于1999年在北京上演;2004年在北京二度上演。
蕭紅的作品《生死場》推薦理由
魯迅欣賞的女作家,教材選編的名家經(jīng)典。
蕭紅,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jì)30年代的文學(xué)洛神”,魯迅欣賞的女作家。
我相信蕭紅的書,將成為此后世世代代都有人閱讀的經(jīng)典之作。(夏志清語)
《生死場》是蕭紅一部傳世的經(jīng)典名篇,它對人性、人的生存這一古老的問題進行了透徹而深邃的詮釋。這種對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時代的絕大部分作家。魯迅稱它是“北方人民的對于生的堅強,對于死的掙扎”的一幅“力透紙背”的圖畫。
篇幅如此之小,卻寫到了如此的極致,生、病、死、情欲......一切都那么粗糙、蓬勃。蕭紅,我的最愛,沒有之一。
蕭紅用細(xì)膩而悲憫的筆調(diào),描寫了東北農(nóng)民苦難深重的生活。他們每日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操勞,受盡壓迫。在那種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下,女性生育無疑是經(jīng)歷了一場災(zāi)難,生命在病痛面前不堪一擊……在這種水深火熱的生活中,人們對死亡麻木著,愚昧著,卻也漸漸覺醒著:對于生的堅強,對于死的掙扎,對于命運的反抗……
蕭紅的作品《生死場》內(nèi)容簡介
《生死場》共有十七章節(jié)。《生死場》講述20世紀(jì)20年代至30年代哈爾濱近郊一個村莊的鄉(xiāng)民“生”與“死”的故事。在第一章節(jié)《麥場》至第十章節(jié)《十年》里,作者描寫了東北農(nóng)民貧苦無告的日常生活。《麥場》寫到趙三感到養(yǎng)牛和種地之不足,必須到城里去發(fā)展。他漸漸不注意麥子,每日進城,夢想著另一樁有望的事業(yè)。而這種時候,地主還要加地租,他和李青山等人想發(fā)起“鐮刀會”進行抵抗,但中途失敗,他家的青牛賣了,無法種地,他只得編雞籠去賣。可這只是暫時的緩解,最終還是擺脫不了貧困。“五月節(jié)”到了,由于米價跌落,賣的錢不夠還債,成業(yè)家連一斤面粉也買不起。在東北嚴(yán)寒的冬季里,孩子們飽受摧殘。生了病無錢醫(yī)治,任其惡化,等待著死亡的來臨。孩子死了,只是隨便地用草捆起來,扔到亂墳崗任野狗撕扯。嚴(yán)酷的生存條件使他們連維持最基本的溫飽的生理需求都得不到滿足,精神世界的荒蕪和殘缺便成為必然。他們脾氣粗暴,行為只受自然本能的支配,好像不經(jīng)過大腦思考,甚至連作為人的本能的舐犢之情都淪落了。
二里半、王婆、老趙三、月英、金枝,這些男人和女人像牛馬一樣地生活著,糊糊涂涂地生,亂七八糟地死。小說后七章描述了20世紀(jì)30年代初期在日寇鐵蹄蹂踴下東北農(nóng)民悲慘的生活狀態(tài)以及漸漸蘇醒的民族意識和反抗情緒。
蕭紅的作品《生死場》作者簡介
蕭紅(1911—1942年),中國作家,原名張乃瑩,著名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jì)30年代的文學(xué)洛神”。“蕭紅”是她發(fā)表《生死場》時使用的筆名。1942年因病逝世于香港。主要作品:《跋涉》、《生死場》、《橋》、《牛車上》、《曠野的呼喊》、《蕭紅散文》、《回憶魯迅先生》、《馬伯樂》、《呼蘭河傳》。
蕭紅的作品《生死場》創(chuàng)作背景
蕭紅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她的出生并沒有給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家庭帶來多大的快樂。封建意識、封建文化作用于她身上的注定的是要么順從地接受,要么在反抗中冷淡地度過。在她的記憶中,她的父親常常為著貪婪而失掉了人性。作者的父親對待仆人,對待自己的女兒以及對待祖父都是同樣的吝嗇而疏遠(yuǎn),甚至于無情”。“9歲時,母親死去。父親也就變了樣,偶爾打碎了一只杯子,他就要罵到使人發(fā)抖的程度。后來就連父親的眼睛也轉(zhuǎn)了彎,每從父親的身邊經(jīng)過,蕭紅就像自己身上生了針刺一樣;父親斜視著蕭紅,他那高傲的眼光從鼻梁經(jīng)過嘴角而后往下流著。”而祖母對蕭紅有的也只是冷淡,甚至用針刺她的手,母親對蕭紅有的也是隔閡和疏遠(yuǎn),她是在缺乏愛,缺乏朋友的環(huán)境中成長。只有祖父笑瞇瞇的眼睛和他的慈愛才是蕭紅童年唯一愛的記憶。所以當(dāng)祖父死了的時候,“好象他死了就把人間一切愛和溫暖帶得空空虛虛”。
接受過新思想的蕭紅對封建包辦婚姻進行了反抗,離家出走了。但是在當(dāng)時,整個社會都籠罩在封建習(xí)俗的濃霧下,歷史積淀的重負(fù)使女性在社會上沒有獨立生存的空間,溫飽成了首要的問題。“夢是好的;否則,錢是要緊的”,在這種狀態(tài)下,蕭紅選擇了放棄自由,又回到了那個封建專制的家,但她的出走已觸動了封建禮法的統(tǒng)治地位,所以當(dāng)她一回到家時就被軟禁了起來。在長達(dá)十個月的軟禁生活中,蕭紅被看作家庭的恥辱,禮教的破壞者,被當(dāng)作異類受到周圍人的排斥。正是在這期間,蕭紅除了她自身的精神壓抑外,還看到了農(nóng)民悲慘的生活,看到了那些固守在故鄉(xiāng)的勞動者的悲慘境遇、歷史及自身帶給他們的雙重枷鎖,由此引發(fā)了她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思索。這使蕭紅對生命的價值進行了重新的定位,認(rèn)為精神個體自由才是價值的最高體現(xiàn)。這為她日后描寫農(nóng)村生活和反抗斗爭積累了豐富的素材。《生死場》中的人物和地點,都能在那兒找到出處。當(dāng)蕭紅再次出走時,已經(jīng)有了對生命意識的最初體驗。
《生死場》以哈爾濱近郊某農(nóng)村為背景,描寫“九一八事變”前后,當(dāng)?shù)卮迕窈退麄円暈檎鋵毜耐恋匾约吧诘墓适隆J捈t23歲寫作《生死場》時,正被父親軟禁于阿城縣,懲罰她躲避包辦婚姻及與男友外逃。
《生死場》的寫作,開筆于哈爾濱、收筆于青島。1934年4月22日起,蕭紅在哈爾濱出版的《國際協(xié)報》副刊《國際公園》發(fā)表《麥場》、《麥場之二》小說連載。《麥場》、《麥場之二》的主要內(nèi)容被作者收錄于中篇小說《生死場》的開頭兩節(jié):《麥場》和《菜劇》。
蕭紅的作品《生死場》作品評價
從《生死場》,看見了抗日前期的哈爾濱。這自然還不過是略圖,敘事和寫景,勝于人物的描寫,然而北方人民的對于生的堅強,對于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jīng)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xì)致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魯迅(文學(xué)家、思想家)
《生死場》寫的只是哈爾濱附近一個偏僻的村莊,但它預(yù)示著中國的一份和全部,現(xiàn)在和未來,死路與活路。——胡風(fēng)(現(xiàn)代文藝?yán)碚摷摇⒃娙耍?/p>
《生死場》書里寫農(nóng)民們正在辛勤地生活,突然東北淪陷了,一群群善良的人被屠殺,被強奸,逃到哪里都沒有用,只有一條真實的路——反抗。——王瑤 (北京大學(xué)教授、文學(xué)史家)
《生死場》讀后感
4月10日,我讀完了蕭紅的小說《生死場》,這是一本好書,它沒有復(fù)雜的情節(jié),但已能夠清晰地表達(dá)出主題。文藝?yán)碚摷液L(fēng)對這部小說有很多好評。
看完了書,我也是有點感想的,為書中的主人公惋惜,為舊中國惋惜。書中有一句經(jīng)典的話:“在鄉(xiāng)下,人和動物一樣,忙著生,忙著死。”讀來讓人斷腸。胡風(fēng)說:“鄉(xiāng)下的人們,蚊子似的生活著,糊糊涂涂地生殖,亂七八糟的死亡。”說得很真切。的確,在暴君的統(tǒng)治下,人們活著都不知道是為了什么,只是生啊,死啊,生與死都沒有目的,生活在一片迷茫之中。我感到這種麻木不仁的生活的可悲。
但是他們終究醒悟了,他們受到了日軍的殘害,他們猛然醒悟,活著,應(yīng)該為捍衛(wèi)家園而奮斗,為自由而奮斗。他們也許認(rèn)識到,天下不是暴君的天下,是百姓的天下,是自己的天下,應(yīng)該為自己的天下而戰(zhàn)斗。
小說中趙老三的話讓我感動,也讓我記憶猶新——“等我埋在墳里,也要把中國的旗子插在墳頂,我是中國人!……不,不是亡國奴!”趙老三的覺醒也喚醒了所有愚夫愚婦們的心,不知生死是什么的人們終于醒了!他們以前是像蚊子般的為死而生,現(xiàn)在是像巨人般地為生而死了!
這部小說在呼吁人們愛國的同時,也讓人們發(fā)出對生的思考,生為何,死為何?我不能完全理解,但我依稀覺得,為死而生是牲畜,為生而死才是人。其實生死也沒有絕對的意義,最終也就歸結(jié)于一個簡單的道理——為他人奉獻,為國家奉獻,為除自身以外的一切奉獻自己的力量,生就有意義,死就是不朽。
《生死場》讀后感
《生死場》,蕭紅著名小說之一,故事主要講述的是在1934 年東北的一個小村子里,村民們每天辛勤勞動,但還是得不到溫飽的生活,受著饑餓和疾病的煎熬。“九一八 ” 事故后,鬼子的鐵蹄踏進了這個小村莊,無情的折磨著村民。但村民們并不屈服,他們在暗中組織起來,多難的王婆頑強地站起來了,她在窗外給機密團體站崗放哨。趙三成了義勇軍的機密宣傳員,白夜地走門串戶。東村的寡婦把孩子送回投靠了義勇軍。就連那個膽怯怕事、一輩子守著一只心愛的山羊過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賣了山羊,頭領(lǐng)參與了義勇軍。即使會喪失性命,他們也不做亡國奴,一定要打敗剝削人民的惡霸。
作者以毫無任何修辭的句段,一句句的向我們講述著正義的村民在生與死、降服與反抗之間做的抉擇。他們在降服與反抗之間果斷選擇戰(zhàn)斗下去;在生與死之間,他們也同樣選擇去冒險。他們覺得只要相信自己就一定能打敗敵人、守護國家、生存下去,而不是聽天由命;他們以這樣的想法與意志力生存下去,打敗面前的敵人。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有這樣的事情:一個得了絕癥的年輕人,他只有一個月的時間,他的家人和醫(yī)生們都覺得他沒救了,但他并不這么認(rèn)為,他還年輕,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他相信自己能夠從死亡的邊緣逃出來。于是,他每天下床運動的時間增多了。他嘗試著像個正常人一樣去奔跑、去感受陽光,而不是躺在床上,因為他堅信自己可以痊愈,因此他還暈倒了好幾次,但他依然在堅持。一個月后,奇跡發(fā)生了,他出院了,沒錯,他以自信的力量、堅強的意志力頑強地戰(zhàn)勝了病魔;同樣,一個健康的年輕人,就因為找不到工作,認(rèn)為自己什么都沒有了。他逐漸失去了自信、不再相信自己、漸漸消極,最后他真的一無所有。
人因為相信自己才生存到現(xiàn)在,科學(xué)家因相信自己的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才變得受人尊重。所以,同學(xué)們,不論遇到什么,都請記住,要相信自己。
蕭紅的作品《生死場》經(jīng)典語錄
1、是山么,是山你就高高的;是河么,是河你就長長的。——蕭紅《生死場》
2、這場是死的城廓,沒有花香,沒有蟲鳴,即使有花,即使有蟲,那都是唱著別離的歌,陪伴著說不盡的死者永久的寂寞。——蕭紅《生死場》
3、芹一個人住在婦產(chǎn)科里,整夜的幽靜,只有她一個人享受窗上大樹招搖細(xì)碎的月影,滿墻走著,滿地走著。——蕭紅《生死場》
4、深秋帶來的黃葉,趕走了夏季的蝴蝶。——蕭紅《生死場》
5、哭聲刺心一般痛,哭聲方錐一般落進每個人的胸膛。一陣強烈的悲酸掠過低垂的人頭,蒼蒼然藍(lán)天欲墜了!——蕭紅《生死場》
6、在鄉(xiāng)村,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蕭紅《生死場》
7、她們的故事便如流水一般地在夜空里延展開
太陽的光線漸漸從高空憂郁下來
凄沉的陽光
等待宏壯悲憤的典禮來臨——蕭紅《生死場》
8、母親一向是這樣,很愛護女兒。可是當(dāng)女兒敗壞了菜棵,母親便去愛護菜棵了。農(nóng)家無論是菜棵或是一根茅草也要超過人的價值——蕭紅《生死場》
9、天黑了,月亮也不來為孩子作伴——蕭紅《生死場》
10、亂墳崗子,死尸狼藉在那里,無人掩埋,野狗活躍在尸群里。
太陽血一般昏紅;從朝至暮蚊蟲混同著蒙霧充塞天空。高粱、玉米和一切菜類被人丟棄在田圃,每個家庭是病的家庭,是將要絕滅的家庭。——蕭紅《生死場》
11、她都是像一攤蠟消融下來。她的性情不好反抗,不好爭斗,她的心像永遠(yuǎn)貯藏著悲哀似的,她的心永遠(yuǎn)像一塊衰弱的白棉。——蕭紅《生死場》
12、冬天,女人們像松樹子那樣容易結(jié)聚——蕭紅《生死場》
13、人間已是那般寂寞了!天邊的紅霞沒有鳥兒翻飛,人家的籬墻沒有狗兒吠叫。——蕭紅《生死場》
14、艾蒿的氣味漸漸織入一些疲乏的夢魂去……——蕭紅《生死場》
15、時間像蜘蛛縷著絲線那樣漫長……——蕭紅《生死場》
16、太陽的光線漸漸從高空憂郁下來,陰濕的氣息在田間到處撩走。——蕭紅《生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