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討厭的勇氣》簡介主要內(nèi)容、讀后感
《被討厭的勇氣》是2015年機械工業(yè)出版社出版的中譯圖書,作者是日本的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該書講述了如何能夠在繁雜的日常瑣碎和復(fù)雜的人際關(guān)系中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真正的幸福。
《被討厭的勇氣》推薦理由
「被討厭的勇氣」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討厭的負向能量,而是,如果這是我生命想綻放出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討厭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雙手雙腳往那里走去。」
「因為擁有了被討厭的勇氣,于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你是否常常對繁瑣的生活感到乏味?
你是否時時為復(fù)雜的人際關(guān)系感到疲憊?
你是否認為人生的意義越來越模糊難見?
我們?nèi)绾文軌蛟诜彪s的日常瑣碎和復(fù)雜的人際關(guān)系中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真正的幸福?
這一切的答案盡在這本《被討厭的勇氣》中!
★日本亞馬遜2014年度銷售冠軍,連續(xù)300天雄踞銷售榜首!
★蔡康永、張德芬 陳文茜、曾寶儀、勇氣推薦!
★張沛超、胡慎之、動機在杭州 作序推薦!
★阿德勒思想擁有改變?nèi)艘簧牧α俊JO碌木椭挥心芊窆钠疬~出一步的“勇氣”
這本書是日本2014年度銷售冠軍,連續(xù)300天占據(jù)榜首!
作為一本從心理學出發(fā)的生活指導書,能有這樣的銷量奇跡,小編認為它確實擊中了當代人的痛點——人際關(guān)系。
什么是“被討厭的勇氣”呢?
作者首先要我們學會如何分離在人際關(guān)系中,什么是自己的課題,什么是他人的課題,并且做到不干涉他人的課題。
而對于屬于自己的課題,即使會被別人討厭,也要直面自己的內(nèi)心,把責任和選擇的權(quán)力交回自己手上。
這時候你就會需要這種“被討厭的勇氣”。
所以說,整本書都在教人如何從生活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重獲心靈自由。
書里有句特別驚人的話——“自由就是被討厭”。小編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特別疑惑,但仔細回味之后,這確實是一句非常需要勇氣的話!
即使有被討厭的可能,都要堅持自己的人生道路,這絕對是小編所能想到的最酷最勇敢的活法了!《被討厭的勇氣》內(nèi)容簡介
一名深陷自卑、無能與不幸福的青年,聽到了一名哲人主張的“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能幸福”便來挑戰(zhàn),兩人展開了你來我往的思考和辯論,在一夜一夜過去后,青年開始思考,為什么“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問題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樣子,在于你是什么樣子。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簡介
岸見一郎 哲學家。1956年生于京都,現(xiàn)居京都。高中時便以哲學為志向,進入大學后屢次到老師府上進行辯論。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研究系博士課程滿期退學。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專業(yè)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主要活動領(lǐng)域是阿德勒心理學及古代哲學的執(zhí)筆與演講,同時還在精神科醫(yī)院為許多青年做心理輔導。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顧問。譯著有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個人心理學講義》和《人為什么會患神經(jīng)病》,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等多部作品。本書由其負責原案。
古賀史健 自由作家。1973年出生。以對話創(chuàng)作(問答體裁的執(zhí)筆)見長,出版過許多商務(wù)或紀實文學方面的暢銷書。他創(chuàng)作的極具現(xiàn)場感與節(jié)奏感的采訪稿廣受好評,采訪集《16歲的教科書》系列累計銷量突破70萬冊。近30歲的時候邂逅阿德勒心理學,并被其顛覆常識的思想所震撼。之后,連續(xù)數(shù)年拜訪京都的岸見一郎并向其請教阿德勒心理學的本質(zhì)。本書中他以希臘哲學的古典手法“對話篇”進行內(nèi)容呈現(xiàn)。著有《想要讓20歲的自己接受的文章講義》。
《被討厭的勇氣》作品評價
它期許我這一年能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繼續(xù)大膽地許下做自己的愿望,并勇敢實現(xiàn)它!——曾寶儀
小心檢視,你的成功是否只是以害怕被他人討厭而換來的。若是如此,那你的成功不幸只代表“你為他人活了一輩子”。——陳文茜
一部振奮人心又好讀易懂的心靈作品。看完之后,你絕對可以為你無意義的人生增添美麗色彩的意義。好書!——身心靈作家 張德芬
如果說自卑是人類與世界互動的必然結(jié)果,那么勇氣就是人們在追尋意義人生中的必然能力。它就藏在每個生命體的某個角落,期待著特別的機遇。作者以超越心理咨詢的方式,進行心靈的對話,是一本自我成長和療愈很有幫助的書。——心絲帶心理志愿者協(xié)會會長 國家心理督導師 韋志中
本書的名字《被討厭的勇氣》,承擔這種自由和責任,需要無畏的勇氣。這種勇氣,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關(guān)鍵詞,也是我們?nèi)松鷨栴}的最終解藥。——知乎專欄作家 動機在杭州
這本書絕對不是心靈雞湯,而是稍帶苦澀,但又可治病的良藥。也許閱讀過程中你會被作者的“犀利”顛覆三觀,心生不爽。但不爽過后,抬頭看窗外,滿目清涼,世界會美好很多……——關(guān)系心理學家 著名心理咨詢師 胡慎之
這是一本深入淺出的好書,既適合作為大眾的自助手冊,也可以作為專業(yè)人員的臨床指南。——資深心理咨詢師 香港精神分析學會副主席 張沛超
不死不生。對于一個渴望擺脫舊日模式、重新生出一個自己的人來說,勇氣總是第一位的。這個勇氣包括不怕試錯、不怕被黑、被死千回還能重新活過來的力量。——《心探索》雜志執(zhí)行主編 趙曉梅
這是一劑烈性藥,它會刺痛你的意識的神經(jīng)。不要抗拒它,一口一口地喝下去。在被你所討厭的勇氣當中,你會重新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壹心理創(chuàng)始人 黃偉強
成長意味著獨立,青年在面對獨立的人生之時,以往的各種存在焦慮會涌現(xiàn)而出。本書是人生路上思想的燈塔,它堅定而讓人愉悅的言語,是青年未知世界的一點火種,照亮并引導我們屬于自己的未來。——心理學空間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
前段時間讀完了一本叫做《被討厭的勇氣》的書,書的副標題是“自我啟發(fā)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最開始,我并沒有注意到副標題,吸引我的是書里面新穎的小標題,例如“再怎么找原因也沒法改變一個人”以及“自卑情結(jié)只是一種借口”。這些充滿成長性的觀點正投我所好。
貫穿整本書的是心理學“三巨頭”之一的阿德勒的哲學思想,以對話錄的形式展現(xiàn)。書中有一智者,有一青年,智者象征著阿德勒,青年就像是個愣頭小子,沒大沒小地不斷質(zhì)問和懷疑著智者的說法。
談起心理學,很少有人會不知道弗洛伊德,稍微深入點的還會知道榮格,但是大多數(shù)人聽到阿德勒的名字都會一頭霧水。阿德勒到底何方神圣?他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他在心理學歷史上的地位如何?這本書都給我們做了一一解答。
阿德勒最出名的著作大概要數(shù)《超越自卑》了吧,傳說阿德勒其貌不揚,身材矮小,成績還不好,三歲時弟弟死在他身旁,兩次被車撞,五歲差點死于肺炎,可以說命運多舛。他有足夠的理由自卑,但他卻成為逆襲的典范,并且一直致力于幫助別人超越。
阿德勒想讓我們超越的第一道坎兒叫“過去”,精神分析療法喜歡挖掘人的曾經(jīng),將如今的心理問題一股腦地歸結(jié)于“創(chuàng)傷”這個借口。一味地找原因,糾結(jié)于過去,就會陷入“決定論”,仿佛命運已被“決定”,無法改變。阿德勒甚至大膽地否認“心理創(chuàng)傷”,他認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客觀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賦予經(jīng)歷的意義。這句話就像一聲棒喝,令人豁然開朗。我們的精神世界本來就不是完全客觀的,每個人對世界的解讀都不一樣,愛迪生在找到最合適做燈絲的材料之前,嘗試過一千六百種材料,而他僅僅輕描淡寫地說了句:“我只是知道了這一千六百種材料不能做燈絲而已。”這是安迪生賦予失敗的意義。一千六百次的失敗才造就一次成功,而那唯一一次的成功足以改變世界。失敗至少讓我們知道了此路不可行,如果只是賦予這樣的意義,是否會讓人更加堅強?
阿德勒主張我們掙脫過去,聚焦于當下的“目的論”。他認為人的行為都圍繞著“目的”在運作,這個目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時候當事人自己都意識不到。例如憤怒并不是一種失控,而是有意放縱,目的是使他人妥協(xié)。按照這個思路,“心理創(chuàng)傷”的概念被創(chuàng)造出來,是否是為了滿足“逃避責任”的目的?前兩天讀到李笑來的一篇文章,談到“英語思維”是否存在的問題,他認為“英語思維”純屬捏造,那么捏造的目的是否可以理解為許多人因為說不好口語而編撰的借口呢?這個觀點提供了我重新審視自己行為的視角,或許主動權(quán)一直在我們手上,我們只是一直不愿承認因沖動和懶惰而闖下的禍罷了。
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個人真想改變,那改變就一定能發(fā)生。有時候我們嘴上說想,身體卻往另一個方向行動,心口不一,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還不想改。改變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風險,比慘淡的現(xiàn)狀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學是關(guān)于“勇氣”的心理學。“目的論”的核心觀點是,曾經(jīng)發(fā)生的一切都對你今后沒有影響,決定人生的是當下的自己。這種過分夸大主觀能動性的調(diào)調(diào)似乎很像心靈雞湯,還是燉了很多年,都快被熬干的那種,不過,我覺得過分強調(diào)主觀能動性,總比過分強調(diào)“心理創(chuàng)傷”更有現(xiàn)實意義吧。
阿德勒想讓我們掙脫的第二個束縛是人際關(guān)系,他甚至大言不慚地宣稱: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guān)系。人際關(guān)系會帶來競爭、嫉妒以及討厭我們自己。既然不喜歡自己有這么多壞處,人類為什么要進化出這樣的心理機制?因為我們太害怕被別人討厭,所以必須先人一步,討厭自己,才不會在批判來臨時如此尷尬。用“目的論”解釋的話,討厭自己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在人際關(guān)系中受傷”。越懼怕受傷,就越會通過自我厭棄來逃避人際關(guān)系。阿德勒還直接指出,自卑感完全是源于我們錯誤地評價自我價值,我們無法輕易改變現(xiàn)實,但我們可以通過主觀詮釋來改變對自我價值的判斷。自卑來源于“比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進進步,但自卑情結(jié)則是有害的,自卑情結(jié)把自卑當成了止步不前的擋箭牌,有自卑情結(jié)的人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因為有A才做不到B。阿德勒認為,健全的自卑感來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較,我們的自信應(yīng)該來自不斷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過去的自己,都值得驕傲。他主張不要把人生看成是和他人的比賽,所有人都在同一個水平面上走,有的人走在前面,有的人稍后一些,但只要都在前進,就在追求卓越。
阿德勒心理學關(guān)于人的行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行為方面的目標是“自立”和“與社會和諧共處,”心理方面的目標是“我有能力”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阿德勒并沒有因為人際關(guān)系是煩惱的根源而提倡放棄社交,他提出人際關(guān)系的終極目標是獲得“共同體感覺”,也就是所謂的歸屬感。歸屬感不是別人給你的,是需要自己建立的,建立歸屬感需要把對自己的執(zhí)著轉(zhuǎn)換成對他人的關(guān)心,阿德勒還提出了三點具體步驟:“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人際關(guān)系就是把雙刃劍,一切煩惱來自于人際關(guān)系,但另一面也可以理解為,我們的幸福也來源于人際關(guān)系。
阿德勒想讓我們掙脫的第三個束縛叫做未來。人生由一連串的剎那組成,時間分秒流逝,往昔便如同舊夢一般不可追,也不必追,行囊太沉重,反而會壓慢我們的步伐。很多人都覺得人生是為了到達山頂,其實人生大半的時間都在“登山”的過程,如果登頂才算人生,那么之前一大段的攀登時光算什么呢?難道是我們“臨時”的人生嗎?書中有句話我記憶特別深:即使生命終結(jié)于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稱為不幸,全部是完結(jié)的、幸福的人生。活著的每時每刻都是完滿的,人生也并不存在一個普適于所有人的意義,意義是自己賦予的,所有,請把聚光燈打向當下的舞臺,好好享受活著的此刻。
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很多觀點都讓我有當頭棒喝、醍醐灌頂之感,讀起來十分痛快,恨不得一晚上讀完,可讀完后,你卻希望再多讀一遍,慢慢咀嚼,讓回甘在腦中持續(xù)得久一些。判斷一本書的好壞在于這本書帶給人多少新思考和改變,我相信,等過一段時間再讀它時,又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也許我已經(jīng)潛移默化的在實踐著其中的教義,會有更深的共鳴。
《被討厭的勇氣》經(jīng)典語錄
1、「世界很單純,人生也一樣。」
不是「世界」複雜,
而是「你」把世界變複雜了。
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里,
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的世界。——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
2、1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賦予經(jīng)歷的意義。
2 答案不是從別人哪里得到,而是自己親自找出來。
3 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4 所謂追求優(yōu)越性,是指自己的不斷地朝前邁進,而不是比別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5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中的自己”比較。
6 當人能夠感受到與這個人在一起可以無拘無束的時候,才能體會到愛。
7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關(guān)心“我”的自我中心式地生活方式。《被討厭的勇氣》
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不付出以上這些代價,那就無法貫
3、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獲得自由。——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被討厭的勇氣》
4、會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被討厭的勇氣》
5、人只有在感覺「只要跟這個人在一起就可以自由盡情地展現(xiàn)自我」的時候,才能真正地感受到愛。沒有自卑感,也不必夸耀自己的優(yōu)越性,可以處于平衡、極為自然的狀態(tài)。真正的愛,就是這么一回事。——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被討厭的勇氣》
6、如果有人自吹自擂,不過是他感到自卑罷了《被討厭的勇氣》
7、面對喜不喜歡自己這個問題,能夠坦然回答“喜歡”的人幾乎沒有。《被討厭的勇氣》
8、不完美也沒什么不好,這樣才有人味,也是可愛之處。《被討厭的勇氣》
9、一味執(zhí)著于“被給予了什么”,現(xiàn)實就會改變嗎?我們不是可以更換的機械。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而是更新。《被討厭的勇氣》
10、如果佛洛伊德教導我們定位潛伏記憶深處的傷害,將之筑成終身居住的小屋,反芻創(chuàng)傷帶來的宿命掙扎,那么阿德勒便是將我們逐出傷痛之屋、逼我們勇于面對當下每一決定的嚴師。《被討厭的勇氣》
11、不是我們被限制,讓我們不能做———而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是我們選擇不做。——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
12、有被討厭的勇氣,人生就自由了。《被討厭的勇氣》
13、人類最煩惱的,永遠是人際關(guān)系。《被討厭的勇氣》
14、「被討厭的勇氣」並不是要去吸引被討厭的負向能量,而是,如果這是我生命想活出的核心渴望,那么,即使有被討厭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雙手雙腳往那里走去。《被討厭的勇氣》
15、我們無法改變客觀的事實,但可以更改主觀的解釋,因為我們都住在主觀的世界里。《被討厭的勇氣》
16、不用辛苦地活在別人的期待里。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
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阿得勒《被討厭的勇氣》
17、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被討厭的勇氣》
18、所有的人類都是活在主觀之中,只要改變自己的看法,世界就會改變,從那一瞬間開始,人就能獲得重生。世界簡單的令人驚奇,但是,人總是用自己賦予的看法和想法,主觀地將事情復(fù)雜化,一切煩惱皆來自于人際關(guān)系,這就是個體心理學的根本思想,如果這個世上不存在他人,一切煩惱也隨之消失。《被討厭的勇氣》
19、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被討厭的勇氣》
20、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關(guān)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被討厭的勇氣》
21、▲人類的煩惱,全都是人際關(guān)系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