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諾《紅星照耀中國》主要內(nèi)容、讀后感讀書筆記
《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筆優(yōu)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作者真實記錄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jù)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qū))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和中國工農(nóng)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毛澤東和周恩來是斯諾筆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斯諾《紅星照耀中國》推薦理由
·暢銷八十年的長征經(jīng)典
·配有十余幅珍貴歷史照片
·教育部八年級(上)語文教科書名著導讀指定書目
《紅星照耀中國》(曾譯《西行漫記》)自1937年初版以來,暢銷至今,而董樂山譯本已經(jīng)是今天了解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經(jīng)典讀本。本書真實記錄了斯諾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jù)地進行實 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報道了中國和中國工農(nóng)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
斯諾《紅星照耀中國》內(nèi)容簡介
《紅星照耀中國》(曾譯《西行漫記》)自1937年出版以來,暢銷至今。董樂山譯本是今天了解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經(jīng)典讀本。本書真實記錄了斯諾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jù)地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報道了紅色根據(jù)地的情況。
此次新版配有十余幅珍貴歷史照片,是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經(jīng)典版本。
本書為教育部八年級(上)語文教科書名著導讀指定書目。
斯諾《紅星照耀中國》作者簡介
埃德加·斯諾,美國著名記者。他于1928年來華,曾任歐美幾家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諾同時兼任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1936年6月斯諾訪問陜甘寧邊區(qū),寫了大量通訊報道,成為第一個采訪紅區(qū)的西方記者。
董樂山,翻譯家,作家。生于浙江省寧波市。1946年冬畢業(yè)于上海圣約翰大學英國文學系。譯作《第三帝國的興亡》(合譯)、《一九八四》《西方人文主義的傳統(tǒng)》《紅星照耀中國》等均有廣泛影響。
斯諾《紅星照耀中國》寫作經(jīng)歷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jù)地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jù)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記》的寫作。斯諾作為一個西方新聞記者,對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革命作了客觀評價,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報道。
斯諾同毛澤東、周恩來等進行了多次長時間的談話,搜集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一手資料。此外,他還實地考察,深入紅軍戰(zhàn)士和老百姓當中,口問手寫,對蘇區(qū)軍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風俗習慣等作了廣泛深入的調(diào)查。四個月的采訪,他密密麻麻寫滿了14個筆記本。當年10月底,斯諾帶著他的采訪資料、膠卷和照片,從陜北回到北平,經(jīng)過幾個月的埋頭寫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譯名為《西行漫記》或《紅星照耀中國》的報告文學終于誕生。
斯諾《紅星照耀中國》作品影響
《紅星照耀中國》不僅在政治意義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而且在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的藝術手法上也成為同類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畫、環(huán)境描寫以及敘事的角度幾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紅星照耀中國》中譯本出版后,在中國同樣產(chǎn)生巨大的反響,成千上萬個中國青年因為讀了《紅星照耀中國》,紛紛走上革命道路。
1937年10 月,《紅星照耀中國》首先在英國出版,一問世便轟動世界,在倫敦出版的頭幾個星期就連續(xù)再版七次,銷售10萬冊以上。世界輿論普遍認為這是一個杰作,標志著西方對中國的了解進入一個新時代。美國歷史學家哈羅德·伊薩克斯的調(diào)查說明,作為美國人對中國人印象的主要來源,《紅星照耀中國》僅次于賽珍珠的《大地》。《大地》使美國人第一次真正了解中國老百姓,而《紅星照耀中國》則使西方人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真實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說,一代美國人對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知識都是從斯諾那里得來的。
在《紅星照耀中國》中,斯諾探求了中國革命發(fā)生的背景、發(fā)展的原因。他判斷由于中國共產(chǎn)黨的宣傳和具體行動,使窮人和受壓迫者對國家、社會和個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須行動起來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一種思想武裝,有一批堅決的青年,所以能夠?qū)顸h的統(tǒng)治進行群眾性的斗爭長達十年之久。他對長征表達了欽佩之情,斷言長征實際上是一場戰(zhàn)略撤退,稱贊長征是一部英雄史詩,是現(xiàn)代史上的無與倫比的一次遠征。斯諾用毋庸置疑的事實向世界宣告:中國共產(chǎn)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yè)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著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照耀全世界。
《紅星照耀中國》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繪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紅軍戰(zhàn)士堅韌不拔、英勇卓絕的偉大斗爭,以及他們的領袖人物的偉大而平凡的精神風貌。他面對面采訪了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賀龍等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人和紅軍將領,結(jié)下了或淺或深的交情。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毛澤東。斯諾準確地把握到毛澤東同以農(nóng)民為主體的中國民眾的精神紐帶。沒有人比毛澤東更了解他們,更擅長綜合、表達和了解他們的意愿。這將深刻地制約著以后數(shù)十年中國現(xiàn)代化的進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這樣,斯諾對中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活的中國”,對普通中國百姓尤其是農(nóng)民即將在歷史創(chuàng)造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確的預言,他發(fā)現(xiàn)了隱藏在億萬勞動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斷言中國的未來就掌握在他們手中。
斯諾《紅星照耀中國》讀后感1000字
xx年前,紅色的中國布滿層層謎團。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懷著對中國革命與戰(zhàn)爭的重重疑問,孤身一人前往這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銅墻鐵壁般嚴密封鎖的革命戰(zhàn)略根據(jù)地。他探索紅色中國,將所見所聞一點一滴的真實記錄,匯編成一本書,書名是《紅星照耀中國》。
近日,我重讀經(jīng)典,內(nèi)心依舊澎湃不已。整本書以斯諾的第一視角,生動豐富地描述了紅色根據(jù)地大大小小的人物與事件,他通過搜集兩萬五千里長征的第一手資料,與革命領導人進行談話,運用文字的力量將這段波瀾壯闊、激情燃燒的歲月鮮活地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
斯諾的語言很平實,他沒有添加過多的修飾性的詞匯或者一些美化的文筆,即使樸實無華,但他筆下的人物卻有血有肉,帶著鮮明的特點。他記錄了一些革命領導者的事跡,如毛澤東、周恩來、賀龍、彭德懷、徐海東等,對主要的歷史事件也進行了敘述,如蘇區(qū)教育(比如紅軍大學)、人民抗日劇社、長征、西安事變等。正是通過他的文字,我們對國民黨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對橫亙在漫漫長征路上的艱難險阻有了更具象的把握,對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我亡國之禍的革命先驅(qū)更加心生敬畏。
斯諾對革命者的描寫狠狠地駁斥了國民黨,他們一直對外宣揚鼓吹共產(chǎn)黨人為“狂熱分子”、“無知土匪”、“強盜”。書中是這樣描述毛澤東的:“然而毛澤東還是一個精通中國舊學的有成就的學者,他博覽群書,對哲學和歷史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對于工作卻事無巨細都一絲不茍,他精力過人,不知疲倦,是一個頗有天才的軍事和政治戰(zhàn)略家。”對周恩來的著墨是“他頭腦冷靜,善于分析推理,講究實際經(jīng)驗”。“他無私地忠于一種思想和從不承認失敗的不屈不撓精神——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這個紅軍的故事和參加創(chuàng)建紅軍的一個人的故事中。”除此之外,還有黃埔軍校畢業(yè)身經(jīng)百戰(zhàn)、戰(zhàn)無不勝的林彪;使地主鄉(xiāng)紳聞風而逃的賀龍;九歲離家闖世界十七歲就帶領饑民攻打糧倉的彭德懷;洛浦、徐海東、劉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權等許許多多優(yōu)秀的領袖……通過他的敘述,我仿佛看到無數(shù)仁人志士在戰(zhàn)火紛飛的根據(jù)地,用火一般的熱情與鐵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撓,自信樂觀地堅持著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他們是一群有氣質(zhì)、有風度、有抱負、有力量的領導者!
一幕幕如畫卷般徐徐展開,雖沒有濃墨重彩的渲染,卻令人激動不已。毛澤東夜晚在燈前認真擺弄飛蛾、百姓們“似乎毫不例外地都在從容不迫地從事田間勞動”、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上戰(zhàn)士們嘶啞卻嘹亮的吶喊聲,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真實的蘇區(qū)、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部隊、一段令我們自豪與驕傲的歷史。
本書一經(jīng)發(fā)表,就產(chǎn)生了了巨大的反響。它駁斥了國民黨刻意扭曲的宣傳,向世界人民呈現(xiàn)了一個真實的中國革命。成千上萬的中國青年讀完這本書后,紛紛走上了革命道路。即使到了今天,它的影響力依然不曾消減。
斯諾寫道:中國共產(chǎn)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yè)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著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甚至照耀全世界。80年后,正如書中所言,革命事業(yè)已經(jīng)照耀了全中國,而中國也在共產(chǎn)黨的堅強領導下走上了繁榮富強的道路。
當我們坐在明亮的屋子里,當我們心安理得的接受著最完整的教育,當我們還在為各自的人生糾結(jié)忙碌著,也許沒有意識到,我們正過著充滿陽光與安定的美好生活。《紅星照耀中國》提醒著我,即使身處和平年代,不要忘記無數(shù)革命先驅(qū)曾在狼煙四起中橫刀立馬,在民哀國殤之時挺起了民族的脊梁,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沖鋒陷陣、赴湯蹈火。
斯諾《紅星照耀中國》讀后感1000字
久聞德加·斯諾和《西行漫記》的大名,今日有暇得以看到,第一眼看到這本書時,紅色的略呈灰灰的書的色調(diào),立即給人以“紅色”的感覺,更兼有歷史的厚重感,仿佛書面上一直有歷史風沙在吹,顯示出設計者的獨具匠心和對紅色中國那份歷史的把握。《西行漫記》又名《紅星照耀中國》,當時因為便于在“白色中國”發(fā)行才譯成西行漫記的,坦率地講,我更喜歡紅星照耀中國這個名字,覺得更有中國革命的特色,更有力度,更有影響力和沖擊力。
今年有幸去延安等西北地區(qū)參觀學習,所以對書中提到的很多景物都有直觀印象,那是一個什么地方呢,時過七十年了,依然屬于欠發(fā)達的地區(qū),同事們?nèi)ヒ惶?ldquo;面子上”都有反應,依然是一地干渴的黃土和太陽能曬開石頭的缺水區(qū)。
翻開書本,心就平靜下來了,作者平鋪直敘、娓娓道來他的西部之行,而一個個鮮活人物躍然紙上,一幅紅色蘇區(qū)斗爭圖浮現(xiàn)在眼前。作者運用歐美作家善用的描寫的手法,以平視的角度,樸實的筆觸給我們講述著那段歷史。樸實的語句卻將東西方文學的區(qū)別體現(xiàn)的淋離盡致,當時這樣的文章應該算作新聞或通訊了,而在今天就是一部傳記了。
樸實的語句卻感覺別樣而新鮮,外國人看中國的革命對每個讀者和關心中國的人來說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們還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寫別樣情景和人物的吧。
“他確乎有一種吸引力,似乎是羞怯、個人的魅力和領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產(chǎn)物”。這是對周恩來同志的描述。
“我開始有一點點懂得中國共產(chǎn)黨人為什么這樣長期地、這樣毫不妥協(xié)地、這樣不象中國人地進行戰(zhàn)斗。”這是作者對中國革命的初步認識和認同(當然象中國人地戰(zhàn)斗我們不知道是一個怎樣的戰(zhàn)斗)。
“在我看來,毛澤東是一個令人極感興趣而復雜的人。他有著中國農(nóng)民的質(zhì)樸純真的性格,頗有幽默感,喜歡憨笑”。這是對偉人毛澤東的描寫——是一個喜歡憨笑的人。
從他的記敘中也讓我們看到了極為難得看到的、很有點神秘色彩卻極為悲壯的西路軍的有關資料。西路軍的很多故事、當然也包括很多女紅軍戰(zhàn)士慘烈經(jīng)過至今仍在民間流傳,在中國革命史上可能是絕無僅有的,當年的殘酷是我們現(xiàn)代人無法想象,而那種信念、意志也令我們不能望其項背的。如果你感受過西北的風沙,有幸、有緣你可能在寧夏、青海依然能聽到當?shù)匕傩諏⒁环N樹叫“紅軍楊”,折斷樹枝略呈紅色的液體慢慢地滲出來,百姓們說那是當年紅軍的鮮血,每一節(jié)樹枝中間有一個非常規(guī)則的、鮮紅的五角星,百姓們說那是紅軍當年頭上的紅五星。這個故事是我聽來的,我們無須去分辯真假,而那段悲壯、慘烈的歷史卻是真實的,至今放在檔案里、在百姓中間口口相傳,而經(jīng)濟仍欠發(fā)達或者說貧困的當?shù)匕傩諏t軍的那份感情言語間聽來讓你落淚,你是男人也會的。
讓我們銘記那段歷史吧,珍惜今天所擁有的,跟一位美國人——斯諾一樣深愛這片紅色土地或者說更愛這片土地,因為我們是中國人。
斯諾《紅星照耀中國》經(jīng)典語錄
01、 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奮斗到底。——《紅星照耀中國》
02、 只內(nèi)戰(zhàn),不抗日,難道這是愛國?——張學良
03、 但愿潤之革命,早日成功。
04、只有當你了解中國的歷史在過去四分之一的世紀中所經(jīng)過的那種突出的孕育過程的時候,這個問題才能得到答復。這一孕育的合法產(chǎn)兒顯然就是現(xiàn)在這支紅軍。
05、幾百年來,中國的文人一直要努力凌駕于人民之上,躋身于高高在上統(tǒng)治人民大眾的一小批官僚階級之列——所憑借的手段就是把象形文字和僅有的一些知識據(jù)為己有,以此來控制鄉(xiāng)村的愚昧的武器,而不是用來啟蒙。但是新的孕育卻產(chǎn)生了一種現(xiàn)象——這個嬰兒不但要同“愚昧的大眾”共享知識,而且要把大眾理想化。
06、不論你對紅軍有什么看法,對他們的政治立場有什么看法(在這方面有很多辯論的余地!),但是不能不承認他們的長征是軍事史上偉大的業(yè)績之一。在亞洲,只有蒙古人曾超過它,而在過去三個世紀中從來沒有發(fā)生過類似的舉國武裝大遷移,也許除了驚人的土爾扈特部的遷徙之外,對此斯文·赫定在他的著作《帝都熱河》一書中曾有記述。
07、與此相比,漢尼拔經(jīng)過阿爾卑斯山的行軍看上去像一場假日遠足。另外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比較是拿破侖從莫斯科的潰敗,但當時他的大軍已經(jīng)完全潰不成軍,軍心渙散。
08、有一個很有造就的社會科學家名叫列寧。他曾寫道:“一般歷史,特別是革命的歷史,總是比最優(yōu)秀的政黨,最先進階級的最覺悟的先鋒隊所想象的更富有內(nèi)容,更多種多樣,更生動活潑。‘更巧妙’。
09、這是不言而喻的,因為最優(yōu)先的先鋒隊也這能表達幾萬人的意識、意志、熱情和想象;而革命卻是在人的一切才能特別高度和集中地表現(xiàn)出來的時候,由千百萬被最尖銳的階級斗爭所激勵的人的意識、意志、熱情和想象來實現(xiàn)的。”
10、幾百年來,中國的文人一直要努力凌駕于人民至上,躋身于高高在上統(tǒng)治人民大眾的一小批官僚階級之列——所憑借的手段就是把象形文字和僅有的一些知識據(jù)為己有,以此來作為控制鄉(xiāng)村的愚昧的武器,而不是用來啟蒙。但是新的孕育卻產(chǎn)生了一種現(xiàn)象——這個嬰兒不但要同“愚昧的大眾”共享知識,而且甚至要把大眾理想化。
11、不論他們有時候犯過多么嚴重的錯誤,不論他們的過火偏向造成了多大的杯具,不論他們在這個問題上或者是那個問題上的強調(diào)或者是重視有多么夸大,但是他們真誠的迫切的宣傳目標始終是要震撼,喚起中國農(nóng)村中的億萬人民,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在社會中的責任,喚起他們的人權意識,同儒道兩教的膽小怕事,消極無為,靜止不變的思想作斗爭,教育他們,說服他們,而且沒有疑問,有的時候也纏住他們,強迫他們起來為“人民當家做主”——這是中國農(nóng)村中的新氣象——而斗爭,為共產(chǎn)黨心中的具有正義、平等、自由人類尊嚴的生活而斗爭。
12、我的職位地位,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項是登記來圖書館讀報的人的名字,可是對他們大多數(shù)人來說,我這個人是不存在的。在那些來閱覽的人當中,我認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運動頭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羅家倫等等,我對他們極有興趣。
13、我打算去和他們攀談政治和文化問題,可是他們都是些大忙人,沒有時間聽一個圖書館助理員說南方話。
14、我一邊和周恩來談話,一邊深感興趣地觀察著他,因為在中國,像其他許多紅軍領袖一樣,他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
15、他個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結(jié)實,盡管胡子又長又黑,外表上仍不脫孩子氣,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熱情。
16、他確乎有一種吸引力,似乎是羞怯,個人的魅力和領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產(chǎn)物。他講英語有點遲緩。他對我說已有五年不講英語了,這使我感到驚訝。
17、周恩來是個大官僚家庭的兒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親是個杰出的教書先生,母親不同凡俗,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個讀書人的,因為他從很小的時候起就表現(xiàn)出有突出的文學天府。
18、但是,像他的同輩的許多其他人一樣,他在民族覺醒的時期里受的教育,使他的興趣從文學轉(zhuǎn)移到別的方面去了。第一次革命以后,中國的單純的新文化運動開始有了比較嚴重的產(chǎn)物萌芽,這是周恩來便被卷到了社會革命運動中去,這個運動將使中國受到觸及靈魂深處的震動。
19、周恩來26歲就成了廣州政治生活中的一個領袖人物,被任命為著名的黃埔軍校秘書,做了布留赫爾將軍的親信,布留赫爾將軍當時是黃埔軍校的第一號俄國顧問,現(xiàn)在是蘇聯(lián)遠東紅軍司令。對當時擔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來說,這個年輕的共產(chǎn)黨員是個克星。但是蔣介石還是不得不任命他為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那是因為周恩來在激進的學員中間影響很大。
20、這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最有聲有色的一次政變。
21、背棄古代中國的基本哲學,中庸和面子哲學;無可比擬的吃苦耐勞的能力;無私地忠于一種思想和從不承認失敗的不屈不撓的精神——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這個紅軍的故事和參加創(chuàng)建紅軍的一個人的故事中。
22、我暗自想,周恩來一定是個狂熱分子,因此我想尋找這必有的神色。但是如果說有這種神色的話,我卻沒有發(fā)覺出來。他談吐緩慢安詳,深思熟慮。
23、因此,周恩來給我的印象是,他頭腦冷靜,善于分析推理,講究實際經(jīng)驗。他態(tài)度溫和地說出來的話,同國**宣傳九年來污蔑共產(chǎn)黨人是什么“無知土匪”,“強盜”和其他愛用的罵人的話,形成了奇特的對照。
24、不知怎么,當他陪著我走過安靜的鄉(xiāng)間田埂,穿過芝麻田,成熟的小麥田,沉甸甸的垂著穗的玉米田,回到百家坪去時,他似乎是一點也不像一般所描繪的**。
25、相反,他倒顯得真的很輕松愉快,充滿了對生命的熱愛,就像神氣活現(xiàn)地仿佛一個大人似得跟在他旁邊走得“紅小鬼”一樣,他的胳膊愛護地搭在那個“紅小鬼”的肩上。
26、他似乎很像子南開大學時期演講時飾演女角的那個青年——因為在那個時候,周恩來面目英俊,身材苗條,像個姑娘。
27、他顯然是中國人中間最罕見的一種人,一個行動同知識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純粹知識分子。他是一個書生出生的造反者。
28、沒有什么人給他出主意,因此他到上海的時候唯一的武裝是他的革命決心和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
29、總**的號召得到了一致的響應,這對外國帝國主義在中國這個最大堡壘里過慣太平日子的居民卻是一次可怕地經(jīng)歷。
30、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全落入劉龍火先生的掌握之中,也同樣落在他得那些外貌強悍的同志的掌握之中,他們開始從附近的窯洞里陸續(xù)過來。他們穿著同樣的裝束,帶著同樣的武器,好奇地看著我,聽見我說話的怪腔怪調(diào),都呵呵大笑。
31、劉龍火拿煙,酒,茶來招待我,向我提出無數(shù)的問題。他和他的朋友們非常好奇地翻看我的照相機,鞋子,毛襪,我的布短褲的質(zhì)料,不時發(fā)出贊美的聲音;對于我的卡其布襯衫的拉鏈,更是贊不絕口。總的印象似乎是:我的行頭不論看起來是多么可笑,顯然非常實用。我不知道“共產(chǎn)主義”在實踐上對這班人意味著什么,我準備眼看著我的這些東西很快地被“共產(chǎn)”——但是當然沒有發(fā)生這種事情。我?guī)缀蹩梢钥隙ǎ沂艿絿烂軝z查的目的是為了要證實他們以前的一種看法:洋鬼子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