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思錄》簡介、讀后感
《沉思錄》是公元2世紀后期古代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傳下來的一部個人哲學思考錄,主要思考人生倫理問題,兼及自然哲學;是奧勒留所作的一本寫給自己的思想散文集。這本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內(nèi)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所寫,是斯多葛派哲學(斯多亞哲學)的一個里程碑。
《沉思錄》推薦理由
《沉思錄》是古羅馬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這本自己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內(nèi)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所寫,是斯多葛派哲學的一個里程碑。《沉思錄》來自于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身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欲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馬可奧勒留在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guān)系,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nèi)心的平靜,要摒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
《沉思錄》內(nèi)容簡介
《沉思錄》來自于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身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欲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馬可·奧勒留在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guān)系,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nèi)心的平靜,要擯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
馬可·奧勒留把一切對他發(fā)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惡,認為痛苦和不安僅僅是來自內(nèi)心的意見,并且是可以由心靈加以消除的。他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思考,熱誠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yōu)秀的品質(zhì),果敢、謙遜、仁愛……他希望人們熱愛勞作、了解生命的本質(zhì)和生活的藝術(shù)、尊重公共利益并為之努力。《沉思錄》是一些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
《沉思錄》作者簡介
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公元121—180年)著名的“帝王哲學家”,古羅馬帝國皇帝,在希臘文學和拉丁文學、修辭、哲學、法律、繪畫方面受過很好的教育,晚期斯多葛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奧勒留也許是西方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哲學家皇帝。自青年時代起即三度出任執(zhí)政官,并在40歲(161年)時成為擁有全權(quán)的皇帝。但是,他堅持同養(yǎng)兄維勒斯一道繼承皇帝之位,形成羅馬帝國的歷史上第一次由兩位具有同等地位和權(quán)力的皇帝共執(zhí)朝政。他為帝國夙興夜寐地勤勉工作,作為體恤民情的法律實踐者,他頒布大量法令,作出諸多司法決定并從民法當中刪除不合理的條款,作為統(tǒng)帥,他為平定兵患動亂而風塵仆仆征戰(zhàn)四方,并最終死于軍中。利用辛勞當中的片暇,他不斷寫下與自己心靈的對話,從而著就了永懸后世的《沉思錄》。他是一個比他的帝國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奮工作最終并沒有能夠挽救古羅馬,但是他的《沉思錄》卻成為西方歷史上最為感人的偉大名著。
《沉思錄》創(chuàng)作背景
馬可·奧勒留在位的二十年是一個戰(zhàn)亂不斷、災難頻繁的時期,在他統(tǒng)治的大部分時間里他是在帝國疆域或行省的軍營里度過。而《沉思錄》的內(nèi)容大部分就是他在這期間鞍馬勞頓中寫成的,利用辛勞中的片暇,寫下與心靈的對話。同時,馬可·奧勒留·安東尼是著名的“帝王哲學家”,他在希臘文學和拉丁文學、修辭、哲學等方面受過良好的教育。
《沉思錄》作品影響
通過《沉思錄》這傳世之作,古代斯多葛派哲學精神得以流傳至現(xiàn)代。
馬可·奧勒留的著名代表作《沉思錄》具有極其豐富的道德修養(yǎng)內(nèi)涵,通過對《沉思錄》道德修養(yǎng)思想的分析,可以充分挖掘出其對當代公民道德素質(zhì)培養(yǎng)的現(xiàn)代價值,以期對當前建設社會主義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和諧社會有一定的啟示作用。馬可·奧勒留的道德修養(yǎng)在其本質(zhì)上仍與基于歷史社會生產(chǎn)力和社會生活基礎之上的人的現(xiàn)實具體需要有所偏離,其根本目的和落腳點并不是為了人民的普遍利益,而是為了維護剝削階級的利益,因此,其道德倫理思想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凡事物都有兩面性,我們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積極作用。馬可·奧勒留在《沉思錄》中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的道德修養(yǎng)思想,尤其是個人自覺修養(yǎng),對于我們今天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公民道德建設系統(tǒng)工程,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沉思錄》評價
1992年,我問克林頓,除了《圣經(jīng)》,哪本書對他影響最大。他略微沉思了一下,回答說:“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蓋瑞·威爾斯(《紐約書評》第45卷第15號)
這不是一本時髦的書,而是一本經(jīng)久的書,買來不一定馬上讀,但一定會有需要讀它的時候。近兩千年前有一個人寫下了它,再過兩千年一定也還會有人去讀它。—— 何懷宏
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床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 —— 溫家寶 《沉思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甜美、憂郁和高貴。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nèi)ミ^更加美好的生活。
《沉思錄》讀后感
奧勒留作為古羅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歲時繼承王位,卻遇內(nèi)憂外患,沒什么好日子過。他戎馬倥傯一生。作為軍人,他戰(zhàn)功赫赫;作為皇帝,他關(guān)心百姓,普建慈善機構(gòu),甚至出售私人珠寶用于賑災。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學,在于這部《沉思錄》。《沉思錄》成為古羅馬哲學斯多亞派的最后一部典籍,與古羅馬人注重實踐、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為《沉思錄》,奧勒留被稱為“偶像們的偶像”。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可以通過眼睛看世界,但是卻難以看清自己,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真誠的心態(tài),超凡的勇氣。在《沉思錄》里,作者似乎是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里頭的自己,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nèi)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己與自己的交談,這是對自己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說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guān)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總是這樣在書中深深地拷問自己。
溫總理說:“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床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是的,這是一部黃金之書,它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去幫助人們過更好的生活。
文中的每一句話充滿著人生的大哲理與學問,有許多我是不明白的,所以總要思考著。我也就帶著思考讀完了這一本書,讀完后,還沉浸在其中,還在思考。我似乎漸漸明白了溫總理為什么把這本書放在床頭,為什么每天都在讀,讀了100遍。《沉思錄》讓我初步地領悟了人生,讓我思考人生。它其中蘊涵的哲理不是讀一遍就能明白的,需要不斷地讀,不斷地思考,才能真正領悟到真諦。《沉思錄》帶給了我精神上的成長。
《沉思錄》讀后感
前段時間,正在讀大學的女兒送我一本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使我受益頗多。最初吸引我的是作者的雙重身份,馬可·奧勒留是古羅馬帝國的皇帝,同時還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這讓我不禁想起了柏拉圖一直所期望的“哲學王”。柏拉圖說過:“唯有哲學家為城邦之主,城邦方有生之希望,得見天日。”也就是說他認為只有自身品行端正、學識淵博且精通哲學的君主才能建立“理想國”。
馬可·奧勒留無疑具備前述所有的優(yōu)秀品質(zhì),只是盡管他竭忠盡智,夙興夜寐,憑他一己之力也無法挽救古羅馬帝國江河日下的頹勢。他的一生都在應付帝國危機中度過,身先士卒,征戰(zhàn)四方。但是在他的戎馬一生中,馬可·奧勒留從未停止他對人生真諦的思考。他在轉(zhuǎn)戰(zhàn)南北的征程中,思考人生,與自己的靈魂對話,并將他的感悟?qū)懗芍鳌冻了间洝妨鱾髑Ч拧?/p>
《沉思錄》中并沒有很多華麗的詞藻,平實的語言淺顯易懂,但是卻深入淺出地闡述著世界的本源、規(guī)律以及人生的哲理,字里行間傳遞出一股浩然之氣,令人高山仰止。在我看來,理性、德行、自然是本書的關(guān)鍵詞。作者認為,人最優(yōu)秀的品質(zhì)在于理性,他將其視為人與其它物種存在的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行事若能遵從理性,不急不躁,保持內(nèi)心的純凈正直,即使你隨時可能放棄生命也無所畏懼。”感性的人如溪流,清澈且慷慨激昂,理性的人如湖泊、海洋,深沉睿智,能容天下事,能匯天下人。只有隨時保持理性,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準確的判斷力,不至于做出草率的決定。
馬可·奧勒留作為一位君王,還非常看重人的德行,他時常向身邊的人學習,來反思自己的不足,他的著作對于個體性格的養(yǎng)成和修養(yǎng)的提高有不可估量的幫助。他為后世提供了這樣一個楷模:無論命運將什么事情加注于他,他都懷著崇敬接受;不玷污內(nèi)心的神明,不讓各種妄念攪擾它,而是保持寧靜,規(guī)規(guī)矩矩地侍奉它,不說違背真理的話,不做違背正義的事。即使別人都不相信他的生活簡樸、謙虛和滿足,他也絕不動怒,終其一生不偏離這條道路,循著這條路,他將獲得純粹、寧靜。
生活中會有各種紛擾和誘惑,已過不惑之年的我要努力成為這樣的人:樸素、善良、嚴肅、不做作、愛正義、恪盡職守。這是我在閱讀本書后,對自己的要求,也算是一些感悟。
沉思錄經(jīng)典句子
1、永遠記住:你的心靈是不可征服的。
2、毫不狂妄地接受,毫不躊躇地放棄。
3、減少妄念,不必需的動作也就無從而生。
4、內(nèi)心的寧靜是心靈進入井然有序的狀態(tài)。
5、從我的祖父維勒斯,我學習到弘德和制怒。
6、習慣不加以抑制,就會變成生活的必需品。
7、如果你能敏銳地觀察,就能明智地調(diào)查和判斷。
8、全都是朝生暮死的,記憶者與被記憶者都一樣。
9、和我同進入這個世界的人,其中有多少已經(jīng)離去。
10、不要只注重形式上的修辭而放棄了實質(zhì)上的思考。
11、毫不炫耀地接受財富和繁榮,同時又隨時準備放棄。
12、讓身體擁有感覺,讓靈魂有所歸依,讓理性遵從法則。
13、使行為高貴,使動機純正,摒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
14、經(jīng)常把自己呈現(xiàn)在神靈面前的人,實際是已經(jīng)與神同在了。
15、對整個蜂群都沒有用的東西,不會給其中一只蜜蜂帶來好處。
16、為自己復仇的最佳辦法,就是不要變成像對你做惡的那個人一樣。
17、對每件事的精力分配要做到與其價值相符,而且在比例上要適當。
18、一個好人是不要窺察別人內(nèi)心的黑暗,而是“目不斜視地直赴目標”。
19、這是一個羞愧:當你的身體還沒有衰退時,你的靈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
20、驅(qū)散想像,克制欲望,消除嗜好,把支配能力保持在它自己的力量范圍之內(nèi)。
21、不要以惡報惡,而是要忍耐和寬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這就是人的義務。
22、假如一件事的確值得去說或去做,那么就請不要反復思量是否符合你的身份。
23、要像是一個全心信賴神祇,既不驕縱凌人亦不甘為奴仆的人那樣打發(fā)你的余生。
24、以最善的方式生活,這種力量在于靈魂,只要它對無關(guān)緊要的事物采取漠然的態(tài)度。
25、人們相互蔑視,又相互奉承,人們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別人,又各自匍匐在別人面前。
26、過一種獨居自在的生活,理性的特征是于自己的正當行為及其所產(chǎn)生的寧靜和平怡然自得。
27、我還學得了如何接受朋友們的恩惠,既不可因此而喪失自尊,亦不可漠然地視為事之當然。
28、其實一個人只要把握住自己所有的東西,哪怕只是一丁點,他就能過上一種內(nèi)心靜謐的生活。
29、如果在你的肉體還沒有死亡的時候,你的靈魂就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那么這是一種莫大的恥辱。
30、趕快奔向目標,并且如果你珍惜你自己,趕快放棄一切妄念,趁著尚可為力的時候救救自己吧!
31、無論快樂抑或痛苦,都不要讓肉體的騷動擾亂了你的靈魂,因為靈魂才是起指導和支配作用的。
32、鏟除“我是受了傷害”的觀念,受傷害的感覺立刻就消滅了,鏟除那感覺,傷害立刻也就消滅了。
33、如果你對上天恩賜與你的有限的物質(zhì)份額心滿意足的話,那么你就不會再對有限的生命時間存有遺憾。
34、絕不成為悲劇人物,絕不苦痛呻吟,絕不企求幽獨,亦絕不希冀塵囂;他的一生無所追求,亦無所閃避。
35、擺出一副歡喜的面孔,不需求外來的幫助,亦不需要別人所能給你的寧靜。自己站起來,不要別人扶起來。
36、在不必要時不可常對任何人說,或在信里說:“我太忙了!”也不可以此為借口而逃避我們對人應盡的義務。
37、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特別是當他在心里有這種思想的時候。
38、遇事不慌,臨事不懼,從容不迫但亦不拖延,從不手足失措,從不沮喪,從不強做笑容,更從不發(fā)脾氣或是猜疑。
39、在這個漆黑一片、污穢不堪并變幻無常的物質(zhì)世界和時間洪流之中,有什么東西值得我們高度評價和孜孜以求呢?
40、每個人都只活于當下,而當下是一個無法被分割的點。人生的其他部分要么就是既成的過去,要么就是未定的將來。
41、那些與我們生活在一起的人都不遺余力地展現(xiàn)出他們各自的美德,是最令人愉快的事情。永遠將這些印象置于眼前。
42、不要對事物抱一種那錯待你的人所抱的同樣的意見,或者抱一種他希望你有的意見,而是要按其本來面目看待事物。
43、一方面能足夠強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質(zhì),正是一個擁有一顆完善的、不可戰(zhàn)勝的靈魂的人的標志。
44、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接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guān)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人的靈魂。
45、丟開你的意見,那么你就丟開了這種抱怨:“我受到了傷害。”而丟開“我受到了傷害”的抱怨,這傷害也就消失了。
46、不要浪費你的殘生去空想別人的事,除非你能把那些空想聯(lián)系到共同的目標上去,因為那實在是耽誤了你做別的事情。
47、你是個老年人了,不要再做奴隸,不要再做被各種私欲所牽扯的傀儡,不要再令他怨恨現(xiàn)世的命運,并且恐懼未來的命運。
48、我們有權(quán)利對事物不發(fā)表任何意見,更有權(quán)利使我們的靈魂不受騷擾;因為事物本身并沒有迫使我們形成判斷的天然能力。
49、做事不可遲緩,言談不可雜亂,思想不可游移,靈魂不可完全傾注于自身,或者過分焦躁不安,生活中不可始終忙碌不止。
50、如果不管別人心靈里進行著的是什么事,一個人便很難得不快樂;但是如果不密切注意自己心靈的活動,則必定是不快樂的。
51、不要去注意別人心里在想什么,一個人就很少會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們自己內(nèi)心的活動的人卻必然是不幸的。
52、無論什么事情對你發(fā)生,都是在整個萬古永恒中就為你預備好的,因果的織機在萬古永恒中織著你和與你相關(guān)聯(lián)的事物的線。
53、惟一能從一個人那里奪走的只是現(xiàn)在。如果這是真的,即一個人只擁有現(xiàn)在,那么一個人就不可能喪失一件他并不擁有的東西。
54、記住:過了今生今世,人就再也得不到什么來生來世。眼前的人生,對誰都無二致。我們浪費或得到的,恰恰都是正在飛逝的光陰。
55、世間事,稍縱即逝!對整個宇宙而言,這些事物的主體消失不見了,而對時間進程而言,則是對這些事物記憶的模糊直至徹底遺忘。
56、吾人所加諸任何行動的注意力,應有適當?shù)膬r值觀念及比例觀念作為準繩。這樣,你便永遠不會內(nèi)心歉疚,如果你對于次要的事情不過分地枉費精神。
57、只要將你的成見與不滿拋到一邊,那么你就不會再有這樣的抱怨:我被傷害到了。而只有你把這樣的抱怨拋諸腦后,你所受到的傷害才能最終煙消云散。
58、長壽的與夭折的人所放棄的是一樣的多;因為一個人所能被剝奪的只有“現(xiàn)今”,事實上只有這個是他所有的,而他所沒有的東西,他當然也不會失掉。
59、命運之神賜給他的生活上的享受,他一概接受,既不得意揚揚,亦不覺受之有愧,有的享受的時候盡量享受,視為當然,沒的享受的時候亦不覺得遺憾。
60、你是由三種東西組成的,一個小小的身體,一點微弱的呼吸(生命),還有理智。前兩種東西屬于你是僅就照管它們是你的義務而言;而只有第三種東西才真正是你的。
61、所以從今以后,你應該退隱到自己那塊小天地里去,不要過分緊張、不要急躁,要從容自持,要像一個人,一個有人性的人,一個公民,一個塵世凡人那樣地去面對人生。。
62、你沒有閑空或能力閱讀,但是你有閑空或能力防止傲慢,你有閑空超越快樂和痛苦,你有閑空超越對虛名的熱愛,不要煩惱于愚蠢和忘恩負義的人們,甚至不要理會他們。
63、絕不要去猜測別人的心里在想什么,琢磨別人的心思得的人從來都不是幸福的人。每個人都應該關(guān)注自己的內(nèi)心的所思所想,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是很可悲可嘆的。
64、貪圖虛名之人,喜歡把別人對他的溢美之詞歸功于自己的功德;貪圖享樂之人,則喜歡把自我的感覺當成自己的善行;真正理性之人,應該把自己的行為看成自己的真善。
65、任何事,凡是強迫你違背諾言、放棄榮譽,令你懷恨,猜疑,或是詛咒任何人,要你扮演一個偽善者,引誘你追求需要墻壁帷幄來掩蔽的享樂,你都不要認為是于你有益的事。
66、人們都在為自己尋找著隱退之路,尋找一種隱居于鄉(xiāng)野、海濱或山林的生活,無論一個人退到什么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內(nèi)心靈魂深處那樣能獲得更多的寧靜并擺脫所有的煩惱。
67、最能培養(yǎng)高尚胸襟的事,莫過于對人生遭遇的一切,作確實而有條理的研究,從而參究這宇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東西;當前的事物對這宇宙有何效用、有何價值,對人有何價值?
68、如果你做你生活中的每一個行為都仿佛是它最后的行為,排除對理性命令的各種冷漠態(tài)度和強烈厭惡,排除所有虛偽、自愛和對給你的那一份的不滿之情,你就將使自己得到解脫。
69、一些事物倉促降臨,而另一些事物則飛逝而去;即使是那些剛剛降臨的事物,其中有一部分也已經(jīng)歸于消亡。運動和變化不斷地更新著這個世界,恰如連續(xù)性的時間進程在不斷更新著歲月。
70、真正的美,源于自身的內(nèi)在美。這種美的全部原因皆來自于它本身,而外在的溢美之詞并不能成為它美的原因。任何事物既不會因人們的夸贊而變得更好,也不會因為人們的貶低而變得更壞。
71、死亡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其實就是一堆生物的組成元素解體而已。既然在事物不斷變化的過程中不會使元素本身受損,那么我們又何必去牽掛和擔憂所有組成人體的這些元素的變化和分解呢?
72、記住你已經(jīng)把這些事情推遲得夠久了,你從神靈得到的機會已經(jīng)夠多了,但你沒有利用它。你只有有限的時間,如果你不用這段時間來消除你靈感上的陰霾;它就將逝去,你亦將逝去,并永不復返。
73、對你曾研習過的技藝應該始終熱忱不減,而且要做到心無怨言,雖然它本身并不豐富多彩;以那些把自己全部靈魂寄托給神靈的人為榜樣,讓你的余生就這樣安然度過,既不要做一名暴君,也不要做任何人的奴才。
74、以愉快的心情等候死亡,須知一切生物都由幾種原質(zhì)組成,死亡不過是那幾種原質(zhì)的解體而已。如果每一件東西不斷地變成為另一件東西,其間并沒有什么可怕,那么一個人對于一切事物之變動與解體又何需恐懼?
75、由于欲望而產(chǎn)生的過錯比由于憤怒而產(chǎn)生的過錯更為可厭。因為激于憤怒的人之違反理性,好像是很苦痛的,不自覺地良心不安;但是由欲望而犯過錯的人,被快感所挾持,好像是在做錯事之際有一點較為放縱、較為缺乏男子氣的樣子。
76、一般人隱居在鄉(xiāng)間、在海邊、在山上,你也曾最向往這樣的生活。但這乃是最為庸俗的事,因為你隨時可以退隱到自己心里去。一個人不能找到一個去處比他自己的靈魂更為清靜--尤其是如果他心中自有丘壑,只消凝神一顧,立刻便可獲得寧靜。
77、你碰到的外部事物使你分心嗎?給出時間來學習新的和好的東西而停止兜圈子吧。但你也必須避免被帶到另一條道路。因為那些在生活中被自己的活動弄得精疲力盡的人也是放浪者,他們沒有目標來引導每一個行為,總之他們的所有思想都是無目的的。
78、不要不情愿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shù)目紤],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同時,也歡樂吧,不尋求外在的幫助也不要別人給的安寧。這樣一個人就必然筆直地站立,而不是讓別人扶著直立。
79、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小心翼翼,嚴肅而不虛矯,要懷著慈悲、自由與公道,不可稍存其他的念頭。你可以做到這一點,如果你在一生中做每一件事都像是做最后一件事一般,避免一切粗心大意,避免一切違反理性的感情激動,避免一切虛偽、自私,以及對自己一份命運的抱怨。
80、是符合本性的事情,就都值得去說,值得去做。不要受責備或流言的影響。如果你認為說得對、做得好,那你就不要貶低自己。別人有別人的判斷方式,有自己的特殊傾向,不要去理會他們。徑直走自己的路,按照你自己的本性,遵循共同擁有的本性。因為此二者只有一條共同的唯一的路。
81、人生之過程不過是一個點,其本質(zhì)是變動的,其知覺是模糊的,其整個身體構(gòu)造是易于腐朽的,其靈魂是一個漩渦,命運是不可測度的,名譽是難以斷定的。簡言之,身體方面的事物像是一條河之逝水,靈魂方面的事物像是夢、像是云霧;人生是一場戰(zhàn)斗,又是香客的旅途,死后的名譽只是被人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