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歷的意思是中國傳統(tǒng)上使用的夏歷,而在天文學(xué)中認(rèn)為夏歷實際上是一種陰陽歷。中國從辛亥革命后即自民國元年采用陽歷,故又名曰“國歷”。為與中國舊歷相對稱,故又名曰“新歷”。1949年正式規(guī)定公元紀(jì)年。

公歷:
公歷是國際通用的歷法,又稱格列歷,屬于陽歷的一種,常直接稱為陽歷。陽歷又名太陽歷,系以地球繞行太陽一周為一年。格列歷為西方各國所通用,故又名西歷。格列歷前身是儒略歷,1582年羅馬天主教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把全面儒略歷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為格列歷10月15日,中間銷去10天。同時修改了儒略歷置閏法則。地球繞太陽一周實際為365.24219天(太陽年),按一年365天計算,每年少0.24219天,每隔4年少0.96876天,每隔400年則少96.876天,因此,400年中需置97個閏年。閏年在2月末加上一天全年366天。這樣經(jīng)過3333年才有一天的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