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夫卡作品《變形記》簡介、讀后感
《變形記》是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創(chuàng)作的中篇小說。《變形記》在整體上是荒誕的,這個看似荒誕古怪的故事正是當時人們生存狀態(tài)的一種寫照。在金錢社會中,競爭異常激烈,生存的壓力使許多人精神被扭曲、摧毀。
《變形記》中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銷員,長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撐著整個家庭的花銷。當薩姆沙還能以微薄的薪金供養(yǎng)他那薄情寡義的家人時,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長子,父母夸獎他,妹妹愛戴他。當有一天他變成了甲蟲,喪失了勞動力,對這個家再也沒有物質貢獻時,家人一反之前對他的尊敬態(tài)度,逐漸顯現出冷漠、嫌棄、憎惡的面孔。父親惡狠狠地用蘋果打他,母親嚇得暈倒,妹妹厭棄他。漸漸地,薩姆沙遠離了社會,最后孤獨痛苦地在饑餓中默默地死去。
卡夫卡以自己獨特的藝術筆調,用象征、細節(jié)描寫等手法對“人變成甲蟲事件”進行藝術再造,使作品呈現出荒誕、不可思議的基調。
《變形記》中薩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個物質極其豐裕、人情卻淡薄如紗的時代里處于底層的小人物命運的象征。小說以主人公變?yōu)榧紫x這一荒誕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圖、對金錢頂禮膜拜、對真情人性不屑一顧,最終被社會擠壓變形的現實,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真實的社會生活。
《變形記》完成于1912年,1915年首次發(fā)表在月刊《白色書刊》10 月號上。
卡夫卡作品《變形記》推薦理由
現代主義文學的開山鼻祖——卡夫卡短篇小說精選集。卡夫卡創(chuàng)作中的主題:恐懼、異化和對外在的懷疑。在荒誕的、不合邏輯的世界里描繪“人類生活的一切活動及其逼真的細節(jié)”,這正是卡夫卡的天賦所在。
《變形記》是一個看上去荒誕,內里卻透小人的無奈與悲哀的故事。
主人公的變形所反映的不僅是形體的變形,更是心理的變形、人性的變形。作者卡夫卡的寫作技巧與思想深度在其中得到了全面的展現。
卡夫卡被譽為“現代文學的魔法師”、“20世紀*秀的作家之一” 。他的小說全部都是關于人類世界這個龐大的寓言體系的一部分,他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卡夫卡用簡潔的文字和深刻的象征洞悉人們生活的虛無、矛盾和荒謬,剖析人性的孤獨、脆弱和絕望,以不朽而精辟的真知揭示生命及其生命置身其中的世界的所有真相。
《變形記》收入了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作品“變形記”等短篇小說數篇。這些作品內容豐富,構思精妙,文筆流暢,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不能把它當作尋常的小說,只有仔細研讀,才能領略到作者那獨特的寫作風格及思想內涵。
卡夫卡作品《變形記》內容簡介
本書為卡夫卡的中短篇小說精選集,其代表作《變形記》表現了卡夫卡創(chuàng)作中的主題:恐懼、異化和對外在的懷疑。《變形記》講的是推銷員格里高爾由于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突然變成了使家人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故事,盡管還有人的情感與心理,但蟲的外形使他化為異類,變形后被世界遺棄使他的心境極度悲涼,幾次努力試圖與親人以及外界交流失敗后,等待他的只有死亡。借以揭示人與人之間——包括倫常之間,表面上親親熱熱,內心里極度孤獨和陌生的實質。讀來雖荒謬不經,卻是震撼人心,他的變形折射了西方人當時真實的生存狀態(tài)。在荒誕的、不合邏輯的世界里描繪“人類生活的一切活動及其逼真的細節(jié)”,這正是卡夫卡的天賦所在。
卡夫卡作品《變形記》作者簡介
卡夫卡(1883—1924) ,奧地利業(yè)余小說家,生前默默無聞,死后卻被整個世界膜拜。主要作品有三部長篇小說《失蹤者》 (亦作《美國》 ) 、 《審判》和《城堡》 ,以及短篇小說《變形記》 《地洞》 《饑餓藝術家》和《萬里長城建造時》等,可惜作品生前多未發(fā)表。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征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huán)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
作品有:《美國》、《城堡》、《訴訟》、《變形記》、《判決》、《饑餓藝術家》、《一次戰(zhàn)斗紀實》、《中國長城建造時》、《往事一頁》、《城徽》、《塞壬的沉默》、《一道圣旨》等。
卡夫卡作品《變形記》創(chuàng)作背景
時代背景
卡夫卡生活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動蕩不安、物質主義盛行的年代,他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捷克共和國的首都布拉格,而當時的布拉格正處在激烈的民族沖突與動蕩中,“社會主義、猶太主義、德國民族主義、玩世不恭的思想、人道主義、以及一切虛假的世界主義等各種信念都相互沖突”。
家庭背景
卡夫卡出生于奧匈帝國統(tǒng)治下的波希米亞(今捷克)的布拉格,父母都是講德語的猶太人。父親海爾曼原為鄉(xiāng)下屠夫的兒子,依靠艱苦創(chuàng)業(yè),白手起家,成為一個百貨批發(fā)商。他由于未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因而知識貧乏、頭腦簡單而務實,并且為人偏執(zhí)、專橫粗暴,在家庭中對妻子和孩子實行家長式專制統(tǒng)治。卡夫卡一直生活在“專制猶如暴君”般的“父親的陰影”中。
卡夫卡在36歲時,曾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給父親寫了一封達幾十頁的長信,流露出對父親的極端恐懼心理。父親對卡夫卡的教育手段是“罵、威嚇、諷刺、獰笑”。
卡夫卡在《致父親的信》中曾提到他欣賞一位猶太演員洛伊,而父親卻以不屑一顧的語氣和可怕的方式將那演員比做一只甲蟲。
卡夫卡將寫作視為生命。1913年1月2至3日,卡夫卡寫給女友菲利斯的信中直率地表達了自己和創(chuàng)作的關系:他只有通過寫作,才能維系生命。
卡夫卡作品《變形記》作品影響
創(chuàng)作啟蒙
長篇小說《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受《變形記》作品的啟示,完成了平生第一篇名副其實的小說《第三次無奈》。
同名舞臺劇
短篇小說《變形記》被日本戲劇導演平田織佐改編成同名舞臺劇《變形記》。
語文教材
《變形記》譯本被收入上海、廣東等省市的高中語文教材和一些大學的教材。
卡夫卡作品《變形記》作品評價
卡夫卡的敘述節(jié)奏考驗人閱讀耐心,但作家正是要通過這樣的節(jié)奏來加重讀者閱讀的壓力,很多人并不能意識這樣的敘述與它的意義密不可分。《變形記》令人震撼的是,卡夫卡將冷酷推至極致的能力。——人民網
《變形記》是一篇“表現‘異化’主題的代表作”。——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曾艷兵
《變形記》是20世紀最為異類的經典作品之一,給整個世界文學帶來的啟示和變化,無異于一粒種子和數年后滿布各國的一片糧禾,一粒星火與幾乎燎原了整個世界的一片紅光。——作家閻連科
《變形記》是“無情或純自我孤獨的象征”,因為人變成了甲蟲,不會說話,沒有表情,失去了和外界的交流,但是他又保留了人類所有的情感,因此他的孤獨感就能令人感到更加的凄慘可悲。——20世紀世界作家馬克斯·勃羅德
在《變形記》中,卡夫卡已達到大師的高度:他寫出了一部自己再也不能超越的作品,因為再沒有任何東西能超越《變形記》這部本世紀偉大完美的著作。——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埃利亞斯·卡內蒂(Elias Canetti)
卡夫卡作品《變形記》讀后感1000字
今天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覺得心中的壓抑感像巨石一樣壓在我的身上。拘束,壓抑,扭曲,種種感覺把我捆住了,周身動探不得,仿佛變成甲蟲的不是哥里高爾而是我,是我拘束在巨大的皮沙發(fā)下,動探不得。
曾經見過卡夫卡的照片。還是蠻帥氣的,只是一雙大大的眼睛中,充滿了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絕望?遠遠不止。許是扭曲的絕望吧。他,是被一生的孤獨所造就的巨人;他,站的太高太高,他的眼睛從我們所無法達到的高度往下俯瞰,看到了整個人類的絕望。
《變形記》,以一種絕望的筆調開頭。主人公在一夜好夢結束之后,發(fā)現自己變成了一只大甲蟲。全家都因此惶恐。還不夠絕望嗎?我以為這就是最絕望的事。不單單如此,絕望之中還有孤獨:一個人的孤獨,一家人的惶恐,全人類的絕望。惶恐之后,余下的辦法只有一個--------接受。習慣了就好。到這里,在絕望的大山中似乎看到了一塊希望的石頭。淡淡的愛意出現了,妹妹細心的照顧,母親溫暖的語言,都讓主人公看到了一陣陣的溫暖。主人公也很知自己的情況,默契的陪和著。開篇緊張的節(jié)奏漸漸慢了下來,事情又得到了緩解,讓人開始浮想聯(lián)翩:也許,哥里高爾還會再變回來的,生活還會恢復原狀。可卡夫卡不這么認為。我看到的只是光明,而卡夫卡看到的卻是全貌。熟悉,不過是厭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后,無限的厭倦就在前面。終于,經濟上的重負讓這個家疲憊不堪也狼狽不堪,心理上的重負讓哥里高爾越來越多的做出他不該做的事-------絕望終于把他逼瘋了。他想克制,又無法克制。理智已經無法戰(zhàn)勝本能。對過去的回憶已經占據了一切。他雖然擁有甲蟲的外殼,但他還有一顆人類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還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把他當作惡心的爬蟲,他渴望自己像原來一樣!但是,他又對曾經的生活充滿恐懼。對生活的恐懼又使他有些愛上了現在的狀況。矛盾,是矛盾讓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讓他死在自己房間的地板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說人物,哥里高爾,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實寫照。卡夫卡不僅僅在寫小說,他在寫自己,在寫自己的生活。
除了主人公,他的妹妹也是卡夫卡著力表現的人物。不像劣等小說那樣,把他妹妹塑造成一個十全十美的人物。在《變形記》里,每個人都是普通的,社會基層的小人物。他們都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小市民。他們的愛是建立在生存和金錢的基礎上的。當自己的生活美滿時,他們會去愛別人,關心別人,照顧別人。但是,一但別人破壞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夢想時,愛就不副存在了。余下的,只是血淋淋的冷酷。從主人公妹妹上的變化上,這一點表現的入木三分。這個形象的成功塑造,也看出來卡夫卡不可估量的天賦。
小說的結尾是耐人尋味的。從結尾中,可以看到不止一種感情。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也許,比原來還要美好,在哥里高爾妹妹的跳躍中,哥里高爾被忘記了。不,這個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過是幻覺。在一場鬧劇過后,生活又滑回了原來的軌道。而他,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卡夫卡作品《變形記》讀后感1000字
《變形記》這本是書對人物心理描寫十分精湛。雖然篇幅不長,但心理轉變的很自然。既荒誕又合乎情理。
格里高爾變甲蟲后的心理變化大致是這樣的。
1、格里高爾突然發(fā)現自己變成大甲蟲。
他驚慌、憂郁。他回憶過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為還清父債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趕車上班去。父親發(fā)現他變成大甲蟲,露出一副惡狠狠的樣子,趕他回臥室。他謙恭地懇求,盡快回屋,免得父親生氣。他忍辱負重,還不忘順從父親。
2、為家庭經濟狀況焦慮,自我責備。
格里高爾失業(yè)在家,過著甲蟲生活,只能爬來爬去。但是,他為家庭經濟狀況焦慮,還想著給妹妹實現“美夢”。他想著,父親老了,母親生病,妹妹還只有17歲。他一聽到家人出去做工掙錢,就“羞赧和傷心得渾身燥熱”。他“受到了自責和憂愁的壓抑”,“最后在絕望中,他覺得整個房間已經開始繞著他旋轉起來,便掉下來摔在那張大桌子的中央”。
3、受重傷后,被親人厭棄而絕望,心態(tài)走向平和。
一只蘋果砸在背上,身受重傷,格里高爾終于被妹妹厭棄。妹妹一再說“我們必須設法擺脫它”。格里高爾“懷著深情和愛意回憶他的一家人。他認為自己必須離開這里,他的這個意見也許比他妹妹的意見還堅決呢”。格里高爾異常冷靜,他在絕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對變形,面對親人厭棄,面對死亡,格里高爾驚慌、痛苦、絕望,最終平靜地死去。從這一點看,他還是一個清醒、堅強的人。
格里高爾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掙錢養(yǎng)家,顯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責任感的個性,一是爭取自由,還清父債而追求時來運轉,自由獨立,最終在無奈與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種超脫——死亡。
格里高爾同家人應該互相熱愛,互相幫助。可是,親人們認為格里高爾不能再養(yǎng)家,把他看做累贅,最終拋棄了他。格里高爾死去,親人們也不悲痛,反而去郊游。在資本主義社會,在機器生產和生存競爭的高壓下,人被異化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現實世界,現實世界容納不了人。格里高爾變成甲蟲,這也是一種象征,象征人的異化,人性異化,人際關系異化。在金錢和私利面前,小說表現了兩種異化:格里高爾的異化,人變成甲蟲,本性也變了,從掙錢還清父債、爭取獨立自由變?yōu)榘灿诩紫x生活的自輕自賤;以妹妹為代表的親人異化,親情變成仇情,善良變成冷酷。小說正是通過表現人的異化來反映資本主義制度摧殘人性的社會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