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華作品《在細雨中呼喊》簡介、讀后感
《在細雨中呼喊》是一本關(guān)于記憶的書,是余華發(fā)表于1991年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它的結(jié)構(gòu)來自于時間的感受,確切地說是對已知時間的感受,也就是記憶中的時間。這本書試圖表達人們在面對過去時,比面對未來更有信心。因為未來充滿了冒險,充滿了不可戰(zhàn)勝的神秘,只有當這些結(jié)束以后,驚奇和恐懼也就轉(zhuǎn)化成了幽默和甜蜜。這就是人們?yōu)槭裁慈绱藷釔刍貞浀睦碛桑缤鲃拥暮铀诓煌褡宓牟煌Z言里永久而寬廣地蕩漾著,支撐著我們的生活和閱讀。余華因這部小說于2004年3月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shù)騎士勛章。
余華作品《在細雨中呼喊》推薦理由
《余華作品:在細雨中呼喊》重新拾掇了那些碎碎叨叨的回憶……作者運用其清新的文筆,使其筆下的人物躍然紙上,營造出一種既荒誕可笑又令人心碎的特殊意境,這種意境與人物一道隨著作者的描寫悄然滲入心底。
里面寫的父親很讓人惡心,讓人詛咒他怎么不早死?強奸媳婦。對老婆妻子不顧。在外面有別的女人。還是諷刺性很強。看這本書你會對自己說這種事在現(xiàn)實社會真的存在嗎?可是事實確實存在。
余華作品《在細雨中呼喊》內(nèi)容簡介
《余華作品:在細雨中呼喊》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長經(jīng)歷和心靈歷程。作品的結(jié)構(gòu)來自于對時間的感受,確切地說是對記憶中的時間的感受,敘述者天馬行空地在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這三個時間維度里自由穿行,將憶記的碎片穿插、結(jié)集、拼嵌完整。作者因本書榮獲法國文學和藝術(shù)騎士勛章等獎。
第一章主要是主人公“我”孫光林對哥哥孫光平、弟弟孫光明和父親孫廣才在老家南門生活的回憶,其中最為精彩的是,三兄弟自相殘殺,哥哥惡人先告狀;兒時的三兄弟同時愛上青春少女馮玉青,而少女卻愛上村里的無賴,被拋棄后隨貨郎私奔;弟弟救落水兒童犧牲,父親渴望政府表揚;父親與哥哥先后爬上鄰居寡婦的床;以及十多年前父親急不可待,與母親“長凳之交”生下自己等情節(jié)。
第二章主要講述孫光林中學時代的生活,青春期朦朧的性心理是這一章的主旋律,他的同學蘇杭的性變態(tài)、蘇宇因性沖動而入獄,音樂老師與漂亮女生的師生戀,與身陷困境的兒時偶像馮玉青的重逢,以及自己在異性面前的無故緊張等,都寫得栩栩如生。
第三章主要追述孫家的歷史,對父親的鄙視和對祖父、祖母以及曾祖父敬仰,貫穿這一章的始終。其中,祖母在戰(zhàn)火中的逃亡,曾祖父在北蕩橋造石橋的敗走麥城,特別是祖父與父親間為爭口中之食而展開的斗智斗勇等最為精彩。
第四章主要回憶孫光林兒時在孫蕩養(yǎng)父母家的生活,雖然疾病纏身卻仍保持著強烈求生欲望的養(yǎng)母李秀英、身強力壯卻始終被困在家中的養(yǎng)父王立強,以及孫光林兒時的伙伴國慶等,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余華作品《在細雨中呼喊》作者簡介
余華,1960年出生,1983年開始寫作。至今已經(jīng)出版長篇小說4部,中短篇小說集6部,隨筆集4部。主要作品有《兄弟》《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在細雨中呼喊》等。其作品已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在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荷蘭、瑞典、挪威、希臘、俄羅斯、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波蘭、巴西、以色列、日本、韓國、越南、泰國和印度等國出版。曾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1998年)、法國文學和藝術(shù)騎士勛章(2004年)、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2005年)、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2008年)等。
余華作品《在細雨中呼喊》創(chuàng)作背景
《在細雨中呼喊》主要產(chǎn)生于毛澤東時代結(jié)束以后,那時的政治氣氛較為寬松。余華在小說里并不是為了描寫中國的現(xiàn)實狀況——中國農(nóng)村;更確切地說是城鎮(zhèn)的現(xiàn)實狀況,盡管這些地方從未明確指出過——而是為了更好地闡述關(guān)于存在的人生哲理:命運交錯、家庭關(guān)系、個體孤獨、寬容及人類樂于掌控一切的天性。
余華作品《在細雨中呼喊》作品評論
作品的結(jié)構(gòu)來自于對時間的感受,確切地說是對記憶中的時間的感受,敘述者天馬行空地在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這三個時間維度里自由穿行,將憶記的碎片穿插、結(jié)集、拼嵌完整。這是一本關(guān)于記憶的書。它的結(jié)構(gòu)來自于時間的感受,確切地說是對已知時間的感受,也就是記憶中的時間。這本書試圖表達人們在面對過去時,比面對未來更有信心。因為未來充滿了冒險,充滿了不可戰(zhàn)勝的神秘,只有當這些結(jié)束以后,驚奇和恐懼也就轉(zhuǎn)化成了幽默和甜蜜。這就是人們?yōu)槭裁慈绱藷釔刍貞浀睦碛桑缤鲃拥暮铀诓煌褡宓牟煌Z言里永久而寬廣地蕩漾著,支撐著我們的生活和閱讀。
余華作品《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
前不久讀了余華的《活著》,深深被他的文章吸引,于是,又捧起了他寫的《在細雨中呼喊》。
讀畢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突然感覺被人拋棄真可怕,特別是被自己的親人拋棄。
孫光林做為故事的敘述者和最終的回歸者,讓他重溫并飽嘗了那個特殊年月帶給他的辛酸。
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的愛似乎都被無形的枷鎖禁錮著。無人敢多說一句,也無人敢替別人操心,只要一不留神也許就被戴上了一頂莫名其妙的帽子。因此,全村人特別是無事可做的婦女們,無聊致極的搜索著村里的新聞,然后以最快速度傳遍大街小巷。悲哉!可憐的婦女們!孫光林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出生,出生在一個將愛包裹的時代,一個一窮二白的家庭。這些征兆就注定他將接受命運不平等的待遇,難以揭鍋的日子,是他的父母再難負擔這三個孩子,于是他被送出了,離開了他也許摯愛的父母和依然眷戀的故鄉(xiāng)。他第一次被拋棄!在他的心中是一種無形的傷疤,時時隱隱做痛,讓他追憶起那過往的日子。
新環(huán)境讓他有了暫時的歸宿,就在他心中剛要滋生家的溫暖時, 一個晴天霹靂,對準了他的后爸。因犯錯被別人揪住小辮,再難做人自殺而死。隨后他多病的后媽,也是最信任、理解她的人也離他而去。他陪媽媽帶好物品來到碼頭,本以為媽媽會帶他一起走,可媽媽卻獨自一人上船,讓他留在岸邊,等著船慢慢開動,媽媽已消失在茫茫迷霧中時,他才恍悟到自己被媽媽拋棄了。爸爸走了,媽媽也走了,自己還是個孩子,他無法想象今后的生活,諾大的地方卻無法被容納。昔日美景越發(fā)顯得慘淡,海上依舊托起的紅日,此刻焦灼著他稚嫩而脆弱的心。在迷茫和驚恐中,他哭了,沒有底氣也沒了勇氣。他知道,心中勾勒的美景圖宣告破滅,他又一次被拋棄。
他想到了南門,那個離開已久的家鄉(xiāng)。不知故鄉(xiāng)是否風貌依舊?他是否還能找尋舊日住所?闊別多年的父母還能否接受他?但無論如何,他心中還燃著一絲希望的火光。于是背起重重疑問和沉甸甸的希望,在朋友的幫助下,他踏上了返鄉(xiāng)尋親的路。一路群山逶迤,靜水流深,他已顧不得欣賞,心中尋親的信念取代了一切。細雨中,追尋兒時記憶,一路演繹著兒時嬉戲歡快的場面,因為只有想著這些,才能銷蝕心頭的恐懼。突然,他看到遠處有一處活,這更是燃起他心頭的希望,心中對家的呼喊越發(fā)強烈。走進一看,他的哥哥和弟弟正批著床單跪在地上,周圍擺著的物品像是剛從大火中救出來的,一個女人和一個瘦骨嶙峋的男人也跪在那里,男人的嘴里不斷的說著:“這活真壯觀啊,真壯觀!只不過這代價太大了”!他于是走上去說:“我要找孫廣元”!(他的爸爸)
親人相見已不相認,“物是人非事事休”!故事就在這似完非完中結(jié)束了,留給人無盡的思考。最終他依舊面對被親人拋棄的慘局,故事雖沒直接寫出,但從整個家庭的遭遇中我們可以推斷,雖然他歷盡艱辛,心懷希望的找到了親人,但親人依然無法承擔養(yǎng)育他的責任,他又一次被拋棄,被命運拋棄!
起初的我無法理解這種命運的捉弄,孫光林似乎是那個時代一切不幸的化身。他的遭遇讓我心痛,憐惜。是時代將這個孩子折騰的遍體鱗傷,像惡魔一樣吸蝕著他身上的營養(yǎng),使他心力交瘁,一個特定時代的產(chǎn)物,就這樣自我消逝在一個特定環(huán)境中,或許多年后他會走出這段陰影,但他走不出這個時代!一個將愛包裹,人性偽裝的時代!
整本書都深深的壓抑著我,悲劇的結(jié)局,往往給人最深沉的感動。拋棄固然可怕,但只要不自我拋棄,你就會永遠的被接納。不要太過奢求,因為人總是難以滿足。知足常樂!當歲月的痕跡已悄無聲息的在你臉上雕琢,當你的內(nèi)心已擁有足夠的豁達和睿和,你會霍然發(fā)現(xiàn),早有一朵圣潔的小花在你心頭靜靜綻放,發(fā)出圣潔的光芒!
余華作品《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
有人說余華的《活著》令人揪心難忍;《許三觀賣血記》使人在精神上堅韌向上;而《兄弟》則是幽默和慘烈交相輝映。而這些在我的腦海里都是一片空白,我拾起余華的第一本書,是關(guān)于童年記憶的《在細雨中呼喊》。
每個人都有關(guān)于童年、關(guān)于往事的回憶,而這些回憶也許因為年齡的原因留下的大多是童年的歡欣與純真。但是余華書中的“我”,卻承受著孩童本不應(yīng)該面對的太多太多的心酸和無可奈何。書中的“我”,仿佛如一個旁觀者,與世無爭,冷靜而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地講述著一個個事不關(guān)己的事,在自己的成長歷程中盡管忍受著身旁各種看起來怪異的人的辱罵、毆打、欺詐與恐嚇,但自己始終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尋覓友情,成為自己疲憊內(nèi)心停歇的港灣,蘇宇、魯魯、鄭亮、國慶都是“我”身邊的一個個過客。
書中的“我”身處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家庭,父親孫廣才是個自鳴得意的無賴,處處彰顯出自己盛氣凌人的架勢,每一句扯破嗓子的咒罵,每一個夸張的動作,與其說是強硬的表現(xiàn),倒不如說展現(xiàn)了其悲哀、虛偽的人生;哥哥孫光平開始的人生是光彩的,但最終也難以偏離平庸的軌道;而作為主人公的“我”,更多地則以孤寂的眼光觀察著周遭一切,更多地選擇了沉默;弟弟孫光明小小年紀張牙舞爪,卻是第一個走向死亡;而母親則是軟弱了一輩子,只有在彌留之際表達了她對世界的失望和憤懣。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祖父孫有元,在他身上似乎帶有些許傳奇的色彩,年輕時放蕩不羈、敢作敢為并且奮發(fā)有為;后來年老時被家庭生活消磨了銳氣但仍然充滿智慧;與晚輩們斗智斗勇,即使被不孝的兒子折磨,被年少無知的孫子忽視,他也依舊沒有喪失去挑戰(zhàn)命運的勇氣,哪怕是在即將走完自己人生的前一夜,也同樣如此。
書中人物眾多,線索也錯綜復(fù)雜,故事的敘述發(fā)展沒有固定的模式,余華采用了多種敘述手法,直敘、倒敘、插敘的相互穿插讓故事可以一個接一個,如漫天紛繁的花朵,洋洋灑灑。猶如一條寬大的馬路上支生出無數(shù)分岔開口,每一條路都看不見盡頭卻都有屬于各自獨特韻味的風景,或令人流連忘返,或令人厭惡,或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但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其中的人物活著的時候是多么有趣亦或是痛苦纏身,在時間的長河里無論他們選擇何條道路,但走到終點每個人卻出乎意料地發(fā)現(xiàn),結(jié)果都只有一個。這里邊有太多人具有共同的特點,從哥哥、到弟弟、到孫有才再到各種小人物,反映出現(xiàn)實中人性的丑惡。自然地,他們最終都只能極其苦惱地接受死亡,他們夾帶著不同的幻想,或平平淡淡,或轟轟烈烈,最終都奔赴向那盛大的死亡宴會,只是消逝的方式有千萬種不相同。其中弟弟被水淹死的場景,余華的描寫令我震撼:我的弟弟不小心走出了時間。他一旦脫離時間便固定下來,我們則在時間的推移下繼續(xù)前行。孫光明將會看著時間帶走了他周圍的人和周圍的景色……
最后我想說,即使人們在人生旅途中會遇到種種磨難,但我們要不斷從經(jīng)歷中感悟出:路,還是要走下去的。就像書中“我”的祖父孫有元,一個看似窩囊了一輩子的人,卻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挺直腰桿站著,讓所有人都覺得他從未被打倒,依舊是一個勇敢面對生活的人。所以人生旅途中有太多自己無法控制的,主人公“我”就經(jīng)歷太多磨難,但“我”仍然能找到屬于自己心靈空間的一方凈土,我們無法把握一切,能把握的卻是自己的心。
余華作品《在細雨中呼喊》經(jīng)典語錄
1、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時間。——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2、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時間。——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3、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愿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恥辱為代價去換取那種表面的朋友。——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4、當人們無法選擇自己的未來時,就會珍惜自己選擇過去的權(quán)利。回憶的動人之處就在于可以重新選擇,可以將那些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往事重新組合起來,從而獲得了全新的過去。——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5、回 想中的往事已被抽去 了當初的情緒,只剩下了外殼。當我們兇狠地對待這個世界時,這個世界突然變得溫文爾雅了。——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6、當一個人獨自坐在公園的長椅上,在日落時讓嘴角露出一絲微笑,他孤獨的形象似乎值得同情,然而誰又能體會到他此刻的美妙旅程?他正坐在回憶的馬車里,他的生活重新開始了,而且這一次的生活是他自己精心挑選的。——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7、回首往事或者懷念故鄉(xiāng),其實只是在現(xiàn)實里不知所措以后的故作鎮(zhèn)靜。——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8、回首往事或者懷念故鄉(xiāng),其實只是在現(xiàn)實里不知所措以后的故作鎮(zhèn)靜,即便有某種感情伴隨著出現(xiàn),也不過是裝飾而已。你憑什么要我接受已經(jīng)逃離了的現(xiàn)實。——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9、現(xiàn)在眼前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模糊的幻覺,我似乎能夠看到時間的流動。時間呈現(xiàn)為透明的灰暗,所有一切都包孕在這隱藏的灰暗之中。我們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實上我們生活在時間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們置身時間之中的伙伴。時間將我們推移向前或向后,并且改變著我們的模樣。——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10、事實上我過去和現(xiàn)在,都不是那種愿為信念去死的人,我是那樣崇拜生命在我體內(nèi)流淌的聲音。除了生命本身,我再也找不出活下去的另外理由了。——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11、我望著遠處村里的燈火,隨風飄來嘈雜的人聲。母親撕叫般的哭聲時斷時續(xù),還有幾個女人為了陪伴母親所發(fā)出的哭聲。這就是哀悼一個生命離去的遙遠場景。剛剛吞沒了一個生命的河流卻顯得若無其事。我是在那個時候知道河流也是有生命的,它吞沒了我的弟弟,是因為它需要別的生命來補充自己的生命。在遠處哭喊的女人和悲痛的男人,同樣也需要別的生命來補充自己的生命,他們從菜地里割下歡欣成長的蔬菜,或者將一頭豬宰殺。吞食了另外生命的人,也會像此刻的河水一樣若無其事。——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12、河水在月光下潺潺流動,一些來自陸地的東西在河面上隨波逐流,河水流淌的聲音與往常一樣清脆悅耳。剛剛吞沒了我弟弟的河流,絲毫沒有改變一如既往的平靜。——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13、我的弟弟不小心走出了時間。他一旦脫離時間便固定下來,我們則在時間的推移下繼續(xù)前行。孫光明將會看著時間帶走了他周圍的人和周圍的景色。我看到了這樣的真實場景:生者將死者埋葬以后,死者便永遠躺在那里,而生者繼續(xù)走動。這真實的場景是時間給予依然浪跡在現(xiàn)實里的人的暗示。——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14、當我們兇狠地對待這個世界時,這個世界突然變得溫文爾雅了。——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15、我突然發(fā)現(xiàn)逃跑的意義,它使懲罰變得遙遠,同時又延伸了快樂。——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16、回憶的動人之處就在于可以重新選擇,可以將那些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往事重新組合起來,從而獲得了全新的過去,而且還可以不斷地更換自己的組合,以求獲得不一樣的經(jīng)歷。——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17、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感到她其實并不可怕,她只是沉浸在我當時年齡還無法理解的自我與孤獨之中,她站在生與死的界線上,同時被兩者拋棄。——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18、活著的人是無法看清太陽的,只有臨死之人的眼睛才能穿越光芒看清太陽。——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19、我們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實上我們生活在時間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們置身時間之中的伙伴。時間將我們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變著我們的摸樣。——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20、我曾經(jīng)賦予自己左右過去的特權(quán),我的寫作就像是不斷地拿起電話,然后不斷地撥出一個個沒有順序的日期,去傾聽電話另一端往事的發(fā)言。——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21、你憑什么要我接受已經(jīng)逃離了的現(xiàn)實。——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22、時間呈現(xiàn)為透明的灰暗,所有的一切都包孕在這隱藏的灰暗之中。我們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實上我們生活在時間里。——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23、我獨自坐在池塘旁,在過去的時間里風塵仆仆。——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24、回首往事或者懷念故鄉(xiāng),其實只是在現(xiàn)實里不知所措以后的故作鎮(zhèn)靜,即便有某種抒情伴隨著出現(xiàn),也不過是裝飾而已。——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25、生者將死者埋葬以后,死者便永遠躺在那里,而生者繼續(xù)走動。這真實的場景是時間給予依然浪跡在現(xiàn)實里的人的暗示。——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26、腳下是松軟的泥土和迎風起舞的青草。陽光那時候似乎更像是溫和的顏色涂抹在我們身上,而不是耀眼的光芒。——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27、一個人怎么可以笑,只有神經(jīng)病才會一個人笑。——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28、屋檐滴水所顯示的,是寂靜的存在,我的逐漸入睡,是對雨中水滴的逐漸遺忘。——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29、陽光是很想照到這里的,是山把它半路上劫走了——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30、可我畢竟太年幼了,一直只有在吃飽穿暖時,才會在我這里堅強無比。一旦餓的頭暈眼花,也就難以抵擋食物的誘惑了。事實上我過去和現(xiàn)在,都不是那種愿為信念去死的人,我是那樣崇拜生命在我體內(nèi)流淌的聲音。除了生命本身,我再也找不出活下去的另外理由了。——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31、老天爺在看著我們。我們做什么,老天爺都看得一清二楚,誰也騙不了它。——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32、也許是記憶吧,記憶超越了塵世的恩怨之后,獨自來到了——余華《在細雨中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