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語故事:案牘勞形
案牘勞形
案牘(dú):公文。文書勞累身體。形容公事繁忙。
近義詞:日理萬機、案牘之勞
反義詞:毫無留牘
出處
唐·劉禹錫《陋室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譯文:
唐·劉禹錫《陋室銘》:“到這里談笑的都是知識淵博的大學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平時可以彈奏清雅的古琴,閱讀泥金書寫的佛經(jīng)。沒有奏樂的聲音擾亂雙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
案牘勞形的故事
唐朝時期,有個著名詩人名叫劉禹錫,字夢得,籍貫河南洛陽,生于河南鄭州滎陽,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非常擅長山水詩,劉禹錫及其詩風頗具獨特性。他性格剛毅,饒有豪猛之氣。劉禹錫多次貶官南方,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劉禹錫常常收集民間歌謠,學習它的格調(diào)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
有一年,劉禹錫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革新失敗后,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刺史。和州知縣見劉禹錫被貶,于是故意刁難他。
和州知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和州知縣知道后很生氣,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于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huán)境也還可心,作者仍不計較,并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閑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diào)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僅是斗室。作者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后來劉禹錫還請人將《陋室銘》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銘文。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tài)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它單純、簡練、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詩,充滿了哲理和情韻。《陋室銘》不足百字,篇幅極短,格局甚大。陋室以矮山、淺水相襯,與諸葛廬、子云亭并提,居住其中,有古之賢人、今之鴻儒相伴,真是陋室不“陋”。
后來人們從“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中總結(jié)出“案牘勞形”這個成語,用來形容公事很繁忙。
舉例
每天日理萬機、案牘勞形,短短十余年,就使武幽國呈現(xiàn)出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只要遵行譬喻,你自己就成了譬喻的一部份,也就免于案牘勞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