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拔幟易幟
意思是拔掉別人的旗幟,換上自己的旗幟。多比喻取而代之。
近義詞:取而代之、拔旗易幟、拔幟樹幟
出處
《史記·淮陰候列傳》:“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譯文:
《史記·淮陰候列傳》:“交戰(zhàn)時趙軍看到我軍退逃,必會傾巢出動來追趕我們,你們即趁機迅速沖入趙軍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遍插漢軍的紅旗。”
拔幟易幟的故事
秦末漢初時期,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后,率領漢軍攻占了魏國和代國,接著又在張耳的協(xié)助下,帶了幾萬兵東下井陘(xíng),攻擊趙國。趙王趙歇和成安君陳馀(yú)聞訊,即在井陘口集結(jié)部隊,號稱二十萬大軍。
趙王謀士李左軍建議陳馀拔給他三萬軍隊,從小路出發(fā),出奇不意地截取漢軍的后勤裝備及糧食;而它的前軍抵達井陘時不與交戰(zhàn)。這樣的話,不到十天就可以取下韓信和張耳的頭顱。
陳馀是個讀書人,不愛使用詐謀奇計,認為韓信的兵不過數(shù)千,經(jīng)過千里行軍,巳非常疲憊,可以直接予以攻擊,因此沒有采納李左軍的計謀。韓信派人暗中打探消息,得知陳馀不采納廣武君的計策,異常高興,因此便敢率軍徑直前進,在距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停下來宿營。
到半夜時分,韓信傳令部隊出發(fā),挑選兩千名輕騎兵,每人手拿一面紅旗,從小道上山隱蔽起來,觀察趙軍的動向;并告誡他們說:“交戰(zhàn)時趙軍看到我軍退逃,必會傾巢出動來追趕我們,你們即趁機迅速沖入趙軍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遍插漢軍的紅旗。”又命他的副將傳送一些食品給將士,說道:“待今天打敗趙軍后再會餐!”眾將領們都不相信,只是假意應承道:“好吧。”韓信說:“趙軍已經(jīng)搶先占據(jù)了有利地形安營扎寨,而且他們沒有看見我軍大將的旗鼓,是不肯出兵攻打我們的先頭部隊的,這是因為他們怕我軍到了險要的地方,遇阻后就會撤回去。”韓信隨即派遣一萬人打先鋒,開出營寨,背靠河水擺開陣勢。趙軍望見后都嘩然大笑。
天剛蒙蒙亮的時候,韓信打出了大將的旗鼓,鼓樂喧天地開出了井陘口。趙軍洞開營門迎擊,雙方激戰(zhàn)了很久。這時,韓信和張耳便假裝丟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營。河邊部隊大開營門放他們進去,然后又和趙軍鏖(áo)戰(zhàn)。趙軍果然傾巢出動,爭搶漢軍拋下的旗鼓,追逐韓信和張耳。韓信、張耳進入河邊的陣地后,全軍即都拼死奮戰(zhàn),趙軍無法打敗他們。
韓信派出的二千名騎兵突擊隊一起等到趙軍將士全體出動去追逐爭奪戰(zhàn)利品時,立刻奔馳進入趙軍營地,拔掉所有趙軍旗幟,插上兩千面漢軍紅旗。趙軍已經(jīng)無法抓獲韓信等人,便想退崐回營地,但卻見自己的營壘中遍是漢軍的紅旗,都驚慌失措,以為漢軍已將趙王的將領全部擒獲了,于是士兵們大亂,紛紛逃跑,趙將盡避不停地斬殺逃兵,也無法禁止?jié)≈畡荨h軍隨即又前后夾擊,大敗趙軍,在水邊殺了陳馀,活捉了趙王趙歇。
舉例
在這場戰(zhàn)役中,唐軍大進,拔幟易幟,突厥則丟盔棄甲,一敗涂地。
在南面不遠處的一個小山丘上,竹中重治目睹了這一切的發(fā)生,他詫異著一個小小的足輕,怎么會靈活運用拔幟易幟的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