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鞭長莫及的意思是:及:到。原意是雖然鞭子長,但是打不到馬肚子上,比喻距離太遠而無能為力。后來借指力量達不到,力所不及。
近義詞:愛莫能助、力不從心、望洋興嘆
反義詞:近水樓臺、不在話下、綽綽有余
出處
《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譯文:
《左傳·宣公十五年》:“馬鞭雖然很長,也達不到馬肚子。”
鞭長莫及的故事
春秋時期,楚莊王派申舟訪問齊國,途中必經(jīng)宋國。按理來說,經(jīng)過宋國應(yīng)事先通知宋國,然而楚莊王自恃楚國為大國,不把宋國放在眼里,就沒通知宋國。
宋國國君知道了后,十分氣憤,將申舟扣留下來。大臣華元對國君說:“楚國事先未有通知,便是把我國當(dāng)作已亡,領(lǐng)土已歸屬于他。我們必須維護獨立主權(quán)的尊嚴,不能受這種侮辱!就算楚國要發(fā)兵進攻,大不了就亡國。但我們寧可戰(zhàn)敗,也不服屈辱!”,宋國國君聽了后,處死了申舟,并隨時迎接楚國的進攻。楚莊王得知消息后,果然派兵進攻宋國,并將宋國都城睢陽團團圍住。雙方相持了好幾個月,楚國也沒有取勝。
第二年春,宋國派大夫樂嬰齊去請求晉國派兵救援。當(dāng)時晉景公倒是非常愿意出兵。但是晉國大夫伯宗卻不愿為了宋國而得罪強大的楚國,便對晉景公說:“古話說:‘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我們哪里管得著楚國的事兒?不如暫不出兵,且等楚國國勢衰退以后再說吧。”
晉景公聽了伯宗的話,就只派了一位大夫叫解揚的,到宋國去安慰一番,并沒有給與任何實際的援助。
宋國人在城中極其艱苦地堅守了幾個月,楚軍攻打不下,最后同意宋國求和,并帶走宋國大夫華元作為人質(zhì)。
“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意思是說:“馬鞭雖然很長,也不應(yīng)該打在馬肚子上。”原指晉國雖然強大,但不宜攻打楚國。因此形成“鞭長不及馬腹”的諺語。 后來簡縮為成語“鞭長莫及”、“鞭長不及”、“鞭不及腹”比喻相隔太遠,力量達不到。
舉例
從電視上看中國隊的比賽,雖然想為他們吶喊助威,可是遠隔千里,鞭長莫及,真急人。
聽說留學(xué)國外的兒子生病了,姨媽非常擔(dān)心,但鞭長莫及,幫不上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