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的“三江”指的是長江、黃河、瀾滄江;這三江又被稱為是“西南三江”,歷史上最早關(guān)于“三江”的記載是在古代戰(zhàn)國時期的《尚書》當(dāng)中,這本書當(dāng)中的三江與現(xiàn)如今指代的三江并不相同,書中的三江指的是松江、錢塘江和浦陽江。

三江平原的“三江”指的是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
最早提出“三江”名稱的應(yīng)是戰(zhàn)國時期的《尚書》著作,內(nèi)有一篇《禹貢》,記述了我國九州的方域、地質(zhì)、物產(chǎn)、貢賦、交通、政治、民族分布等,對揚州(九州之一,泛指淮河以南,南海以北的廣大地區(qū))地理的介紹為“三江即入,震澤(即太湖)厎定。”
這里所指的“三江”,是指太湖附近的松江、錢塘江、浦陽江。現(xiàn)代最著名和最有代表性的三江有二,一是西南三江:長江、黃河和瀾滄江,因“三江源”而蜚聲海內(nèi)外;一是東北三江: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因“三江平原”而世人皆知。
拓展資料
三江源地區(qū)位于我國的西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為孕育中華民族、中南半島悠久文明歷史的世界著名江河: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qū)。
地理位置為北緯31°39'~36°12'、東經(jīng)89°45'~102°23',行政區(qū)域涉及包括玉樹、果洛、海南、黃南四個藏族自治州的16個縣和格爾木市的唐古拉鄉(xiāng),總面積為30.25萬K㎡,約占青海省總面積的43%,占16縣1鄉(xiāng)總面積的97%。現(xiàn)有人口55.6萬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其他還有漢、回、撒拉、蒙古等民族。
三江平原,又稱三江低地,在東北平原東北部,是中國最大的沼澤分布區(qū)。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三條大江浩浩蕩蕩,匯流、沖積而成了這塊低平的沃土。該地區(qū)水資源豐富,總量187.64億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積大致相當(dāng)于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在低山丘陵地帶還分布有252萬公頃的針闊混交林。
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倉”——三江平原位于黑龍江省東部,北起黑龍江、南抵興凱湖、西鄰小興安嶺、東至烏蘇里江,行政區(qū)域包括佳木斯市、鶴崗市、雙鴨山市、七臺河市和雞西市等所屬的21個縣(市)和哈爾濱市所屬的依蘭縣,境內(nèi)有52個國有農(nóng)場和8個森工局。總面積約10.89萬平方公里,總?cè)丝?62.5萬人,人口密度約為79人/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