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源頭在巴顏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和約古宗列盆地,分南北二源。兩地海拔約在4600米至4800多米之間。據(jù)古籍記載,黃河古稱河,又名濁河,也叫中國河。
約古宗列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的北麓處,約古宗列盆地東西長約四十公里,南北寬約六十公里,整個盆地大致的樣貌類似于一個橢圓形狀,在這個盆地內(nèi)有著非常多的小水泊。
在古宗列盆地的西南部位置,有一個面積不到四平方米的小泉,澄澈的泉水不斷從其中涌出,由此才形成了盆地內(nèi)的無數(shù)細流。黃河最初的河道被藏族人民稱作“瑪曲”,瑪曲就是由約古宗列盆地內(nèi)的約古宗列曲與卡日曲匯合而成的。
除了約古宗列曲與卡日曲這兩個源頭之外,還有一個叫做扎曲的源頭,這三個源頭也被人們并稱作“黃河三源”。約古宗列曲與卡日曲匯合成瑪曲之后,便匯入了星宿海。根據(jù)地理學(xué)家的測量研究,卡日曲比約古列宗曲長二十五千米。
相傳,早在堯舜時,黃河就是一條有名的河流。我國著名的古籍《尚書·禹貢》中,曾有過夏禹“導(dǎo)河積石”的記載。這是我國歷史上關(guān)于黃河的最早記載。
而我國人民比較明確地認識黃河及源頭還是在唐代以后。因為唐代起,中原人民同邊疆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聯(lián)系大大加強,而黃河源頭是古代通往西藏高原的交通要道。自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徹底治理黃河,改造黃河,造福人民,國家花了很大的力量,對黃河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勘查。再一次肯定卡日曲為黃河的正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