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污納垢
藏(cáng):包藏。垢:臟東西。納:容納。污:骯臟。包容骯臟的東西,比喻包容壞人壞事。
近義詞:含污納垢
反義詞:激濁揚清、滌瑕蕩垢、藏龍臥虎
出處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jǐn yú)匿瑕,國君含垢。”
譯文: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五年》:“河流承受污物,山湖隱藏害蟲,美玉懷有瑕斑,國君蒙受恥辱。”
藏污納垢的故事
春秋時期,楚國攻打宋國,是因為當時強盛的楚國對待弱小的國家都是奉行大國霸權(quán)主義的結(jié)果。楚國出兵之前,楚國曾派使臣訪問齊國,從楚國到齊國,要經(jīng)過宋國,按理說,楚國應事先通知宋國。但是趾高氣揚的楚國自恃強大,藐視宋國,連招呼都不打一個,于是激起了宋國的憤怒,當楚國使者經(jīng)過宋國時,宋國便捉住使者并殺了他。
楚國聽到這個消息,便大舉進攻宋國,一下子把宋國團團圍住。當時宋國與晉國很好,楚國看不起宋國也有向晉國挑釁的意思,于是宋國向晉國求救。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晉國理當援助宋國,可是伯宗這時發(fā)了一通議論:“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懷瑕,國君含垢”意思是說:河流承受污物,山湖隱藏害蟲,美玉懷有瑕斑,國君蒙受恥辱。
伯宗勸告晉景公要容得下楚國對宋國的侵凌,狡兔三窟,不需要以宋國為可恥,忍受一時的羞辱沒有什么關(guān)系。伯宗之言,似是而非,不足為訓,晉景公妄信伯宗之言,改變自已的初衷,也昏聵得可以。
成語“藏污納垢”便是從伯宗之言里歸納出來的,人們用來比喻包容種種壞人壞事。
舉例
這個地方曾經(jīng)是一個藏污納垢的黑窩。
現(xiàn)在如果不嚴加管控的話,這里以后將會變成藏污納垢的地方,到時候就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