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一:冬至的作文800字
在冬至這一天,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上,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我國的位置就是在北半球上。
冬至過后,太陽又慢慢地向北回歸線轉(zhuǎn)移,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正因為如此,冬至便成為歷法上重要的節(jié)氣之一。所以古人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就要回升了。在古代,冬節(jié)曾是一個隆重的日子,在周朝,因為周歷的正月是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元旦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jié)"是自漢代才有的。漢代甚至在冬至前后,從皇帝到百官都停止辦公,全部休假,就像現(xiàn)在的過年。富人都喜歡過節(jié),于是又有"有者冬至夜,無者過一夜"、"富人吃一夜,窮人凍一夜"的俗諺。冬至要吃美食是人們過節(jié)的傳統(tǒng)習慣,中國大地冬至的食俗南北不同。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tǒng)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浙江等地每逢冬至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齊,嫁出去的女兒也要趕回婆家。家家戶戶要做蕎麥面吃。習俗認為,冬至吃了蕎麥,可以清除腸胃中的豬毛、雞毛。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jù)說是從漢代就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xiàn)在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冬至進補,養(yǎng)生益壽,既可治病,又可防病,經(jīng)醫(yī)學家們證實,冬天調(diào)養(yǎng)得好,春夏發(fā)病就少。正是基于這個觀點,冬補應以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為宜。可用各種魚類及牛、羊、狗肉,加放中藥人參、黃芪、桂圓、紅棗等,或做湯、或為膳。只要脾胃吸收好,進補后定會使人儲備更多的能量,從而增強免疫抗病能力。
總之,凡先天不足,后天失調(diào),久病體虛,勞力過度,勞神內(nèi)耗,產(chǎn)后,術后及虧虛早衰者,均為冬至進補的對象。

篇二:冬至的作文800字
聽老人們常說,冬至一到,一年中最冷最難熬的日子就到了,數(shù)九寒天的日記就開始了。可今天并不算冷,但真的是冬至節(jié).古老的節(jié)氣,遙遠的由來,卻是今天的好節(jié)日!
早晨,我剛起床,看見姥姥買回了許多的菜:香菇、白菜、蔥、羊肉……我好奇地問:“姥姥,買這么多的菜干什么呢?”“后天就是冬至了,我們先包餃子啦。”姥姥說。我一聽高興得一蹦三尺高。
以前,雖然常常吃餃子,可從來沒有親手包過餃子,今天正好讓我小試牛刀一把!吃過早飯,全家人就開始忙了起來,姥姥調(diào)好餃子餡就開始和面、搟皮。等一切準備就緒,爸爸媽媽開始包起餃子,只見他們先拿起皮,放在手掌上攤平,然后夾了一些餡放在上面,把兩邊對齊輕輕一捏,一個餃子就做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學著媽媽的樣包了起來,結(jié)果剛上“戰(zhàn)場”就敗下陣來。我把我包好的和媽媽包的一比,真是“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媽媽包的餃子飽滿、結(jié)實、整齊,像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大雁,而我包的餃子卻像一個個“傷兵”,有的“歪脖子”、有的“肚皮受傷”、有的……實在是有天壤之別。我只好向媽媽虛心求教,媽媽看了看我包的餃子,告訴我:“你之所以包得不好,是因為餡放得過多或過少,包的時候又用力不均。不用急,熟能生巧。”聽了媽媽的話,我又重新開工了,根據(jù)媽媽指出的原因,終于親手包成了一個“神氣十足”的大餃子。
在包餃子的過程中,爸爸給我講了冬至吃餃子的來歷。相傳農(nóng)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集醫(y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yī)者奉為經(jīng)典。當他毅然辭官回鄉(xiāng),為鄉(xiāng)鄰治病時,正值冬季。他看到鄉(xiāng)親們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搭起醫(y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y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qū)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fā)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餃子”。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y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聽了爸爸的講述我才恍然大悟為什么人們說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了。
第一次包餃子,不僅使我學會了包餃子,而且讓我明白了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真是一舉兩得呀!

篇三:冬至的作文800字
“ 晚上睡覺把被子裹緊點,今天是冬至!”耳邊剛響起媽媽的叮囑,不覺一股涼風從后背擦著脊梁鉆進被窩,禁不住一陣哆嗦。顫巍巍地,把被子拉近些,壓在身下;抱住膝蓋,蜷成一團;順便縮著脖子,把臉貼在熱水袋上,頓覺舒服極了。不知不覺便迷迷糊糊睡著了。
再睜開眼睛的時候,寢室里黑漆漆的,"夜戰(zhàn)"的同志們也都睡了,只聽得見外面呼呼的風聲。有三點了嗎?如果是三點鐘,那我還可以閉上眼睛,再來個呼呼大睡;如果是五點鐘了呢,那僅有半小時我就得起床了,真舍不得!唉,管他呢,至少現(xiàn)在我還在被窩里好好地躺著,就想想昨兒個一天的學習吧。
昨天在一樓餐廳吃早餐,下課鈴一響就馬不停蹄地飛奔,終于買到了愛吃的雞蛋餅,我記得雞蛋餅上還罕見地出現(xiàn)了幾粒綠蔥。吃飽之后還喝了一杯醒目,嗯,沒錯,好像還被"醒目大叔"給瞧不起,讓我"喘息"了好一陣子。
"醒目大叔"的耳朵有點背,我想。我對他說了兩遍"大叔,給我來一杯醒目。" 之后,他仍舊低著頭只顧擺弄手機。我不得不大聲說第三遍:"大叔您好,請給我來杯醒目!"大叔緩緩抬起了頭,我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大叔這么高,因為我只能看見他的尖下巴。大叔驟地縮緊下巴,又突然張開嘴巴,我看見他嘴里的黃牙上上下下蹦跳著:"醒目,醒目,醒目有兩種,鬼知道你要哪一種!"頓時,我耳邊刮起一陣狂風,耳旁的頭發(fā)都飛起來了。我仍然記得他話音剛落,四周便有幾十雙閃爍著好奇目光的眼睛聚攏過來。我當時就喘息了好一陣子,然后,聲音小小地說:"青蘋果味的,我喜歡青蘋果味的。"大叔用手指貼在可樂杯內(nèi)壁"粘"出一個來,給我"滿上",可是當我端在手里,泡沫沒了,就剩下三分之二杯了。而他,又去撫摸他的手機去了,我只得面紅耳赤地離開。
現(xiàn)在,我真是后悔那么容易就被"醒目大叔"輕視了一番,我仍然記得他說話時的那個樣兒,那種口氣,就像今晚的風,呼呼地咆嘯,讓我顫栗不止。了不起的大叔您讓我為自己的膽小而自卑!聽---那聲音,還在耳旁恣意撥弄我的發(fā)梢。
"醒目,醒目,醒目有兩種,鬼知道你要哪一種!"

篇四:冬至的作文800字
老家南方冬至有三大風俗:做湯圓,掃墓,放鞭炮。
1、做湯圓
我們南方這邊,冬至前夜要回老家一起做湯圓。湯圓可是一門精細的學問,講究技巧,圓滑和精美,其內(nèi)涵更是至關重要,“湯圓,湯圓,團團圓圓”,湯圓內(nèi)涵不就是這樣嗎?在我眼里,湯圓可是不錯的`“橡皮泥”。(捏動物)
今年,踏著冷月的氣息,帶著滿懷的欣喜回來家去了。吃過一盞有一盞的“盛宴”,重頭戲“湯圓”總算登場了。一座“面粉山”,一盆清水。我在一旁看著大人們將水調(diào)入糯米粉中一揉一推,和了起來,看著看著,我的手也不知不覺癢癢了,恨不得上前去試試身手。回憶起去年和堂兄一起搓湯圓的情形真是回味無窮:那時我們做小豬,小狗,真是不亦悅乎。堂兄的叫聲打破了我的夢,我急忙“飛”了過去。當我再次“飛”回來時湯圓已經(jīng)做完了,滿桌子,米篩上,一顆一顆圓滾滾湯圓,圓潤剔透,閉了眼,好像一碗熱騰騰,香飄撲鼻的湯圓就在眼前,But,這些我都沒參與,真可惜。委屈了我這個“湯圓大師傅”。
2、掃墓
冬至清晨,吃過一碗熱騰騰的湯圓,緊接著就是第二大風俗――掃墓了。
冬至那天,準備了成千上萬盤好吃的。呵呵,我看了都垂涎欲滴,更何況遠在地下的祖先呢。山路十八彎,果真名不虛傳,阡陌縱橫的羊腸小道太多了,轉(zhuǎn)得不知在哪了。(幸好有大人帶路,不然,我們可能要好幾天才能到)山頭山都是人,人擠人,人挨人。不管是生人,還是熟人,大家殊途同歸,同時山上掃墓者,互相打招呼,互相問好。掃墓,當然是掃除祖先墓前的雜草了,在我認為。用耙子一耙,一大堆一大堆的,這些都是大人要干的。而我和堂兄一起登高臨遠,“橫看成林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雄壯景象;“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驚險景象。“陳勰,瀟越,快來跪拜祖先,求平安!”大人們喊我們了。我們學大人的:“同上。”,鬧得大家歡笑連綿。喊完了,我們又跑了,瘋玩去了。“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可今天沒下雨,看看先人的墓,陡生凄涼,倒幾分似“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感覺。
3、放鞭炮
新年放鞭炮,冬至也不例外。大人們常說:“冬至過后就到了元旦。”這大概就是元旦的前奏吧!不知爆竹是哪位高人發(fā)明的,妙趣橫生。想當年,我和堂兄買了好幾盒,自然高興了很久。我們點著香,用顫顫巍巍的手去引爆,火花噴濺時,我們嚇得屁滾尿流,捂著耳朵飛快地跑走了,站在屋里以那顆活蹦亂跳的心去看“戲”:“噼噼啪啪”,爆竹聲,狗叫聲交織在一起,我們樂得不可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