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徑通幽的意思是:曲:彎曲。徑:小路。幽:幽雅的地方,指深遠僻靜之處。意思是彎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靜、風(fēng)景美麗的地方。形容景色雅致迷人,后比喻做事情經(jīng)過一番曲折艱難獲得成功。
出處
唐·常建《題破冊寺后禪院》詩:“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qìng)音。”
譯文:
唐·常建《題破冊寺后禪院》詩:“大清早,當(dāng)我走進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陽映照著山上的樹林。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靜的地方,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就掩映在花草樹木深處。山光的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深潭的倒影也令人爽神凈心。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在空中回蕩。”
曲徑通幽的故事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唐代詩人常建的一首題壁詩,曾入選《唐詩三百首》。此詩抒寫清晨游寺后禪院的觀感,以凝煉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游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
其中有詩云:“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意思是說: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往幽靜的地方,唱經(jīng)禮佛的禪房,就在后院花叢樹林深處。詩句直書景物,但又一語雙關(guān),說出了佛家的一個道理,即要達到“清凈無為”、“息心去欲”的境界,先得經(jīng)過一段曲折的修行道路。
這個詩句的本意是寫禪房僧境,卻無意中道出了一個曲折前進的哲理,是客觀辯證法在詩人頭腦中不自覺的反映。禪房坐落在深山花木叢中,但通往禪房僧院的道路卻是起伏不平、曲曲折折,沒有什么筆直平坦的道路可走,必須時而登高,時而就低,時而左轉(zhuǎn),時而右折,經(jīng)過艱苦的跋山涉水,才能到達目的地。
“幽處”雖美,但不經(jīng)崎嶇小路的爬山越嶺是達不到的“曲徑通幽”語帶禪機,道出了佛家修行的道理:要達到領(lǐng)悟妙道的精神境界,必須要先經(jīng)過一段曲折的修行和磨煉。
佛家說,出家人禪定之后,“雖復(fù)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精神上極為純凈怡悅。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lǐng)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像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dǎo)人們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lǐng)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悶的情懷。
舉例
我沿著蜿蜒曲折的小路緩慢前行,一路曲徑通幽,忽然眼前豁然開朗,呈現(xiàn)出寬闊的大道。
曲徑通幽,再往前必有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