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珠暗投
意思是把閃閃發(fā)光的珍珠和寶玉偷偷地投到路上行人的面前,行人看到無不愣住,誰也不敢隨便上前去拿。后專指把閃閃發(fā)光的珍珠投到黑暗的地方。比喻好的物品或者珍貴的物品落到不識貨的人手里,得不到原有的重視。后來引申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也就是說好的人才賢士投靠了昏庸的人而不被人欣賞。亦作“ 明珠夜投 ”、“ 明珠投暗 ”。
近義詞:棄明投暗、懷才不遇
反義詞:棄暗投明、蛟龍得水
出處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臣聞明月之珠,夜光的璧,以暗投于道路,人無不按劍相眄(miǎn)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
譯文: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我聽說把月明珠或夜光璧,在黑夜的路上拋向行人,人們沒有不驚異地按劍斜著眼睛看他。為什么呢?是因為寶物無端地被拋到面前。”
明珠暗投的故事
西漢時期,有一個很有聲望的文學(xué)家,名叫鄒(zōu)陽。他最初是吳王劉濞(bì)手下的門客,因為吳王劉濞準備陰謀叛亂,他上書阻諫這件事,引起了吳王的猜忌與反感。為了免遭昊王的迫害,鄒陽只好離去,投奔到梁孝王的門下。
起初剛到梁孝王門下的時候,因才華出眾頗受重用,但由于他為人太過耿直,不會阿諛奉承討好權(quán)貴,所以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梁孝王劉武是文帝竇皇后的小兒子,漢景帝的同母弟弟,有篡奪皇位的野心。在梁王重用的羊勝、公孫詭(guǐ)等人的慫恿、策劃下,梁孝王在謀求帝嗣上采取了一系列實際行動。不過,這受到漢大臣袁盎(àng)等人的強烈反對,梁孝王盛怒之下,準備刺殺了袁盎。
鄒陽得知后極力勸阻,惹得梁孝王很是不愉快。羊勝、公孫詭本來嫉妒鄒陽之才,于是就利用這個機會在梁王面前說鄒陽的壞話。梁孝王信以為真,一氣之下將鄒陽關(guān)入監(jiān)牢。
鄒陽本是滿懷希望和抱負投奔到梁孝王門下的,誰料竟遭此陷害。鄒陽并不怕死,但如果就此被治罪而含冤死去,留下惡名,為后人所詬病,鄒陽不甘心。
他在獄中茶飯不思,度日如年。于是他就從獄中上書梁孝王,即《獄中上梁孝王書》,以陳述了自己的一片忠心,批駁了那些想要置他于死地的奸佞之人。
鄒陽在寫給梁孝下的信中除了舉出前朝的例子證明能人賢人總是引起別人的嫉妒陷害之外,還做了一個比喻說:“明珠和璧玉,本是眾人至愛的珍寶,可若是在黑夜里將它拋擲在路人的身上,人們非但不會將它視若珍寶,反而會按著劍對它怒目而視,怪它砸了白己;相反,一些盤根錯節(jié)的破木頭做成車子后卻能被顯赫的人物看重,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明珠如果隨隨便便就弄到手了,沒有經(jīng)過任何的修飾,就顯現(xiàn)不出它的高貴品質(zhì);而朽木加上些點綴,雕上花紋,就會顯得高貴華麗。人也是一樣,哪怕像珠玉那樣的品質(zhì)高潔,沒人引薦,也不會受到別人的重視,甚至還會結(jié)下仇怨;若是有人大力推薦,那么即使是才能平平的人,也會顯得高人一等。由此看來,布衣百姓,即使有堯舜的治國之道,像伊尹、管仲那樣才華橫溢,如龍縫、比干那樣忠心耿耿,沒有人在大王面前替他們美言,他們也無法施展才能報效國家啊!”
這封信進獻給梁孝王。孝王讀完后,很受感動,立即下令釋放鄒陽。后來漢景帝聽從大臣愛盎(《漢書》稱袁盎為爰盎)的建議,立七歲的劉徹為太子,就是后來的漢武帝。羊勝、公孫詭為梁孝王獻謀,派人刺殺愛盎。景帝追查兇手,梁孝王只好命令二人自殺。但景帝并不罷休。最后梁孝王請鄒陽去景帝那兒替自己說情,才算了結(jié)此事。從那以后,梁孝王就把鄒陽敬為上賓。
這就是“明珠暗投”這個成語的由來,原意是把閃閃發(fā)光的珍珠和寶玉偷偷地投到路上行人的面前,行人見了因不知何物而不敢去揀。常用來比喻珍貴的物品落到不識貨的人手里得不到重視。也形容有才華的人得不到重用。
舉例
魯迅《南腔北調(diào)集·為了忘卻的記念》:“我很欣幸他的得釋,就趕緊付給稿費,使他可以買一件夾衫,但一面又很為我的那兩本書痛惜;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暗投了。”
你這么有才華,卻窩在這家小公司,實在是明珠暗投。
對一個國家而言,明珠暗投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