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梭作品《懺悔錄》簡介讀后感
《懺悔錄》是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讓-雅克·盧梭在其晚年寫成的,從1766年,他已54歲的時候開始寫作,一直寫到1770年,前后4年方告完成,但直到1782年才出版上卷,1789年出版下卷。
《懺悔錄》記載了盧梭從出生到1766年被迫離開圣皮埃爾島之間50多年的生活經(jīng)歷。他歷數(shù)了孩提時寄人籬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寫了他進入社會后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聞目睹的種種黑暗和不平,憤怒地揭露社會的“弱肉強食”、“強權即公理”以及統(tǒng)治階級的丑惡腐朽。該書名為“懺悔”,實則“控訴”、“吶喊”并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卑賤者” 傾注了深切的同情。
由于兒時的不幸,一種正義感便在讓-雅克·盧梭的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這種感情伴隨了他整個的一生,并構成了他信念的基礎。
《懺悔錄》成為法國教育系統(tǒng)讓青年人研讀最多的經(jīng)典作品。
盧梭作品《懺悔錄》推薦理由
經(jīng)典地位:這部名為“懺悔”實為“控訴”的《懺悔錄》記載了盧梭從出生到被迫離開皮埃爾島之間五十年的生活經(jīng)歷,講述了他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一生。作品思想內容豐富,人物形象鮮明,情節(jié)生動真實,是盧梭文學創(chuàng)作中最為重要的一部。
曾經(jīng)被禁原因|:因為書中所包含的性描寫以及作者在書中對自己與情婦之間長達16年的曖昧關系的公開討論。
《懺悔錄》本書是盧梭晚年撰寫的自傳體作品,他在書中以驚人的誠實、坦率的態(tài)度和深刻的內省,敘述了自己從出生到1766年離開圣皮埃爾島之間的五十多年生活經(jīng)歷,講述了他的全部思想感情,剖析了他的行為和內心世界。
《懺悔錄》寫于盧梭悲慘的晚年,是一部在四面受敵的情況下為自己的存在辯護的自傳體作品。書中,盧梭以坦率的態(tài)度和深刻的內省,敘述了自己從出生到1766年離開圣皮埃爾島之間50多年的生活經(jīng)歷,講述了他的全部思想感情。
《懺悔錄》講述了他的全部思想感情,剖析了他的行為和內心世界。
盧梭作品《懺悔錄》內容推薦
《懺悔錄》全書共12章,分上下兩卷。前6章為上卷,后6章為下卷。《懺悔錄》記載了盧梭從出生到1766年被迫離開圣皮埃爾島之間50多年的生活經(jīng)歷。
上卷:上卷敘述盧梭于1712年出生之后到1742年來到巴黎之前的生活。其中,第1章寫他1712年到1728年,亦即16年的生活;第2章寫1728年3月到同年12月,亦即9個月的情況;第3章是寫1728年12月末到1730年4月底,一年半時間;第4章是1730年4月底到1731年10月初,共17個月;第5章和第6章,是從1731年10月初到1741年秋天,兩章共包括10年的時間。上卷,盧梭描寫自己的青少年時代,他試圖尋找“盧梭之所以為盧梭”的種種原因。
下卷:第7章是寫1741年秋到1749年夏,前后共8年;第8章從1749年秋到1756年4月,共6年半;第9章從1756年4月到1757年12月末,共1年半的時間;第10章從1757年12月末到1760年12月末,前后3年;第11章從1760年12月末到1762年6月,共兩年半;第12章從1762年6月到1765年10月底,共3年半。下卷主要是寫作者在巴黎的生活,寫他同“百科全書派”的關系、與他們的恩恩怨怨以及他的幾部重要作品的創(chuàng)作。
盧梭作品《懺悔錄》作者簡介
讓-雅克·盧梭1712-1778,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出生于瑞士日內瓦一個鐘表匠家庭,是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重要作品有《新愛洛伊斯》、《社會契約論》、《愛彌爾》、《懺悔錄》等。
盧梭作品《懺悔錄》創(chuàng)作背景
《懺悔錄》創(chuàng)作年代為1765年—1770年。
社會背景
法國大革命:18世紀末,法國封建制度極端腐朽,國王路易十六所代表的第一等級[4] (僧侶)和第二等級(貴族),與廣大的第三等級(資產階級、城市平民、農民)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群眾運動不斷高漲。
個人背景
盧梭因創(chuàng)作歌劇《鄉(xiāng)村占卜者》成功,后被法國國王路易十五接見。盧梭拒絕國王賞賜,他認為,在極端腐朽的法國封建制度下接受賞賜,屬于接受法國國家權力的奴役。盧梭在這段時間,創(chuàng)作了《愛彌兒》這一教育小說。
盧梭在《愛彌兒》作品結尾表達的宗教觀點:“薩伏伊神甫”成為法國當局迫害的理由,這在18世紀60年代是極其異端的思想。盧梭的書遭到巴黎大主教的譴責。《愛彌兒》在街頭被焚燒,當局對盧梭發(fā)出逮捕令。
1764年,盧梭寄居住在莫蒂埃。1765年,他被逐出莫蒂埃,逃至斯特拉斯堡,又去巴黎,后接受英國哲學家休謨邀請前往英國。1766年,完成《懺悔錄》第一部分。
1782年,在盧梭去世后的第四年,《懺悔錄》陸續(xù)發(fā)表,獲得了“丑聞式”的成功。
盧梭作品《懺悔錄》作品影響
五四運動之后,盧梭的《懺悔錄》被翻譯介紹到中國。
盧梭的《懺悔錄》促進了回憶錄、內心日記和自傳體小說等體裁的繁榮,影響身后的無數(shù)作家。托爾斯泰的《懺悔錄》就是盧梭影響下的產物。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也出現(xiàn)了一批懺悔文學,如魯迅的《風箏》、《父親的病》,郁達夫的《沉淪》。巴金始終把盧梭尊為啟蒙老師。巴金寫小說,第一位“老師”就是盧梭,從《懺悔錄》作者那里,他學到誠實,不講假話。
盧梭作品《懺悔錄》讀后感800字
這次的內容大概是盧梭從一個天真的少年到他事業(yè)有成的這段時間的事。
經(jīng)過這一段的閱讀,對一個現(xiàn)象很感興趣,那就是我感到盧梭的部分心理活動和對外界事物的反映與我極其的相似。我這么說的意思并不是說我也有成為一個偉人的天資,而是說一些感情,或者是心理反應或情感,可能是組成一個人內心情感或個性的基本因素。我想這是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在這里我占且就叫它”七巧板“理論吧。就想是七巧板一樣,幾種同樣的普遍的情感,經(jīng)過不同的組合,演變成了千千萬萬種不同的個性。又或者可以說是樂高玩具,幾個簡單重復的積木似乎可以拼接出整個世界。
最開始這么意識到這個理論,是因為我之前產生了這么一種認識,即人人都一樣。意思是世界上其實沒有多少比你笨或是比你聰明的人,一個人每多一個缺點,都會有一個相應的優(yōu)點作為補償,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天才也是有的,不過個人認為比例較低,否則就不會被稱為天才了。所以說,既然認識到盧梭與我一樣,一個幾百年前的歐洲人與一個幾百年后的中國人一樣,那么是不是大多數(shù)人都是差不多的呢?我認為是的。
虛榮與自我保護,也許是人天生就擁有的一個特質。至少作為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自我保護我肯定扎根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細胞中的。但是在這里,虛榮與自我保護之間的界限似乎很模糊。表面上看起來不相關的兩個概念,其實是相通的。我這里所說的自我保護,并不是物理上的保護,而是精神的一種自我保護。在一個人受到攻擊時,這里當然也包括精神的打擊,通常情況下,大腦都會給出一個應對的信號。在我所讀到的盧梭的懺悔錄中,他即使用文章給予了攻擊他的人以反擊。在這里,既可以是認為是在他的角度對整件事情的理解,又可以認為是他對于攻擊他之人的批判。所以在他的著作之中,即使是他真的認為他已經(jīng)做到了公平公正,他也有自我辯解的成分。這能不能叫做虛榮呢?虛榮心是一種表面上追求榮耀、光彩的心理。在這里,我想這個判定的界線是模糊的,所以應該是既是又不是吧……
盧梭作品《懺悔錄》讀后感800字
第一次讀盧梭的《懺悔錄》,當時對許多人和事的看法非常幼稚,覺得這么偉大的一個人物,怎么會騙人、調戲婦女、偷東西……偉人應該是“完人”,沒有一點暇癖。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當我第二次重讀《懺悔錄》時,才感到敢于赤裸裸地公開披露自己的隱私、揭示自己傷疤的盧梭,才是人格意義上的人,值得讓人尊重和佩服。而中國當代的傳記文學創(chuàng)作,是否應該學一點盧梭的精神呢!
現(xiàn)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書店里還是大街小巷的書攤上到處是各種名人的傳記。然而,翻開一本本書,從頭到尾,通篇都是過五關、斬六將,而看不到他(她)走麥城,更有甚者,把自己說成一朵花,把別人說成豆腐渣,借機抬高自己,為自己樹碑立傳。總之,不是他(她)實際的那樣,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樣。其實寫自傳的不管是自己寫還是請別人寫,真正寫出自己的成長變化,犯過什么過失,倒是對世人有益。
其實學一點盧梭的精神,并不是象某些明星那樣拿自己那點隱私來吸引讀者。更多的應該是對讀者、為后人有教益的功過是非、經(jīng)驗教訓。一個人在幾十年的經(jīng)歷中,他所走的路程,很難說是筆直的,一點彎度也沒有。不犯錯誤的人是沒有的。問題是看你有沒有盧梭的那種自我剖析的覺悟。敢不敢象盧梭那樣揭露自己的傷疤,對自己的功過是非有沒有一點實事求是的精神。周總理生前曾說過:如果我寫書,我就寫我一生中的錯誤,要讓活著的人們都能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翻譯者劉思慕在《歌德自傳》譯者新序中說:“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坦率的自我披瀝,是《歌德自傳》的第一個特點……”而這些偉大的、著名的人物,敢于披露和承認自己的缺點,并沒有因此而影響自己的威望,后人不是同樣敬重他們嗎?
我和許多的普通人似乎沒有寫自傳出一本書的資格或興趣。不過活著的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寫自己的歷史。因而,在這個文化浮躁的時代,我不合時宜地重讀了《懺悔錄》,發(fā)一點愚不可及的感受。
盧梭作品《懺悔錄》經(jīng)典語錄
1、邪惡進攻正直的心靈,從來不是那么大張旗鼓的,它總是想法子來偷襲,總戴著某種詭辯的面具,還時常披著某道德的外衣。
2、愛而不狂,妒而不亂,悔而不痛,怒而仍平。你變換你的工作,而又堅持你的計劃你雖復得,卻沒有失掉過什么。你愛收獲,可絕不為了匱乏,你求利息,可沒有吝嗇 。
3、我從事一項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事業(yè)。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
4、我反復說過,真正的幸福是不能用語言描繪的,它只能用心體會,感受越深就越無法描述,因為真正的幸福不是一系列事實的積累,而是一種狀態(tài)的持續(xù)。
5、一個人所擁有的金錢是獲得自由的手段,而我們急切地追求的金錢卻是是我們受奴役的工具。因此,我對自己所有的金錢抓得很緊,而對沒到手的卻無所謂。
6、但是,我也是命中注定,一輩子只能有一次真正用愛情去戀愛。不是她,而是另外一個人將占有我的心靈的最初的同時也是最后的嘆息。
7、可見嬰兒的純潔不過是肢體的稚弱,而不是本心的無辜。我見過也體驗到孩子的妒忌:還不會說話,就面若死灰,眼光狠狠盯著一同吃奶的孩子。
8、我在女人跟前經(jīng)常失敗,就是由于我太愛她們了。
9、人類似乎有這樣的傾向,建立一項規(guī)則叫別人遵守,同時又極力使自己成為例外,不受它的約束。
10、我寧肯為我所愛的人的幸福而千百次的犧牲自己的幸福,我看她的名譽比我的生命還要寶貴,即使我可以享受一切快樂,也絕不肯破壞她片刻的安寧。
11、感謝上蒼,我終于把難以說出口的丑事,明明白白的全部說出來了。
12、我的全部才華都來自對我要處理的題材的熱愛。只有對偉大、對真、對美的愛,才能激發(fā)我的天才。
13、心被那神圣之火燃燒起來的人,總是想法子把他的心傾吐出來的,要把滿腔的東西拿給人看的。這樣的人恨不得把心掏出來放在臉上,他決不會想什么修飾打扮。
14、如果流動,就流走;如果靜止,就干涸;如果生長,就慢慢凋零,這個世界沒有永恒。
15、總之,我可以斷言:他讓我走的道路是,生死與窮困或變成一個無懶。然而他所看到的決不是這個方面,他只看到把一個靈魂從一個異教中搶救過來,把他交還給天主教會。只要我去參加彌散,至于做個正直的人或是做個無懶漢,那算得了什么呢?再說,不要認為這種想法是天主教徒所獨有的,凡是只講教義的宗教都有這種想法,那兒最根本的是信仰而不是行為。
16、我以為,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這樣的:大家的活法其實都一樣,都是按照人生存的基本原則在生活,這種基本原則不僅與教義毫無共同之處,而且大部分與之背道而弛,教義不參與生活,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從來不涉及教義,個人生活中也不能參照教義行事。這種遠離生活并獨立于生活之外被信奉著的教義,即使涉及,也應該被當作一種表面現(xiàn)象,與生活沒有絲毫關系。
17、我一輩子就這樣渴求著最心愛的女人,但在她們面前又不敢聲張。
18、不管您是何人,只要我的命運或信任使您成為本書的評判員,我則以我的不幸,通過您的古道熱腸,并以全人類的名義,懇請您別毀掉這部有用而獨具一格的著作,因為他可以作為肯定尚有待創(chuàng)建的對人的研究的第一份參照材料,而且,我還要懇請您,別為了緬懷我而推倒這座記載著我那尚未被我的敵人歪曲的性格的唯一豐碑。
19、在我的整個一生之中,面對我愛得發(fā)狂的女人,我情急不以,我眼不能見,耳不能聞,神不守舍,渾身抽搐,可又不敢造次,去向她們表露心跡,也從來沒有趁最親密熟識之機,向她們祈求我所需要的唯一的寵幸。
20、這個工作一旦拋開,有時候我對接著要干些什么猶豫不決,而這一段無所事事的間歇時間可把我毀了,因為沒有外物占據(jù)我的精力,我的思想就一個勁兒在我身上打轉。
21、人一旦成名,就一個朋友也沒有了,這是一個很大的不幸。而尤其不幸的是自稱為朋友的人也都離你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