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刎頸之交的意思
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近義詞:患難之交、莫逆之交、生死之交、刎頸至交
反義詞:一面之交、點(diǎn)頭之交、素昧平生、素不相識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廉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譯文:
西漢·司馬遷《史記·廉藺相如列傳》:“兩人終于彼此和好,成了同生共死的朋友。”
2、刎頸之交的故事
戰(zhàn)國時(shí)代,趙國的藺(lìn)相如因?yàn)橹怯码p全,屢次在外交方面為國家建立奇功,所以很得趙惠文王的器重,被封為上卿,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
廉頗以為自己當(dāng)上將軍是多年奮戰(zhàn)的結(jié)果,而藺相如只是動動嘴皮子,官位竟高過自己,心里十分不高興,聲明不愿和藺相如這種狂妄的人一起做事,而且還說:“如果有一天在外面遇見他,非當(dāng)面羞辱他一頓不可!”
后來這件事被藺相如知道了,他不但一點(diǎn)兒也不生氣,而且還處處謹(jǐn)慎讓禮,盡可能避免跟廉頗見面而起沖突。
有一天,藺相如乘車外出,忽然看見廉頗的車馬從遠(yuǎn)處疾馳而來,他趕緊吩咐把車子拐到小巷里躲避,好讓廉頗的車在大道上通過。藺相如的侍從看到這種情形,心里都非常生氣,以為藺相如是怕廉頗,不敢和他一較短長。
后來有人拿這句話去問藺相如,藺相如聽了,不覺哈哈大笑,便對他的家臣和隨從們說:“你們以為我怕廉將軍嗎?你們錯了。那威震天下的秦王我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不成?你們要知道,現(xiàn)在強(qiáng)橫的秦國之所以不敢舉兵侵犯趙國,是因?yàn)橼w國有我和廉將軍的緣故。假如我們兩個時(shí)時(shí)吵鬧,失了和氣,就如同二虎相爭、必有一傷,豈不削減了趙國的野心,給秦國制造機(jī)會。我對廉將軍處處表示禮讓,并不是怕他,而是為了顧全大局,為國家前途著想啊。”
侍臣和隨從們聽了藺相如這番義正詞嚴(yán)的大道理后,都深受感動,從此遇到廉頗的屬下,也效法他們的主人,盡量容忍禮讓,但廉頗卻愈來愈驕傲了。
這時(shí),趙國一個名叫虞卿的人知道這件事后,便跑到廉頗那里,勸他以國家為重,并且向他說明藺相如對他避讓的理由。廉頗聽了十分慚愧,非常后悔自己的所作所為,立刻脫去上衣,背上荊條,步行到藺相如家,請求他處罰自己的無知。
藺相如見他如此誠摯,一時(shí)感動不已,急忙向前替他拿去荊條,幫他穿上衣服,請他上坐,兩個人談得十分暢快。從此以后,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xié)力保衛(wèi)趙國。
這是一則出自“史記”的故事,司馬遷在描寫廉頗請罪時(shí)的情況,曾經(jīng)用到“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這兩句話,后人便濃縮為“刎頸之交”這個成語。原意為用刀割脖子的交情,用以比喻生死之交的朋友。而廉頗貴為一國大將,背負(fù)著荊條去向藺相如請罪,請他用荊條責(zé)罰,這種胸襟和氣度,也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后人也將它濃縮成“負(fù)荊請罪”這句成語,意思是主動向別人賠禮認(rèn)錯。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必須要先顧到國家的利益,忘卻私人的怨恨。像藺相如這種顧全大局,和廉頗勇于改過的行為,都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3、刎頸之交舉例
正是因?yàn)榱H敢于負(fù)荊請罪,史上才有“將相和”的佳話廉頗和藺相如后來結(jié)成刎頸之交。
今天我們誓為刎頸之交,從此有福同享,有難同當(dāng)。
他倆是有著三十年友誼的刎頸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