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撲朔迷離的意思
撲朔:撲騰的意思。原意指把兔子耳朵提起,雄兔撲騰,雌兔瞇眼,可是在地上跑的時候就雌雄難辨了。后來形容事物錯綜復(fù)雜,不容易看清真相。
近義詞:眼花繚亂、千頭萬緒、錯綜復(fù)雜
反義詞:一清二楚、一目了然、顯而易見
出處
古樂府《木蘭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譯文:
古樂府《木蘭詩》:“雄兔的腳時常爬搔,雌兔的眼睛時常瞇著。兩只兔子挨著跑,怎么能分辨出哪一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2、撲朔迷離的故事
這個成語來源于北朝無名氏的《木蘭辭》,又名木蘭詩或木蘭歌。《木蘭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也是一篇樂府詩。它敘述的是我國古代一位智勇雙全的孝順女孩替父從軍、征戰(zhàn)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在古代有一個姑娘叫花木蘭,她的爸爸原來是朝廷的武將,后來年紀大了退休在家。花木蘭小時候曾經(jīng)跟爸爸習武,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有一年,國家發(fā)生戰(zhàn)爭,朝廷征召民眾出來為國效力。花木蘭的父親雖然退休了,但是國家缺人,所以父親也在被征召之列。花木蘭看到父親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弟弟年齡還小,又不能替父從軍,于是就想自己女扮男裝替父親去從軍。她把自己的想法跟父母說了,父親起先堅決不肯,后來被她的孝心所感動,并且一時之間也沒有別的辦法了,最后終于同意花木蘭辭別了父母親,隨著大軍去作戰(zhàn)。
她雖然是個女子,但是武藝高強,反應(yīng)靈敏,聰明機智,在戰(zhàn)場上的表現(xiàn)十分英勇,屢次建立了奇功。就這樣經(jīng)過十年的苦戰(zhàn),花木蘭終于和她的戰(zhàn)友一起打敗了敵人,凱旋而歸。因為在戰(zhàn)場漫長的戰(zhàn)爭中,花木蘭的功勞最大,皇上在獎勵有功人員時,一定要封花木蘭為兵部尚書,可是她卻再三辭謝,說:“謝謝皇上的恩典,但我不想做兵部尚書,只求皇上賜給我一匹好馬,讓我早日回家和父母團圓。”
不久,花木蘭回到家里,立刻來到自己房里,換上她以前穿的衣服,對著窗戶整理了鬢發(fā),對著鏡子貼臉上的裝飾物。走出門看同伍的士兵們,同伍的士兵們都驚慌忙亂:“哎呀,同行這么多年,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個女孩。”
后來有人為此寫了一首《木蘭詩》,詩的最后幾句是:“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意思是:“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如果兩只兔子貼著地面并排跑,誰能分辨出哪一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這句話用分辨不出兔的雄雌來比喻穿上了戰(zhàn)袍分不出男女。一起打仗的將士軍官們都分辨不出木蘭是男的還是女的。
所以在這個故事之后,就有了“撲朔迷離”這個成語,本來只是難辨真?zhèn)危鬂u漸演變?yōu)閷?fù)雜的情況無從判斷,難于了解底細。可用于表示對某件事或某個人的不可了解或難于了解。“撲朔迷離”和“眼花繚亂”都有“不容易看清楚”的意思。但“撲朔迷離”偏重指客觀事情錯綜復(fù)雜;“眼花繚亂”偏重指主觀感受十分復(fù)雜,一時分辨不清。
3、撲朔迷離舉例
偵探小說中撲朔迷離的情節(jié)讓我一頭霧水,完全忘記了如何思考。
這件事錯綜復(fù)雜,雖經(jīng)多方核查,仍給人以撲朔迷離之感,使之難明真相。
采取聲東擊西戰(zhàn)術(shù),弄得敵人撲朔迷離,不知道游擊隊到底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