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強弩之末的意思
指強弩所發(fā)的弓箭,已達射程的最遠處。比喻強大的力量已經(jīng)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亦作“強弩之極”。
近義詞:強弩末矢
出處
《漢書·韓安國傳》:“且彊弩之極,力不能穿魯縞(gǎo);沖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
譯文:
《漢書·韓安國傳》:“況且強弩連魯?shù)厮a(chǎn)的最薄的白絹也射不穿;從下往上刮的強風,到了最后,連飄起雁毛的力量都沒有了,并不是他們開始時力量不強,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
2、強弩之末的故事
西漢末年,匈奴與漢朝之間經(jīng)常發(fā)生戰(zhàn)爭,老百姓過著惶恐不安、饑寒交迫的日子。
為了平息戰(zhàn)爭,匈奴派使臣到漢朝和親。漢武帝一時拿不定主意,便召集眾大臣商議。
一個叫王恢的大臣是燕地人,多次出任邊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況。他發(fā)表意見說:“匈奴人生性反復無常,我們已經(jīng)吃過不少苦頭,要想徹底解決邊患,最好的辦法就是發(fā)兵將匈奴徹底制服。”
這時,韓安國聽了極力反對。韓安國是漢代著名的大臣,他在很多問題上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因此深得漢武帝的信賴。
他說:“派軍隊去千里之外作戰(zhàn),一定不會有好的結(jié)果。現(xiàn)在匈奴依仗軍馬的充足,懷著禽獸般的心腸,遷徙如同鳥飛一樣,很難控制他們。我們即使得到了匈奴的土地,也不能擴大多少疆土;即使得到了匈奴的百姓,也不能增強我們的力量。從上古起他們就不可能真心歸附漢人。漢軍到幾千里以外去爭奪利益,那就會人馬疲憊,敵人就會憑借全面的優(yōu)勢對付我們的弱點。這就像強弓射出的箭,射到了最遠處的時候,力量已經(jīng)盡失,甚至連極薄的絲綢都穿不透了。并不是說我們開始時力量不強,而是因為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所以發(fā)兵攻打匈奴實在是很不利的,明智之舉是與匈奴和親,安定雙方的人心,加強睦鄰友好關(guān)系,互不侵擾。”
漢武帝和眾位大臣聽后,覺得很有道理,便同意了匈奴和親。在以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匈奴與漢朝基本上保持著相對和平的關(guān)系。
3、強弩之末造句
敵人被迫把全面進攻改為局部進攻,也遭到挫折,成了強弩之末。
敵人氣勢衰竭,看來已是強弩之末,我軍勝利在望。
在這項工作完成時,第八集團軍已經(jīng)是強弩之末了。
敵人已到了強弩之末的階段,我們該全面出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