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剛愎自用的意思
愎(bì):任性。剛愎:強硬、固執(zhí)。自用:自以為是。指一個人過分自信,完全聽取不了別人的意見,不愿意討論,十分固執(zhí)。
近義詞:一意孤行、深閉固拒、獨斷專行、師心自用、固執(zhí)己見、自以為是
反義詞:博采眾長、從諫如流、虛懷若谷、從善如流、低眉折腰、百依百順
出處
《左傳·宣公十二年》:“其佐先穀(gǔ),剛愎不仁,未肯用命。”
《尚書·仲虺之誥》:“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2、剛愎自用的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大大小小幾百個諸侯國。各國之間相互征伐兼并。大諸侯國經(jīng)常欺壓小國。小國只能依靠其他大國來抗衡。
公元前597年,楚王向鄭國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進攻,楚莊王親率大軍圍困鄭國三個多月,鄭國投降后,和楚國爭雄的晉國才發(fā)來救兵。正準備返國的楚軍在戰(zhàn)與不戰(zhàn)的問題上產(chǎn)生了分歧。楚莊王想退兵,他的愛臣伍參主戰(zhàn),令尹孫叔敖主和。
孫叔敖說:“昔年攻進陳國,現(xiàn)在又攻進鄭國,楚國不是沒有事呀,該休息休息了。如果和晉軍打仗又不能取得勝利,是不是把伍參的肉給吃了!”
伍參反駁說:“如果打了勝仗,孫叔敖你就是無謀之人。如果打了敗仗,我的肉將在晉軍那里,你孫叔敖怎么能吃得到呢?”
孫叔敖不再理會伍參,下令“南轅、反旆(pèi)”,即掉轉(zhuǎn)車頭,大旗反向,準備撤退。但伍參又對楚莊王說:“晉軍元帥荀林父是新上任的,還不能真正讓下屬聽從他的命令。荀林父的輔佐官先縠(hú)剛愎自用,不仁不義,不肯聽從荀林父的命令。晉軍三帥,專斷行事,想聽從命令也沒有上級的命令。三軍主帥尚且如此,晉軍將士又該聽誰的呢?這一次,晉軍一定會吃敗仗。再說了,你是國君,晉軍主帥是臣,一個國君見了敵軍的臣子就嚇跑了,你該怎么面對你的臣民呢?”
楚莊王無言以對,想了想,伍參的話很有道理,馬上命令掉轉(zhuǎn)車頭,北上到管(現(xiàn)在的鄭州市區(qū))駐扎下來準備戰(zhàn)斗。事實證明伍參的分析很正確,晉楚兩軍在邲(bì)(今河南滎陽北)大戰(zhàn)一場,晉國指揮混亂,大敗而歸。
3、剛愎自用舉例
他一點兒也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是個剛愎自用的人。
剛愎自用的人喜歡獨斷專行,不撞南墻是不會回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