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兩面三刀的意思
比喻居心不良,陰險狡猾,當面一套,背后一套,挑撥是非,耍兩面手法的人。
近義詞:口是心非、陽奉陰違、口蜜腹劍、三頭兩面、耍兩面派
反義詞:表里如一、上行下效
出處
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豈知他有兩面三刀,向夫主廝搬調。”
2、兩面三刀的故事
春秋時期,南方的楚國是當時十分強大的諸侯國,楚國旁邊有個小國叫鄭國。楚國仗著自己國力強盛,連年出兵攻打鄭國。此時鄭國已歸附齊國。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齊、魯、宋、陳、鄭、衛(wèi)、許、曹八國主帥,討伐楚國的附庸國蔡國。蔡國戰(zhàn)敗。
后來,齊桓公又以八國之師攻打楚國。楚國被迫于召陵(今河南郾城東)議和。在八國之師行將撤兵回國之時,陳國的大夫轅濤涂對鄭國的大夫申侯說,聯(lián)軍回去時要經過我們兩國,吃穿住用都要我們兩國承擔,倘若叫軍隊沿海邊撤,經莒國和徐國回去,這樣一則可以向這些國家炫耀武力,二則可以減輕我們兩國的負擔,你看怎樣?鄭國大夫申侯說:“好!好!這的確是個好主意,你就對齊王說罷!”
于是,轅濤涂就向齊桓公說了走東路可以炫耀武力的建議。齊桓公采納了這個建議,就要下令走東路撤軍時,申侯跑去見齊桓公說:“聯(lián)軍長時間在外飽經雨露風霜作戰(zhàn),已相當疲累了,若是繞道東行,萬一路上受到什么阻攔,那就苦了聯(lián)軍。轅濤涂這個人自顧自己利益,不顧聯(lián)軍利益,請桓公三思。”
齊桓公一聽,以為申侯是為聯(lián)軍著想,生氣地說,濤涂這小子險些誤了大事,讓把濤涂抓起來,同時命令鄭文公獎賞申侯,叫把鄭國在北邊的一個戰(zhàn)略要地“虎牢”賞給申侯。鄭文公雖心中不滿,也不得不屈從于齊桓公。
不久之后,聯(lián)軍回到自己國家,轅濤涂也被釋放回國。他咽不下這口氣,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之身,來到申侯的封邑“虎牢”。轅濤涂看過“虎牢”之后說,如果能在這里修建一座“美城”,就更壯觀了,并答應請諸侯來幫助修建。
申侯是個很貪心的人,真的在這里修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宮城。這一下轅濤涂抓住了把柄,向鄭文公說申侯在此圖謀不軌。鄭文公本來就對申侯的為人不滿,聽了濤涂的話如同火上澆油,立即下令將申侯抓起來,把他殺掉!
3、兩面三刀的舉例
這人平時總是陰陽怪氣、兩面三刀的,你要留個心眼,以免上當。
像他這種人慣于顛倒黑白,兩面三刀,千萬別相信他的說詞。
有些人兩面三刀,很得上司賞識。
他不只言行不一,更是兩面三刀,暗中陷害競爭對手。
這個人為人兩面三刀,覆雨翻云你和他打交道可要當心。
到目前為止,仍未有證據(jù)表明三軍情報局在玩兩面三刀。
有一種人兩面三刀,翻云覆雨,和這種人交往一定要小心。
那些陽奉陰違、兩面三刀的人,肯定沒有好下場。
他這個人對人不誠實,總是兩面三刀,搞小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