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shù)蝙蝠以昆蟲為食,但是也會吃一些植物比如:果實(shí)、花粉、花蜜,熱帶美洲的吸血蝙蝠以哺乳動物及大型鳥類的血液為食。因?yàn)轵鹗请s食性動物,所以一般沒有蝙蝠不吃的東西,它們一般都是靠視覺與嗅覺來尋找食物的。
秋天開始,蝙蝠就會在下腹部聚積脂肪,至冬眠前體重變?yōu)橄奶鞎r的1.5倍以上,這樣它們可以過冬。 有的蝙蝠會吃魚,墨西哥兔唇蝠一個晚上能捕獲30多條小魚。 一只20克重的食蟲性蝙蝠一年能吃掉1.8--3.6千克昆蟲, 大多數(shù)蝙蝠以昆蟲為食,一些蝙蝠亦食果實(shí)、花粉、花蜜。熱帶美洲的吸血蝙蝠以哺乳動物及大型鳥類的血液為食,這些蝙蝠有時會傳播狂犬病。蝙蝠都是白天休息,夜出覓食。這種習(xí)性便于它們侵襲入睡的獵物,而自己不受其它動物或高溫陽光的傷害。有少部分蝙蝠依靠嗅覺和視覺找尋食物,夜間, 蝙蝠靠皮波探路和捕食。蝙蝠會吃的東西基本上就是這些了,不過不同的蝙蝠飲食習(xí)慣其實(shí)是不一樣的。

蝙蝠的食性相當(dāng)廣泛包括果實(shí)、魚類、花粉甚至血,有些種類喜愛花蜜、果實(shí),有的喜歡吃魚、青蛙和昆蟲,有些種類吸食動物血液,有些種類甚至吃其他蝙蝠,一般來說大蝙蝠類一般以果實(shí)或花蜜為食,而大多數(shù)小蝙蝠類則以捕食昆蟲為主,蝙蝠類動物全世界共有900多種,我國約有81種,可以大體上分成大蝙蝠和小蝙蝠兩大類,大蝙蝠類分布于東半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體形較大身體結(jié)構(gòu)也較原始,包括狐蝠科1科,小蝙蝠類分布于東西半球的熱帶和溫帶地區(qū),體型較小身體結(jié)構(gòu)更為特化,包括菊頭蝠科、蹄蝠科、葉口蝠科、吸血蝠科和蝙蝠科等十余科。

1、果蝠
果蝠是最大的蝙蝠種類之一,有些種類翼幅長達(dá)2米,第1、2指均有爪,眼大且尾較短不為皮膜所包被,在黎明和黃昏出外覓食果實(shí)和花蕊中的汁液,對果樹造成一定的危害,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中國的種類不多僅限于華南各省,現(xiàn)被疑為埃博拉病毒宿主。
2、蹄蝠
蹄蝠分布于舊大陸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體型從微小到較大,和菊頭蝠一樣有馬蹄形的鼻葉但是鼻葉上沒有菊頭蝠那樣復(fù)雜的結(jié)構(gòu),耳朵大小中等和菊頭蝠一樣沒有耳屏,食多種多樣的昆蟲,常在洞穴中結(jié)成大群,有些蹄蝠適應(yīng)在人類的生活居住地區(qū)活動數(shù)量非常多,能捕食大量害蟲。
3、狐蝠
狐蝠是世界上最大的蝙蝠種類之一,體型較一般蝙蝠大兩翼展開長達(dá)90厘米以上,由于頭型似狐口吻長而伸出故稱狐蝠,日間成群倒掛在大樹枝上夜間成群出動,覓食野果和花蕊對果園危害極大,每胎1仔冬季隱藏于洞穴中冬眠,在中國云南分布有萊氏狐蝠,在臺灣則有臺灣狐蝠。
4、犬蝠
犬蝠體型中等體長95-103毫米,前臂長68-83毫米鼻孔如管狀,體背橄欖褐色體側(cè)赭褐色,腹面銹黃,腹部以下毛短呈棕綠色,頸側(cè)咖哩黃色,耳緣色淺,廣泛分布于南亞及東南亞一帶包括印尼,在我國分布于海南、廣東、福建、云南、西藏和廣西,主要棲息于熱帶樹林以及家舍。

蝙蝠是唯一一類演化出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別稱天鼠、掛鼠、天蝠等,現(xiàn)共有19科185屬961種,除極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島嶼外分布遍于全世界,在熱帶和亞熱帶最多,大部分都是白天休息,夜間覓食。
蝙蝠類動物全世界共有900多種,我國約有81種。可以大體上分成大蝙蝠和小蝙蝠兩大類,大蝙蝠類分布于東半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體形較大,身體結(jié)構(gòu)也較原始,包括狐蝠科1科。小蝙蝠類分布于東、西半球的熱帶、溫帶地區(qū),體型較小,身體結(jié)構(gòu)更為特化,包括菊頭蝠科、蹄蝠科、葉口蝠科、吸血蝠科、蝙蝠科等十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