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枕戈待旦的意思
戈:古代的一種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待:等待。意思是枕著武器,等待天亮。指時刻警惕,隨時準備作戰(zhàn),連睡覺時也不放松戒備。形容殺敵報國心切,毫不松懈,時刻準備殺敵。
近義詞:枕戈坐甲、常備不懈、枕戈擊楫、嚴陣以待
反義詞:高枕無憂、醉生夢死
出處
《晉書·劉琨傳》:“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譯文:
《晉書·劉琨傳》:“我每日枕戈待旦,立志剿滅逆賊,常常擔心祖逖趕到了我前面。”
2、枕戈待旦的故事
西晉人祖逖和劉琨,都是性格開朗、仗義好俠的志士。年輕時不但文章寫得好,而且都喜歡練武健身,決心報效祖國。當時,晉朝表面上還管轄著中原大地,但實際上已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了。祖逖和劉琨一談起國家局勢,總是慷慨萬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劉琨談得十分興奮,劉琨不知什么時候睡著了,祖逖卻久久沉浸在談話的興奮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雞叫了起來,祖逖一躍而起,踢醒了劉琨:“聽,這雄雞啼鳴多么振奮人心呀,快起來練劍吧!”于是,兩人操起劍來,在高坡上對武。
從此,他倆每天清早聽到頭一聲鳴叫,一定來到荒原上抖擻精神練起劍來。劉琨被祖逖的愛國熱情深深感動,決心獻身于祖國。一次他給家人的信中寫道:“在國家危難時刻,我經常‘枕戈待旦’(枕著兵器睡覺等待天明),習武健身,立志報國,常擔心落在祖逖后邊,不想讓他起在我前面!”
由這段歷史產生了兩個成語“聞雞起舞”與“枕戈待旦”。“聞”是聽到;“舞”是舞劍。“聞雞起舞”是聽到雞叫聲就起來舞劍,后來常用它比喻立志為國出力的人的愛國熱情和行動。“戈”是古代的一種武器;“旦”是天明。“枕戈待旦”是枕著武器睡覺,等待天明。現(xiàn)在用它比喻警惕性極高,隨時準備打擊敵人,也常用來比喻殺敵報國的急切心情。
3、枕戈待旦舉例
這支英雄艦隊,枕戈待旦,日夜守衛(wèi)在東海前哨。
在奮斗的死活關頭,擊水中流,枕戈待旦是需要的,是顯示民族精力的。
兵士們枕戈待旦,時刻籌備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