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落花流水的意思
原來是形容殘敗的暮春景色。后常用來比喻被打得大敗,也指殘亂而零落的樣子。或比喻敵人被打得慘敗。也作“流水落花”。
近義詞:狼狽不堪、一敗涂地
反義詞: 得勝回朝、凱旋而歸
2、落花流水的故事
“落花流水”是暮春時,凋零的落花被流水帶走的景象。此語常見于詩詞中,例如唐·李群玉的《奉和張舍人送秦?zé)拵煔w岑公山》詩:“蘭浦蒼蒼春欲暮,落花流水怨離襟。”在這首詩中,李群玉描寫了在暮春之時送友人離去的情景,藉著落下的花瓣隨著水流而去,更讓人平添幾許依依愁緒。“落花流水”本來是客觀的自然景色,在詩人墨客眼中成了離愁、哀傷的象征。這種意象的借用,像趙嘏的“無限春愁莫相問,落花流水洞房深”、李嘉佑的“落花流水共添悲”都是。
五代時,南唐后主李煜在去世前不久于被囚之地汴京,憂郁消極之余寫了一首《浪淘沙》,里頭有兩句:“流水落花歸去也,天上人間。”意思是:“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紅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對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間。”用“流水落花”來描述自己亡國前的種種已經(jīng)不可再擁有,現(xiàn)在和過去猶如天上人間般的不同。這里“流水落花”詞序雖然顛倒,意思是一樣的。雖然實質(zhì)上是在表露一種哀愁無奈的消極情緒,但是字面上它們還是在寫景,作者的那種情緒是通過對殘春景象的描寫來表露的。后人根據(jù)此引申出“落花流水”的成語。
后來,一般人都以“落花流水”比喻衰敗零落的情形,舊小說中更常用它來形容吃了敗仗的狼狽狀態(tài),例如《紅樓夢》第四回:“那薛公子便喝令下人,將馮公子打了個落花流水。”
在這里,“落花流水”雖然與“丟盔棄甲”:都有“失敗得很慘,被打得狼狽不堪”的意思。但落花流水有殘亂而零落的樣子;偏重指東西被搶或被吃的樣子;“丟盔棄甲”只用來比喻失敗后狼狽逃跑的樣子。
有時,人們把“落花”和“流水”分別比作一個有意,一個無情的雙方,說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就成了另一個意思、另一句成語了。
這句成語,最早見之于文字的,大概要算是宋代詞人賀鑄的《南柯子》中的兩句:“有恨花空萎,無情水自流。”在舊小說和戲曲中,引用這句成語的很多,一般都用它來比喻單相思。有時也用它來表示對不義之人的不可信賴。
例如京劇《捉放曹》有這么一段戲:曹操多疑,竟把好意款待他的呂伯奢全家殺害。當(dāng)他發(fā)現(xiàn)錯殺了好人的時候,還要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心想:原來這是個“不義之人”,怎能信賴和跟隨他。
于是他偷偷離去,臨走,唱道:這是我陳宮作事差,悔不該與他走天涯;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情戀落花……
3、落花流水舉例
溪旁幾棵山櫻,花瓣飄落水面,好一幅落花流水的暮春景象。
他們打算在初十夜間分兵四路,趁月夜進襲敵營,出其不意,殺他個落花流水。
這兩隊實力相差懸殊,較弱的一隊被打得落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