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十面埋伏的意思
意思是設伏兵于十面以圍殲敵軍。
近義詞:四面楚歌
出處
《抱妝盒》:“從今后跳出了九重圍子連環(huán)寨,脫離了十面埋伏大會垓(gāi)。”
譯文:
《抱妝盒》:“今天跳出了被重重圍住的連環(huán)寨,成功脫離了被十面圍困的大會戰(zhàn)。”
2、十面埋伏的故事
楚漢相爭時期,漢王劉邦重用淮陰人韓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趙王歇、燕王臧荼、齊王田廣。他被劉邦封為齊王后率30萬大軍和彭越的軍隊會師,把項羽圍困在垓(gāi)下(今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東南),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戰(zhàn)術,逼使項羽在烏江自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公元前202年10月,漢王劉邦率本部人馬,追擊向彭城撤退的項羽。追到陽夏的南邊,劉邦下令暫停追擊,派出使者與韓信、彭越等人聯絡,許諾日后與他們共分天下,并把臨淄、大梁、淮南大片土地封給他們。果然,使者紛紛回報,諸侯即將發(fā)兵。
不久,各路諸侯出兵,攻擊項羽軍隊,韓信三十萬兵馬自齊南下,切斷了項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數萬兵馬到達固陵與劉邦會師,擔任主攻;劉賈與英布自壽春率兵北進,切斷項羽南逃之路。項羽軍隊不斷收縮,退至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沱河北岸),中了韓信的“十面埋伏”。諸侯軍隊蜂擁而至,把項羽軍隊重重包圍了起來。
漢軍“十面埋伏”,形如天網,楚軍固守垓下,勢如鳥雀。此刻,項羽軍的反擊好似困獸猶斗;劉邦軍的進攻捷報頻傳。垓下戰(zhàn)場,殺聲震天。兩軍拼搏,你死我活。著名的垓下之戰(zhàn)就這樣展開了。
3、十面埋伏舉例
我們設下十面埋伏,專等敵人自投羅網。
敵人中了我軍的十面埋伏,現在只能乖乖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