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邦:國家。國家多災多難,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激勵人民奮發(fā)圖強,戰(zhàn)勝困難,使國家強盛起來。
近義詞:玉汝于成、苦盡甘來、哀兵必勝
出處
《左傳·昭公四年》:“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若何虞難?齊有仲孫之難而獲桓公,至今賴之。晉有里、丕之難而獲文公,是以為盟主。”
譯文:
《左傳·昭公四年》:“鄰國的禍難,是不能以此來高興的。或者是由于多有禍難而鞏固了國家,開辟了疆土。或者是由于沒有禍難而喪失了國家,失掉了疆土,怎么能幸災樂禍?齊國發(fā)生了仲孫的禍難,因而桓公得為霸主,到今天齊國還靠著他的余蔭。晉國發(fā)生了里克、丕鄭的禍難因而文公回國,因此當了盟主。”
春秋時期,楚靈王對內(nèi)屠殺異己,對外還想爭當霸主。他派大臣伍舉前往晉國,要晉平公跟他一起召集諸侯會盟,并且在會盟中要推他當霸主。
晉平公卻也想自己當霸主。但是,晉國大夫司馬侯認為晉國跟楚國爭霸還要等待一段時間。
他說:“楚王雖然倒行逆施,但還不到垮臺的程度,可能上天要等他干盡壞事后才給他降下懲罰,楚國的臣民也會拋棄他。那時候,霸主的地位我們將不爭而得。”
晉平公說:“楚國內(nèi)部不團結(jié),多災多難,能當霸主嗎?”
司馬侯說:“一個國家多災多難,當然不是好事;不過,有時候,多災多難也能反過來成為他們振興自己國家的力量。譬如,齊國內(nèi)亂,國君被殺,公子小白平定內(nèi)亂,擊退了魯國的入侵,取得政權(quán),這就是齊桓公,他任用賢相管仲進行改革,國力逐漸強盛,成為第一個霸主。晉公子重耳被國君長期驅(qū)逐流亡國外,歷經(jīng)困難,終于回國即位。這就是晉文公。他整頓內(nèi)政,加強兵力,使晉國成為第二個霸主。所以有時候多難興邦,但如果楚靈王看不到他自己的危機,就算他當了霸主,日子也不會長久的。”
晉平公覺得有理,就在當年六月會盟,讓楚靈王當了霸主,結(jié)果正如司馬侯預料的那樣,楚靈王當上盟主以后,驕傲自大,不圖本國的強盛。
過了幾年,他的三個弟弟聯(lián)合起來發(fā)動兵變,楚靈王被迫自殺。他沒能像齊桓公和晉文公那樣,在多災多難中振興自己的國家,而在災難中讓危機進一步發(fā)展,結(jié)果葬送了自己。
后來從“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一句中提煉出成語“多難興邦”,用以比喻國家雖多災多難,但在一定條件下反而可以激勵人民奮發(fā)圖強,戰(zhàn)勝困難,使國家強盛起來。
在我的心中,我們的祖國是多磨彌堅是多難興邦。
只要全國上下一心,一定可以克服困難,古今中外多見多難興邦的例子。